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刑罚的历史

内容简介

◇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历数五花八门酷刑,讲述刑罚从残酷走向人道的过程

◇超千万人催更的刑法历史课堂,从刑罚的演变历史,看懂人类历史的前进规律

◇墨刑、宫刑、流放、株连……回首骇人听闻的刑罚制度,珍视来之不易的法治精神

◇酷刑把人当作纯粹的工具,是对人的物化,刑罚当然要惩罚犯罪人,但是必须把他当作人来惩罚,这种惩罚本身也是对犯罪人的尊重。

中国古代的法律以刑法为基础,其主要的法律后果就是刑罚。成文刑法自产生以来,一直试图约束刑罚权。但是人治传统决定这一目的不可能真正实现“法有限,而情无穷”的刑罚思想导致酷刑泛滥,法外之刑五花八门。直到20世纪初,罪刑法定原则的出现,才将曾经无限膨胀的刑罚权,束缚在法律的轨道之内。

刑罚的历史并不单纯是对旧闻掌故的叙述。从奴隶制五刑到封建制五刑,直至近现代五刑,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漫长而艰难,折射出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嬗变,也让法治背景下的自由价值显得尤为珍贵

作者简介

罗翔

湖南耒阳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刑法学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学、刑法哲学、经济刑法、性犯罪,著有法律普及读物《刑法学讲义》,随笔集《圆圈正义》等。

除学术研究与授课外,罗翔教授长期专注于法律普及与法考教学。

在校任职期间多次获得中国政法大学学生欢迎的十大教师称号,2018年入选法大首届研究生心目中的优秀导师。2020年初,因其刑法课视频中所举的案例幽默风趣,意外爆红网络,一时形成“千军万马追罗翔法考”之势。其上课视频截图所制作的表情包在网络上疯传,被称为“一米九的法律男神”。3月9日,受邀请正式入驻bilibili视频网站,6个月粉丝破千万,创造最速千万粉传说。

原文摘录

因为世上有邪恶,所以法律必须通过惩罚来进行威,避免邪恶蔓延如洪水滔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死刑具有合理性。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种民意的情绪表达本身也有其内在的合理价值。 在笔者看来,废除死刑的做法并不合适。那种忽视公义,施恩情的人道主义有着太多的伪善。他们经常会是为了假想的将来,而忽视现在的利益。为了抽象的人类无视具体人的悲苦。对于那些极度邪恶的杀人重案,如果不处以极刑,如何能够抚慰仍存于世之人的泪水。 但是,我们必须限制死刑,而不能用死刑。死刑只能针对谋杀一类的重罪。对谋杀处以死刑本身就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死刑的限制。 启蒙思想家曾经乐观地预想,随着人类知识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制度的革新,人类的前景一片美好。但是,20世纪无数的浩劫让这种乐观情绪进入了冰河。在奔向灿烂蓝图的过程中,总有一股下坠的力量让方向出现了负斜率。 法律中的乐观主义曾经相信邪恶是可以改造的,罪大恶极之人只是暂时生病的病人,既然疾病可以治疗,那么犯罪的人同样也可以医治。但是,再犯率的不断升高,恶性案件的层出不穷,让改造主义成了一种幻梦。 法律无法消灭邪恶,也很难改造邪恶,它只能有限地约束邪恶,免邪恶的泛滥。如果说在法律中依然要保留改造罪犯的美好设想,那也必须让罪犯受到应得的严厉惩罚。从这个角度而言,死刑仍然应当保留,但必须受到最大限度的限制。 那种忽视公义,施恩情的人道主义有着太多的伪善。他们经常会是为了假想的将来,而忽视现在的利益。为了抽象的人类无视具体人的悲苦。对于那些极度邪恶的杀人重案,如果不处以极刑,如何能够抚慰仍存于世之人的泪水

书评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的一天,大汉朝堂之上一片冷寂,汉武帝高坐帝位,面色阴沉,一双敏锐的眼睛扫过堂下一众低头不语、战战兢兢的文武百官。


原来,李陵在攻打匈奴时,不仅惨败,而且还投降了敌人。此消息传来,汉武帝大发雷霆,众臣子察言观色,趋炎附势,纷纷上书痛骂李陵是乱臣贼子,国家叛徒,极恶不赦,其罪当诛,罪当灭族。

汉武帝听后不言,冷厉目光无意间扫过太史令司马迁,觉察到对方在听到诸位大臣上书痛斥李陵之时,微微蹙着眉头,似是不忿之意,心头一动,便让他说说自己的看法。

当此时,司马迁早就看不惯这一群文武大臣的溜须拍马和两面三刀。李陵未败之时,他们纷纷赞扬帝王的高明远识,慧眼识人;夸赞李陵将军英勇神武、骁勇善战。如今,陵败书闻,他们一改当时颜色,纷纷露出义愤填膺之态,对李陵落井下石,唯恐居于人后。这前后嘴脸的变化之快,让人心中厌恶。

