劉慎虛
建議此條目或章節與劉昚虛合併。(討論) |
劉慎虛,亦作昚虛,字全乙,亦字挺卿,號易軒。盛唐著名詩人。生於開元二年(公元714年),江東(今江蘇南部及浙江一帶)人,或雲洪州(今江西南昌)人(唐詩匯評)或新吳(今江西奉新縣)人。8歲能屬文,上書,召見,拜童子郎。開元二十一年(733)進士,調洛陽尉,遷夏縣令。性高逸,不慕榮利,交遊多山僧道侶。曾擬在廬山卜宅隱居,未成。與孟浩然、王昌齡友善。工詩,有盛名,流落不偶。早年逝世。《全唐詩》存詩一卷。 [1]
劉慎虛 ( 詩人) | |
---|---|
著名詩人 | |
國籍 | 唐朝 |
職業 | 詩人 |
知名於 | 詩才出眾,人品也高 |
知名作品 | 《全唐詩》 |
目錄
人物生平
劉慎虛,20歲中進士,22歲參加吏部宏詞科考試,得中,初授左春坊司經局校書郎,為皇太子校勘經史;為皇親國戚的子侄們校勘典籍,均為從九品的小吏。
劉慎虛是盛唐著名詩人之一。鄭處晦《明皇雜錄》把他和王昌齡、常建、李白、杜甫等人並列,說是"雖有文章盛名,皆流落不偶"(《唐詩紀事》引)。嚴羽也把他與沈宋、初唐四傑、陳子昂、王維、韋應物並舉,稱之為"大名家"(《滄浪詩話·考證》)。殷□撰《河嶽英靈集》,別擇精嚴,而選錄其詩多至11首,說他"情幽興遠,思苦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他和孟浩然交誼甚深,有《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孟去世後,又有《寄江滔求孟六遺文》,詞意墾摯。其詩題材、體制以及意境也與孟頗近似,而清微淡遠之中,有幽深拗峭之趣,則又於孟之外自辟蹊徑。《闕題》"道由白雲盡"一首,最能代表這種風格。
《全唐詩》收其詩15首,除去其中竄入的他人作品,基本上就是《河嶽英靈集》所錄存者。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2]
人物性格
劉慎虛為人淡泊,脫略勢利,壯年辭官歸田,寄意山水,與孟浩然、王昌齡等詩人相友善,互唱和。他曾游江南西道洪州建昌縣桃源里(今江西省靖安縣水口鄉桃源村),見此地山水秀美,民風淳厚,是定居,構築深柳讀書堂,著書自娛。《唐詩三百首》上載的首句"道由白雲盡"詩,就是寫於此時此地,原題為《歸桃源鄉》。54歲卒,葬在該村雲山垴,墓塋尚存。
文學成就
劉慎虛(生卒年不詳)自幼聰穎,姿容秀朗。新吳(今江西奉新縣,一說靖安縣)人,《唐才子傳》載其嵩山人,《全唐詩》謂其江東人。字全乙、挺卿,號易軒。劉慎虛自幼聰穎,八歲作文上書,受到皇帝的賞識,拜為童子郎。《人才佳話》載其八歲屬文上疏,拜童子郎。但日後劉慎虛仕途失意,開元二十一年(733)進士及第。曾任洛陽尉,夏縣令,左春坊司經局校書郎,崇文館校書郎等小吏。壯年辭官南歸,遊歷於休寧、安慶、潯陽、廬山、洪州等地。與賀知章、包融、張旭交遊,時稱吳中四友,並與孟浩然、王昌齡、高適等往來酬唱,互贈詩章。晚年定居江南西道洪州建昌縣桃源里(今江西省靖安縣水口鄉桃源村),於深柳讀書堂著書自娛。其交遊多文人士子、山僧道侶。
在現存的十幾首詩中,《闕題》(原題為《歸桃源鄉》)為其代表作: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閒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日白,清輝照衣裳。"這首詩是其歸鄉後所作,如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重筆勾勒的是山溪、書屋;淡墨湮染的是白雲、清輝……超然物外,神思邈遠。
劉慎虛着有《鶺鴒集》五卷,今已散佚。《河嶽英靈集》收存其詩十一首,《全唐詩》收存十五首,《靖安縣誌·藝文志》(清道光五年版)收存十二首。《唐才子傳》評綦毋潛善寫方外之情;評劉慎虛善為方外之言,他們的作品在風格上都可歸為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派。
詩詞地位
