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 鄭成功

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
圖片來自搜狐網

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是一首七言絕句。詩的首句寫三軍祭祀誓師的悲壯場面,次句用誇張手法極言起義軍氣勢之盛,第三句借用典故來形容義軍將士眾多,聲勢浩大,突出軍威之壯,末句表達了抗清的必勝信念。

目錄

原文

鄭成功〔明代〕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

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譯文

穿着素縞製成的喪服的軍隊,面對大江起誓:定要消滅敵人。指揮雄兵十萬,氣吞萬里東吳。

試看我丟下馬鞭,長江天塹變成坦途,不信中原不能光復。

創作背景

  據史書載,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鄭成功之父鄭芝龍見清軍勢大,準備不戰而降,鄭成功跪哭勸阻,父不聽,降清。年僅二十三歲的鄭成功,感到莫大恥辱,悲憤至極,跑到孔廟前,燒掉自己的青衣(儒生之服),掛起「招討大將軍」和「三軍司令」兩大旗,示抗清復明而血戰到底之志。永曆十三年(公元1659年),鄭成功同張煌言合兵十七萬,從海上大舉北伐,直取南京,收復瓜洲、鎮江。同年6月13日至15日在焦山設壇,祭祀天地、山河,為表達他誓死滅清復明的決心,揮筆寫下了這一首詩。

賞析

  這首詩首句寫三軍祭祀誓師的悲壯場面,次句用誇張手法極言起義軍氣勢之盛,第三句借用典故來形容義軍將士眾多,聲勢浩大,突出軍威之壯,末句表達了抗清的必勝信念。全詩一氣呵成,語言激昂豪放,雄健有力,洋溢着英雄豪情。

  「縞素臨江誓滅胡」句描繪出詩人親率三軍面對滾滾長江水,衣冠似雪哭聲百里,舉哀祭祀,誓死滅胡的悲壯情景。「雄師十萬氣吞吳」句中「雄」和「十萬」言其氣勢浩大,可以吞掉整個「吳」地,表達出詩人滅清的雄心壯志。

  詩人描繪出誓師的悲壯場面尚不足以表明滅清的決心,於是又寫出「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兩個雙重否定句,進一步肯定抗清必勝。這裡,詩人借用「投鞭渡」的典故寫軍旅眾多,力量強大,抗清必勝,失地「中原」一定會收復,明朝江山依在。詩中字字句句顯出軍人風、英雄氣、愛國情,讀來鏗鏘有力,令人振奮。

簡析

  《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是一首七言絕句。詩的首句寫三軍祭祀誓師的悲壯場面,次句用誇張手法極言起義軍氣勢之盛,第三句借用典故來形容義軍將士眾多,聲勢浩大,突出軍威之壯,末句表達了抗清的必勝信念。全詩一氣呵成,語言激昂豪放,雄健有力,洋溢着英雄豪情。

鄭成功

(1624—1662)福建南安人,初名森,字大木。鄭芝龍子。唐王賜姓朱,改名成功,號「國姓爺」。南明隆武二年,阻父降清無效,移師南澳,繼續抗清。永曆帝立,封為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十三年與張煌言合兵,大舉入長江,直抵南京,東南大震,旋為清兵所敗,退還廈門。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進兵台灣,驅逐荷蘭侵略軍,次年收復全台。不久病卒。[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