司马迁上前一步,朗声道:“禀陛下,臣以为李将军为人谦让有礼,忠心耿耿,乃是国士的风度。此次寡不敌众,投降匈奴,应属无奈之举,李将军必定在找适当的时机,再次报效大汉。况且李将军只率领不足五千的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数倍的敌人。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就凭这点,他早已立下了赫赫功劳,实乃虽败犹荣。”

司马迁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直抒肺腑之言,一方面是想给李陵一个公道,另一方面是想劝慰汉武帝焦灼愤怒的心情。


谁料,汉武帝听后大怒道:“好一个虽败犹荣。照你这么说,李陵的投降还是有苦衷的,这倒是朕的错了?难道他投降了还是功臣不成?难道他的投降是因为受到贰师将军的逼迫排挤不成?难道你想说让李广利做主帅是朕识人不清、用人不明?好一个颠倒是非。来人,把司马迁拉下去,关进死牢。”

可怜一个忠心为君的臣子,就这么被投入监狱。司马迁在狱中受尽侮辱和责罚,身心受到严重损害,最后在一无财物自赎,二无朋友敢营救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接受了古代最为耻辱的刑罚——宫刑。

根据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的《刑罚的历史》这本书看来,宫刑,又叫腐刑、椓刑,是破坏人生殖器官的酷刑,即“丈夫割其势,女子闭于宫”,因而宫刑也有去势、阴刑的说法。宫刑作为古代五大酷刑之一,最早出现于尧舜时期,《尚书·舜典》记载:“五刑有服,五服三就”,其中就包括宫刑。

宫刑最初是用来惩罚发生不正当关系的男女,用以维护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然而到后来,宫刑开始被用于处罚政治犯,成为帝王巩固统治,滥施惩罚,镇压民众的残酷手段。


受过宫刑的人不仅失去男子的阳刚之气,而且无法生育后代,这在重视香火和子嗣传承的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宫刑对人产生何等深重的羞辱性?这是何等不忠不孝之事?于内,愧对父母,愧对列祖列宗;于外,被他人所嘲笑和不耻。

司马迁作为有尊严、有抱负的堂堂男儿,受此刑罚,何等的痛苦难堪,甚至想一死了之。但是,受于父亲的遗愿,他不得不隐忍苟活,是已最终著成皇皇巨著《史记》,给后代留下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历史情境2:

郑袖最近心情很不好。

郑袖,姿色艳美、性格聪慧,是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怀王最受宠的妃子,备受恩宠,而且一直圣眷不衰。只要是郑袖所说的话,楚怀王没有不听从的,要星星不给月亮。对此,郑袖心里也是得意非常。


但是,这一切如意生活都让一个小狐狸精给打断了。

是夜,郑袖傅粉施朱、靓妆炫服,静待大王到来。但是,左等右等,还是不见大王的踪影。郑袖有些坐不住了,她遣了一个侍女是看看情况。但是,侍女回来后说:“大王又留宿在魏国美人宫殿去了。”

郑袖妒火中烧,恨得咬牙切齿,“啪”的一声将杯盏打翻在地。

原来,前些日子,魏国国君魏惠王将一名魏国美女送给了楚怀王。这一段时间,大王基本上都会留宿她那里,自己这里倒是很少见到大王了。

夜已深重,郑袖再等不来大王,只得卸妆休息,躺在床上,夜不能寐,心中尤恨,誓要除去这个狐狸精不可。她心里面千般算计,万般思量,最后想出了一个万全计策。

第二日早饭毕,郑袖就携带礼物去拜访了这位魏美人。一见面,她就笑语盈盈地说道:“妹妹果然是国色天香的绝代佳人,俏若春桃,清如秋菊,姐姐我自愧弗如啊。”

“哪里,姐姐才是真正的国色天姿。”魏美人忙忙让座。

郑袖坐定,才又笑着说:“听闻妹妹来自魏国,路途遥远,故乡渺邈,想必也是思念的紧。姐姐我这里有一些魏国的首饰物件,特来给妹妹瞧瞧。妹妹你看喜不喜欢?”


郑袖长袖善舞,能说会道,口齿伶俐,一番闻言软语就收服了魏美人的信任。此后,郑袖更是殷勤周到,善解人意,什么衣服、首饰都挑魏美人喜欢的送去,房间、家具也都选魏美人喜欢的让她使用。一时间,两人好的如同姐妹一般,亲密无间,无话不谈。

楚怀王见此,甚是欣慰,多次在公开场合夸赞郑袖的大度与善良,他说:“女人善妒,乃是人之常情,因为她们都是仰仗自己的美色来博取丈夫的欢心。现在郑袖明知寡人喜欢魏女,可是她非但没有嫉妒之心,还非常善良大度,爱魏女比寡人还要厉害,这简直是孝子侍奉父母,忠臣侍奉君主的方法啊。”

眼看第一步计划“争取信任”已经实现,郑袖认为到了启动了自己的第二步计划的时机了。

这一天,郑袖携魏美人在花园游玩,闲聊期间,状似不经意间说道:“妹妹哪,你要知道,要得到大王的长久宠爱,必须得知道大王的喜好才行。大王虽然宠爱你,但却讨厌你的鼻子。所以你以后见到大王,一定要捂住鼻子,哄得大王开心了,这样还怕君心易变吗?”魏美人到底是年轻,少不更事,对郑袖的话深信不疑。

此后,魏女每次见到楚怀王,就捂住自己的鼻子。一次两次也就罢了,次数多了,楚怀王就有些猜忌了。他很纳闷,有一回就对郑袖说:“魏女看见寡人时,就捂住自己的鼻子,这是为什么?”

