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枝銳裂烏頭
分枝銳裂烏頭 |
分枝銳裂烏頭,產我國台灣南部關山和卑南主山一帶山地。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為毛茛科植物,母根叫烏頭,為鎮痙劑,冶風庳,風濕神經痛。側根(子根)入藥,叫附子。有回陽、逐冷、祛風濕的作用。治大汗亡陽、四肢厥逆、霍亂轉筋、腎陽衰弱的腰膝冷痛、形寒愛冷、精神不振以及風寒濕痛、腳氣等症。烏頭主產四川、陝西。雲南、貴州、河北、湖南、湖北、江西、甘肅等省有栽培。烏頭株高60-150厘米。側根常數個,側生於主根四周。栽培品種的側根(即稱附子)通常1-2個,倒卵圓形至倒卵形。莖直立。葉互生。總狀花序,花大,藍紫色。
目錄
基本內容
形態特徵
分枝銳裂烏頭(變種)與銳裂烏頭的區別:莖較高,上部有分枝;花較大,上萼片高2.1-2.4厘米。台灣烏頭A. formosanum似分枝銳裂烏頭,但花梗有開展的柔毛可以區別。南北朝梁代的大醫學家陶弘景已指出:「烏頭與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烏頭四月采」。宋朝人楊天惠在他所寫的《彰明附子記》一文中指出:「蓋附子之品有七,實本同而末異,其初種之小者為烏頭,附烏頭而旁生者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為鬲子,又附而長者為天雄,又附而尖者為天錐,又附而上者為側子,又附而散者為漏籃子」。明朝大醫學家李時珍也指出: 「初種為烏頭,象烏之頭也,附烏頭而生者為附子,如子附母也,烏頭如芋魁,附子如芋子,蓋一物也」。他並將烏頭分為川烏與草烏二類:「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謂之川烏頭,……,其產江左山南等處者及本經所列烏頭,今人謂之草烏頭。」烏頭、附子的主產區仍是四川江油、平武一帶。通常藥用商品主要是栽培品,主根(母根)加工後稱「川烏」,側根(子根)則稱「附子」,所含的化學成分有次烏頭鹼、烏頭鹼、新烏頭鹼、塔拉地薩敏、川烏鹼甲、川烏鹼乙等化合物(藥學學報,12卷7期)。烏頭的花美麗,可供觀賞,清人吳其浚在《植物名實圖考》一書中寫過較生動的描述:「其花色碧,殊嬌纖,名鴛鴦菊,花鏡謂之雙鸞菊,朵頭如比邱帽,帽拆內露雙鸞並首,形似無二,外分二翼一尾」。(「雙鸞」指的是兩個花瓣。)
分布範圍
產我國台灣南部關山一帶山地。
生長環境
生長在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