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吳
馮建吳(1910年-1989年)[1],四川仁壽人;字太虞,別字游,書畫家;擅國畫、書法、篆刻;馮建吳先生是20世紀川渝地區中國畫的奠基者、傳播人,是百年來川渝地區少有的藝術大師;師從王一亭、王個簃、潘天壽、諸樂三等名師;1932年在成都創辦東方美術專科學校;1956年在四川美術學院擔任山水、書法、篆刻、詩詞教學,一生桃李滿天下;生前曾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四川分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重慶國畫院副院長、成都畫院顧問、四川省政協常委等;
基本信息
姓名 馮建吳
別名 太虞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四川仁壽
出生日期 1910
逝世日期 1989
職業 書畫老師
畢業院校 四川藝專
代表作品 奔騰
人物簡介
馮建吳(1910-1989),四川仁壽人。字太虞 ,別字游,齋名蔗境堂、小徘徊樓;中國著名書畫家;擅國畫、書法、篆刻;生前曾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四川分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重慶國畫院副院長、成都畫院顧問、杭州西泠印社社員 、四川省政協常委、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等。 馮建吳先生是20世紀川渝地區中國畫的奠基者、傳播人,是百年來川渝地區少有的藝術大師之一;他1910年生於四川仁壽,17歲考入四川藝專,後赴上海師從王一亭、王個簃、潘天壽、諸樂三等名師;1932年在成都創辦東方美術專科學校;1956年開始在四川美術學院擔任山水、書法、篆刻、詩詞教學,一生桃李滿天下,1982年舉辦個人書畫展覽,有《馮建吳畫集》、《山水技法基礎》行世;四川省高教電教中心和四川美院曾聯合攝製教學片《老驥出櫪,志在萬里--訪畫家馮建吳》。
半個多世紀以來,太虞藝術,成就斐然,山川之雄渾,陽剛之壯美,浩瀚之雲海,聳峙之峰巒,危乎高哉,渾茫無際,沉穩、剛健的線條,濃烈鮮艷的色彩在他的畫作中表現得酣暢淋漓,深厚的文學功底使得馮先生的畫作更是意境悠遠,詩畫相融。
"幾穿雲界上層巔,漫倚高寒覽大千。雪嶺崢嶸天忍破,銀潮浩瀚海無邊。""我收圖畫稿,奇觀豁五臟。登臨一俯仰,旅思如春漲。"都是隨境所生的詩情。
萬里長空得縱眸,冷風吹散古今愁--馮建吳的一生坎坷而艱辛,但是致力於探索創作和美術教育的腳步從沒有停止過,他為中國美術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目錄
人物經歷
馮建吳1910年生於四川省仁縣松林灣。祖父、父親都善詩文書畫的書香世家,從他刻的一方印章里,知道他有一位"有萬卷藏書,十畝花園之父",幼時隨族叔學詩文,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
少年就讀於四川美專,像方旭、劉咸滎等人學習 。三年後乘舟東下,到上海考入由吳昌碩後人創辦的昌明藝專。在昌明藝專他師秉王一亭、潘天壽、諸樂三等諸家稱為吳門再傳弟子。他與友人在成都創辦成都東方美術專科學校,任國畫系主任、校長等職,曾聘黃賓虹先生入川講學,抗戰期間因經費緊張學校解散,他便以賣畫為生。 小他十歲的胞弟長安畫派創始人石魯(馮雅珩)受它影響,就讀該校,走上了學畫之路,在此後長達半個世紀的時光里,他的命運和畫藝總和石魯緊緊的聯繫在一起,如果沒有馮建吳,石魯不可能成為畫家,而沒有石魯,馮建吳也許將在傳統中終其一生。
抗戰時期,馮建吳在辦學期間曾以買畫辦學,浪跡巴蜀。有詩所云:"蹄跡紛紛四寨途,萬人海里寂藏驅。綢僇懷單酣哀樂,摩盪江山潤畫圖。卻輔金魂尊几榻,風搖塵夢舞氍毹。侵胸冷暖多傷體,一舸閒思泛五湖"表現了他當時的行跡與心跡。解放前的時光,除在家習詩學文外,是"學畫十年,買畫十年"他用20年時光學習傳統,探尋藝術真諦。他上朔殷商,下至明清,學習研究馬遠、夏圭、李思訓、王維、董源、巨然的技法特點,在詩書畫印的長河裡探源索流。
建國後,他即成為成都美協會員,有作品《青山魂》《奔騰》參加成都第一屆美展,1954年他的工筆畫《蔬菜豐收》參加全國第一屆美展。此畫後來為外文秀收購送日本展出。1956年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四川美術學院)聘他任教,看重的正是他深厚的傳統學識功力。在校他擔任山水、詩詞、書法、篆刻四門課程的教學。美術教學的直觀性很強,他即能講的生動,有是師範作畫的老師,自然深受學生歡迎。
