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辦
凈辦[ jìng bàn ] 清靜。心地潔淨,不受外物干擾。 清靜。安定不煩。[1]
清靜
道教認為「道」包含着清和濁,靜和動等對立的兩個方面,其中清靜是本,濁動是流。因為,清是濁的根源,靜是動的基礎。所以,不論是治國治身都要清靜。學道者如能清靜,則與天地同壽。《道德經》中提到「靜」字有十處。其中「清靜」連用的僅一處。第十六章稱「守靜篤」,「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意思是要將致虛和守靜都做得非常精湛,返回本根的作用,能夠克服擾動,制服暑熱。清靜可以成為天下人的模範。第三十七章還稱「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說明要做到靜的關鍵是「不欲」,即不起貪慾,清靜無為,那麼天下自然得到規範。《南華真經·天地》篇稱:「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意即古代之善於治理天下者,沒有貪慾而天下能自足,任其自然而萬物能自化,心如深池之水那樣的平靜,百姓也就自然安定。《天道》篇還認為聖人之靜,「非日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而更重要的是因為「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進而將「靜」視作觀察和衡量天地萬物的方法和標準。《淮南子·原道訓》稱:「清靜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虛而恬愉者,萬物之用也。」將「清靜」和「柔弱」作為道德的至要。在《精神訓》和《說林訓》中還稱「天靜以清」,「水靜則平」;《原道訓》還認為「人生而靜,天之性也」,都以「靜」作為天地萬物的規律和人的行為規範。由此,在闡述人主治國之術時,認為「清靜無為,則天與之時,廉儉守節,則地生之財,處愚稱德,則聖人為之謀」。君人之道,就是拿「處靜」來約束自己,拿「節儉」而守紀律來約束下屬。「處靜」,就不會騷擾下屬,「節儉」,就不會使民眾產生怨恨的情緒。
目錄
參考文獻
- ↑ [https://wenwen.sogou.com/z/q129542434.htm 佛語「清靜」二字本意何解? ]搜狗問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