劉慎虛是盛唐成就較高的詩人之一。撰寫的5卷詩集到清康熙年間還在流傳,卻毀於《四庫全書》修成之日。我們今天能讀到的他的作品,只有《全唐詩》中僅存的15首。歷代對劉慎虛的詩都有較高的評價。唐朝人殷所編的《河嶽英靈集》精選24位詩人的234首詩,推崇劉慎虛為一家,選錄其詩多至11首,排在常建、李白、王維之後居第4位,列為"河嶽英靈"中的上乘作品,並評價其詩:情幽興遠,思苦語奇,可以傑立江表。清人宋婉在《友貽堂題辭》中則寫道:"誦劉慎虛詩,勿患其少"。除《河嶽英靈集》外,《唐詩別裁》、《唐詩三百首》、《唐詩選》都選錄了他的詩作。《唐詩紀事》、《唐才子傳》有他的傳記。中科院文學研究所編著的《中國文學史》也提到了他。
劉慎虛不僅詩才出眾,人品也高。據道光《奉新縣誌》載:因劉慎虛"孝友恭儉,哲悟過人",時任洪州(今南昌)刺史吳兢特改其所居奉化鄉為"孝悌鄉"以示表彰。劉慎虛與其同時代的大詩人孟浩然、王昌齡、高適等交往甚密,並結下了深厚的感情,留有許多相互唱和的詩作。劉慎虛代表詩作是《闕題》。 [3]
作品評論
《河嶽英靈集》
慎虛詩,情幽興遠,思苦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頃東南高唱者數人,然聲律宛態,無出其右,唯氣骨不逮諸公。自永明已還,可傑立江表。至如"松色空照水,經聲時有人",又"滄溟千萬里,日夜一孤舟",又"歸夢如春水,悠悠繞故鄉"……並方外之言也。惜其不永,天碎國寶。
《唐詩歸》
鍾雲:"妙在止十四首,一字去不得。其用意狠處,全在不肯多。予嘗愛十四首,命林茂之書成小冊,而題其後有雲:"陶公坐高秋,孤意先自立。"自謂此君實錄。又去:詩少而妙,難矣。然難不在陶洗,而在包孕;妙不在孤片,而在深廣。讀慎虛一字一句一篇,若讀數十百篇,隱隱隆隆,其中甚多,吾取此為少者法,
《載酒園詩話又編》
高、岑非無流走為律者,輕重(與劉)迥自不同。殷墦賞其"思苦語奇",獨謂"氣骨不逮諸公",此深識之論也。
《漁陽詩話》
劉慎虛字挺卿,其詩超遠幽夐,在王、孟、王昌齡、常建、祖詠伯仲之間。考其人,蓋深於經術,不但詞華也。李華《三賢論》曰:"劉名儒,史官之家,兄弟以學稱。述《易》、《詩》、《書》、《春秋》、《禮樂》為五說,條貫源流,備古今之變……"
《小澥草堂雜論詩》
劉慎虛亦是齊梁體段,其骨清耳,且字句外有靈氣往來。
《劍溪說詩》
如慎虛詩於王、孟外又辟一徑,氣象一派空明。
《劍溪說詩》
劉慎虛詩、空明深厚,饒有理趣。
=《越縵堂詩話》
劉挺卿詩所傳只十四首,鍾伯敬、林古度、王貽上皆極賞之,以為字字可傳。其詩多清氣如話,卻有不落色相之妙,然稍近率易。殷璠謂其"氣骨不逮",誠哉是言! [4]
主要著作
劉慎虛着有《 集》五卷,惜已失傳。《全唐詩》存其詩15首,《唐人選唐詩·河嶽英靈集》存其詩11首,《靖安縣誌·藝文志》(清道光五年版)存其詩12首(五言古詩10首,五言律詩2首)。劉慎虛是一位自南朝永明年間以來江南一帶傑出詩人。 [5]
有關評價
《唐才子傳》評價
《唐才子傳》評價劉慎虛其人其詩:為詩情幽興遠,思雅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當時東南高倡者數十人,聲律婉態,無出其右,惟氣骨不逮諸公。永明以還,端可傑立江表。善為方外之言,夫何不永,天碎國寶,有志不就,惜哉!
《劉全乙先生考》稱道
明代銅鼓衛經歷舒孟華的《劉全乙先生考》稱道其詩功力淵永深厚超然,上逼漢魏,下薄六朝,絕不與世之鍛煉求工者同日語焉。清代朱琬在《友貽草題辭》讚嘆曰:誦劉慎虛詩,不患其少。
禮部侍郎劉允章題贊
晚唐禮部侍郎劉允章曾在為劉慎虛所撰的題贊中稱道:"盛唐樂府,先生倡之,傑立江表,謫仙並馳。時有長卿,共祖相知。後有夢得,奉以為師。"不僅將劉慎虛與史稱"詩仙"李白、"五言長城"的劉長卿並列,而且說"詩毫"劉禹錫奉之為師。可見他在文學史上較高的地位。劉慎虛曾官拜洛陽尉,遷縣縣令。中年後他超脫勢利,嘯傲風塵,結識僧侶,常涉足山水,浪跡於長江下游一帶,曾擬卜居廬山,末果。當時其父劉鎬任洪州刺史,他來洪州省親,遊歷靖安桃源,愛此間山水清秀,築室卜居,寫詩自娛,並終老於斯,死後葬於桃源的雲山垴,至今墓冢猶存。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