郑袖眼神闪烁,脸上的异样一闪而过,说:“臣妾不知道。”楚怀王觉察有异,硬是追问郑袖。郑袖突然跪倒在地,面露无奈又悲伤的表情,说道:“她之所以捂住鼻子,是因为她曾说讨厌闻到大王的气味。”

闻听此言,楚怀王当即雷霆大怒,“岂有此理。”立即下令让人把魏美人的鼻子给割了,打入冷宫。


郑袖从此独占专宠。

据《刑罚的历史》所书,劓刑,就是用刀子割去鼻子的刑罚,古代五刑之一,“五刑,截鼻为劓,故劓为割。”

鼻子一旦割去,不可再生,又无法掩盖,对人容貌的损害,是不言而喻的。古人极重仪表,受刑人遭受劓刑后,面貌丑陋不堪,不仅与仕途绝缘,还会遭受他人异样的眼光和唾弃,给受刑人造成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秦太子的师父公子虔曾被商鞅处以劓刑,刑后,他八年未出门,可见这是怎样一种奇耻大辱。

劓刑,在商朝时已经普遍使用,在战国到秦朝时期最为盛行,到了汉文帝时,才被废除,改为笞三百;到了汉景帝之时又改为笞两百。在其后的历史中,劓刑一般都销声匿迹不复存在。只在某些朝代也曾短暂恢复,比如,南朝梁时,就曾用劓刑来取代某些死刑;金元时期,统治者也曾恢复使用劓刑来维护其统治。


3 刑罚的历史背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坎坷之路

读罢《刑罚的历史》,心中惨然。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在这漫长的进程中,文明与糟粕,如万里黄河,与泥沙俱下。

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孕育了丰富的法制观念与法律制度,同时,古人也创造了数不胜数的刑罚种类。其中,太史公司马迁遭受的宫刑,郑袖用计使美人割鼻,不过是其中冰山一角。其他的刑罚,或鼎镬刀锯,或严刑拷打,或凌迟重辟,无不让人触目惊心,毛骨悚然。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经历了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的阶段。与此同时,我国刑罚也大致从最初的以墨(刺字淋墨)、劓(割鼻)、刖(断足)、宫(去势)、大辟(死刑)等严重肉刑为核心的奴隶制旧五刑制度,经过两汉的废除肉刑的刑罚改革,最终演变为笞、杖、徒、流、死等轻微肉刑为核心的封建新五刑制度,然后一直延续到清末修律。

社会每个发展阶段的刑罚都有着自身的特点,也同样代表了当时时代的权力特色与等级观念。

其中,封建时期的五刑制度和奴隶制时期相比较,残忍野蛮程度有所收敛,其发展趋势大体由严酷走向轻缓,由野蛮逐渐向着文明化方向发展,体现了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


但是,无论是哪种刑罚制度,刑罚都是统治阶段维护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武器。奴隶制五刑制度是为了适应奴隶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的需要而建立的,封建新五刑制度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需求而形成的。

只是在不同的时期,五刑制度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会有所变化,例如在宋代,由于社会矛盾尖锐,宋朝恢复了墨刑,并将其发展为“刺配”之刑;南朝宋代,劓刑又死灰复燃;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强调治乱世用重典,刑罚又被纳入峻法酷刑的道路。总体来看,历朝历代的刑罚都没有脱离五刑的大体框架。

封建制度经历漫长的历史时光,到了清末时期,开始摇摇欲坠。当时,受社会形势变革要求和资本主义影响,清政府对刑罚制度进行改革,以西方国家的近代刑法为参照,在新的刑法典《大清新刑律》中规定了全新的刑罚体系。

清朝统治者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废除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和刺字等酷刑,从而确定了一个由主刑和从刑组成的新体系。这一新的刑罚体系由五种主刑和两种从刑构成:五种主刑分别是罚金、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两种从刑分别是褫夺公权、没收。这宣告了中国古代刑罚制的最终完结,古代五刑的刑罚制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从古代严酷的刑罚制度向现代化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是导致刑罚制度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从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奴隶时代,到文明程度逐渐发达的封建社会,再到现代化程度日新月异的如今,古代的刑罚从单一的惩戒手段几经演变发展,形成了体系完备、等级复杂的刑罚制度。中国刑罚的这种发展轨迹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及文化发展的规律和特色。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刑罚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完备于奴隶社会的夏商周,稳定和消亡于封建社会,它由简陋到完善,由野蛮到文明,由泛滥到法定,这一过程漫长而艰难,但是总体上是符合日臻文明的历史规律的,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