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鳳林古城周長6000米,城牆高4—7米,護城壕寬10—16米,深3—4米,面積 100萬平方米,大古城中部有一呈方形的小古城,該城建造布局嚴謹、氣勢恢宏,是黑龍江省最大的早期鐵器時代的古城遺址,現已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區。距縣城西南20公里,春夏之季,整個旅遊區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青山蔥蔥、綠水依依、鳥語花香、醉人心菲。山坡下120萬平方米的興隆山水庫,波光粼粼,生長着鯉、鯽、白鰱、草蝦等多種水產品,盛夏到來,庫區內垂釣與撒網,游泳與日光浴構成一幅美妙、和諧、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象。[1]

中文名: 鳳林古城

位 於: 黑龍江省雙鴨山市

周長: 6000米

城牆高: 4—7米

目錄

規模

鳳林古城遺址位於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友誼縣成富鄉鳳林村西南,它總體呈不規則形,外垣周長6000餘米,大部分為三垣二壕。城址總面積約1136250平方米,該城由內城垣圍隔成9個城區,城城都有護城牆、護城河。其中第九城四個城角樓和中間突出的馬面型尤為明顯。第七城區較為特殊,它近似方形,單垣單壕且附有馬面等。

發現意義

鳳林古城遺址的發現,徹底否定了三江平原是亘古荒源的「北大荒」這一說法,對研究滿族歷史、黑龍江地區少數民族的相互關係及其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的變化,都有著重要的價值。又由於此城巨大而結構複雜,對研究黑龍江古城的類型提供了新的例證。

發掘歷程

1994年、1998年、1999年、2000年四年間,黑龍江省文博處、考古研究所分別對七城區進行考古發掘,共揭露面積約3500平方米,揭露出房址遺蹟40座,出土了各類器物1700餘件。特別是2000年揭露出的666平方米的巨型房址,是三江平原漢魏遺址中所少見的。

這些古城和居址中,最有特色、最完好、規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占地約100萬平方米的鳳林鄉古城。與寶清縣炮台山古城堡隔七星河相望,居民稱為「對面城」。

歷史之謎

和它一樣,謎一樣出現在世人面前的還有在三江平原上已經被發現的那750多座古城。據考古的初步考證,這批數目龐大的古城大都屬於同一時期,也和鳳林古城一樣,什麼人所建?什麼原因廢棄?到現在還沒有誰能給予一個合理的說法。

但毫無疑問,750多座城中,鳳林古城的中心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據王學良介紹,鳳林古城的正南,隔七星河,與之形成拱衛之勢的是炮台山古城,面積達60萬平方米,有3重圓牆,並有兩個耳城,4個城門都有翁門,可見其軍事地位十分重要。鳳林城的西面,是興隆山遺址群,現可見9城6址。古城東北是躍進古城,西南的保安古城發現了一個30厘米周長的鐵犁片,這個龍江第一犁和鳳林古城中發現的農作物碳化物至少證明一點:這一歷史時期的農耕已經與中原地區一樣達到成熟期。

相關資料

到1980年前在寶清、友誼兩縣的七星河流域,又陸續的發現了幾座古城遺址。1984年,考古學家認定這類古城不是遼金時期而是比遼金早的至今已有2200年到1700年的遺址,應是中原地區的漢魏時期。就已有的考古發現來看,黑龍江地區的古代城市中,鳳林古城的規模排在渤海上京龍泉府(今寧安境內)和金上京會寧府(今阿城境內)之後,名列第三。然而,從時間上看,它比後兩者分別早了至少800年和1200年。

從發掘的情況和通過對種種現象判斷,大約在距今1700年前,當時的古城最後一批居民主動、從容地搬遷出去,人們期望能重返家園,但是撤離之後,古城裡曾發生了一場大火,導致古城的最終廢棄,火災原因,尚難確定。

至少在幾個世紀裡,鳳林古城作為這一地區的中心,逐漸地走向完美,然而,最終,它還是毀掉了。而且,毀掉之後,它就一直沉寂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宛如一顆暗珠,伏於歷史長河之底,沒有再浮出來,歷經了1700多年的沉寂,直到今天,才露出真容。

視頻

鳳林古城遺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