他的藝術發展,每時每刻都在"逆水行舟"之中,他在進入傳統之後,並沒有固守傳統的城池,而是努力尋求新的突破。50年代至60年代初,學術思想比較活躍,石魯在西安帶領大批熱心中國畫改革的老中青畫家,為探索中國畫的推陳出新"創造合乎新內容的新形式",進行着勤奮的實踐,開長安畫派之先河。1960年--1961年馮建吳利用寒假到西安,與胞弟石魯切磋畫藝,共商創新大計。同時沿秦嶺經三峽到武漢轉桂林、雲南等地寫生,每月作畫十餘幅。既對景寫生,又不拘於對景的絕對真實。馮建吳還把這種寫生法運用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駕馭描寫對象的自由。
他在1963年舉辦了"馮建吳書畫展"在四川、成都、西安、福州等地巡展反映俱佳,名噪畫壇。他終於衝破一家一派之藩籬,以寫生為依據,自拓堂廡,個人風格初見端倪。一兩年間畫風突變,換了一個人似的。實則學識積聚、修養提高的結果。正如火山爆發,早已蘊蓄多年,一旦時機成熟,自然噴薄而出。
石魯以"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思路,探索着表現新生活的新繪畫語言,為表現黃土高原地貌,石魯創造了那拖泥帶水、似皴似染,連皴帶染的黃土高原歌。馮建吳數次上西安推崇石魯"生活為我出新意,我為生活傳精神"的主張。馮建吳始終奔着"出新意於法度之中"的原則。他反對為變而變,他視那種筆墨遊戲似的所謂"心"為"野狐禪",認為那都是"無根"之作,不會有生命力。
文革結束,他抱病登黃山、九華山,遍游富春江、新安江等地。駕山走白雲,江海翻巨浪……我行拚老命,回來才舒暢。的題畫詩,真實地反映了他,丹青不知老將至的精神狀態和創作熱情。
1989年2月去世的前十年裡,他忍受了"後我生,先我死,哀哉季子"失去胞弟石魯的悲痛。全身心的融進了他的藝術之中,多次應邀赴北京作畫,曾為聯合國大廳創作了寬四米、高兩米的巨幅山水畫,《峨眉天下秀》、為釣魚台國賓館、國務院、中國國畫院等作畫百餘幅。他的畫還作為國家領導人出訪的禮品,贈送給外國朋友,中國美術館、中國畫研究院、四川省博物館、江蘇省博物館、深圳博物館等都有他的作品收藏。生命的最後幾年,他日出而作,日沒不息。作畫、寫字、作詩、刻印,除整理馮建吳詩詞稿、篆刻稿、書法稿、談藝錄、談詩等著作外,還出版馮建吳畫選、山水畫技法基礎等書。
馮建吳深厚的傳統動力,以融化進纖巧的神韻之中,作品《黃山猴子觀海》《月涌大江流》等是這方面的代表作。詩書畫印得心應手,運用自如"長期積累、偶然得之"。他的創作靈感泉涌,為當代中國畫壇留下了一大批傑作。
藝術風格
馮建吳對山水畫創作力主認真繼承民族傳統,面向社會生活和大自然,積極從藝術的角度反映現實,並在筆墨技法上努力探尋新的手段,以能生動鮮明地表現新的題材和新的意境,給人以新的美感享受。
馮建吳的作品,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基本上是純傳統,純吳昌碩的一派作風。
此後熔鑄北朝書風和漢碑、漢簡等為一體。創就了雄強、剛健、磅礴、朴 茂、遒勁的藝術風格,其畫從書出,亦具有深厚的傳統功力和濃郁的個性色彩。
馮建吳的筆法雄強而有魄力,畫中無論勾枝點葉,均以沉雄霸悍的筆法出之,點劃似長槍大戟,森然相向,不作描頭畫腳的小巧技倆,這是有別於一般畫家之處,自無愧於大家稱號。繪事固是專門,而其書法成就,實出丹青之上。
馮建吳的書法兼擅各體,先後學顏真卿、歐陽詢、晉唐小楷、廋金書、《張遷碑》、《石門頌》、和薛曜《夏日游石淙詩》、《爭座位稿》等,都曾一一認真加以研習,他的書法乃至繪畫用筆多得力於這些書體的影響,行書筆墨濃淡枯潤合度,筆力蒼勁雄渾 。瘦金書尤為人所稱道,歷來學瘦金者多以道君皇帝為楷則,而太虞更遠師薛曜石淙詩,求其本源,故能遒麗秀勁,不同凡響,惜所作不多。篆隸雖受吳昌碩影響,而上搜龜卜吉金之變,下求石門郙閣諸頌,旁及伊墨卿、陳曼生、何子貞諸家,取法古制而心裁別出,師承前修而抒機自運,立身近代書林,亦非俗手。晚年變法,以篆隸之筆作行草,奇崛高古,用筆生辣硬峭,章法縱逸跌宕,洵大手筆。馮建吳亦能詩與刻,其篆刻純摹吳昌碩六十歲以前體,尚能謹飭,然虛實疏密雖曲盡其妙,終不能掩刻意安排之跡,若較之王個簃粗服亂頭,諸樂三清健雄奇,馮建吳篆刻,承襲二吳,雄強渾樸處似吳昌碩,流美飄逸處似吳讓之,不過依樣葫蘆而已,尚未完全形成個人面目 。
藝術成就
1926年至1929年在四川美術專校、中華藝術大學、昌明藝專學習,師事王一亭、吳東邁等,成為吳昌碩的再傳弟子,頗得吳昌碩畫風真傳。
1930年在成都創辦東方美專,歷任國畫系主任、副校長、任校長,主辦美術研究刊物《太陽在東方》。
曾聘山水畫大師黃賓虹入川講學,給巴蜀畫風注入了一股新鮮空氣。二十一歲學成返回四川,組織蓉社、國光書畫社。又開辦浣花草堂書畫社等,舉辦書畫展覽。其山水畫,在西南負有盛名。新中國成立後,加入成都美協,任陝西《西北畫報》編輯。
1949年後曾任中學教師,1952年應胞弟石魯之約赴西安任《西北畫報》社美術編輯。1955年調四川美術學院,1956年起於四川美術學校任教授,1987年退休。
在十年浩劫中,馮建吳被扣上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關過"牛棚",還被剃了"陰陽頭"遊街。
"文革"結束時,馮建吳年近古稀,全身心投入書畫創作和變革之中。他立刻繼續他被中斷了的書畫變革。年老多病的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書畫創作中。長期教授山水、詩詞、書法、篆刻。又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四川美協理事,成都畫院副院長,四川美術學院教授,四川省政協常委。主要作品有《奔騰》、《蜀江春曉》等,曾在國內外多次展出。
1979年為聯合國中國廳作《峨眉天下秀》巨幅畫,為人民大會堂四川廳所繪《峨嶺朝暉》獲省優秀作品獎。1982年舉辦個人書畫展覽。
有《馮建吳詩詞稿》、《馮建吳篆刻稿》、《馮建吳談詩》、《馮建吳畫集》、《談藝錄》 、《山水書技法基礎》、《甲骨文集聯》等行世。四川省高教電教中心和四川美院曾聯合攝製教學片《老驥出櫪,志在萬里--訪畫家馮建吳》,作品《海心亭》、《古銀杏》等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人物評價
馮建吳先生中國畫作品 2010年,著名書畫家馮建吳誕辰一百周年藝術展在三峽博物館開展,來自巴蜀的62位知名藝術家也齊聚一堂,舉行了紀念馮建吳教授百年誕辰的書畫研討會。
四川大學教授、四川師範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林木說:"馮老師承潘天壽又遠接吳昌碩,其風範為文人畫系統。文人畫藝術為綜合性藝術,要求畫家具詩書畫印之全面修養。但隨着20世紀西方教育體系全面置換中國系統教育,民族文化退位,在中國畫領域視覺性已占絕對主流,文人畫之綜合性特徵亦因此全面退潮,馮老修養全面功力深刻,當為國中翹楚。所以我提議,應當在重慶修建一座馮建吳教授的藝術館,傳承他的藝術修養。"
西南大學教授、重慶現當代美術研究所所長凌承緯說:"早就該為馮老專門舉行一個研討會,現在都有點晚啦。"凌所長表示,應該從一個時代、一個地域的文化藝術發展來認識馮建吳教授和他的藝術。"首先,作為一個藝術家和教育家,他是重慶、四川現代中國畫發展的領軍人物之一,是重慶、四川現代畫教育的奠基者之一;再者,他的藝術不但推動了巴蜀兩地現代中國書畫藝術的發展,更在於對溶詩、書、畫、印於一爐的完整繼承和發展。這是中國傳統書畫藝術闡釋東方文化精神,體現內核價值的獨特文化建構和形態,卻也是當代中國書畫藝術在創成方面尤感缺失的地方。"凌所長說。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侯開嘉認為:"馮老破體書法的成功,充分體現了他藝術獨創性思維。追究其源,應是受了海派藝術家吳昌碩書法創作的啟迪。吳昌碩在五六十歲時,曾用了10年時間去探索破體書法,後因不被市場接受而自我放棄。而馮老卻慧眼獨具,注意到吳昌碩這種被人忽視的破體書法,去師其心而不師其跡,苦心探索,終於取得了破體書法創造的成功,卻又表現出與吳昌碩完全不同的面貌,自具個性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其藝術創作思想又與吳昌碩一脈相承。"
重慶市政協書畫院專職副院長盧德龍表示:"馮老的書法師出吳門又取法漢魏碑刻,主要是從漢碑化出,並以其鮮明的個性寓於其中,行筆剛韌有勁,結體方言端莊,氣韻朴茂古拙。可以說,馮老是我國當代陽剛大氣這一路的代表性書家。"
四川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唐允明表示,馮老是一位嚴格的老師,他提倡的是苦學鑽研。唐教授說:"馮老一直認為文學和書法功底是山水畫的基礎,而用筆是所謂傳統功力的核心元素,所以馮老強調中鋒用筆,以寫代畫,要求畫面必須筆筆看得,學生在他的教導下得傳統之堂奧。在教學中,他提倡苦學,對學生進行近乎苛刻的技藝訓練,在藝術創作上,他要求以全面、深厚的學養為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