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興華
馮興華[1] 北京東城中醫院風濕免疫科特聘專家 教授 國家級名老中醫。出診時間為每周三、六上午(東城區和平里興化路11號)。1966年7月大學畢生。1977年至1978年濟南市立三院進修西醫內科一年。1980年考入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生部研究生,導師是謝海洲教授、方藥中教授,專業為中醫內科理論與臨床,1983年7月畢業,獲醫學碩士學位,現任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任中國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中藥新藥審評專家,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藥審評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雜誌常務編委,《藥物不良反應》雜誌編委。
馮興華 | |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中醫風濕免疫專家 |
知名於 | 擅長: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皮肌炎、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綜合症、痛風等多種疾病 |
知名作品 |
《中醫內科臨床手冊》 《中國大百科全書。傳統醫學卷》 《實用中醫風濕病學》 |
1966年7月大學中醫專業畢業,畢業後先後在農村衛生院, 鋼鐵廠職工醫院等單位從事中醫臨床醫療工作,1983年留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工作至今。自1983年至今主要從事中醫風濕病的臨床醫療與臨床研究工作。中醫風濕病主要包括西醫風濕病中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皮肌炎、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綜合症、痛風等多種疾病。
目錄
科研簡況
曾參加國家科委「七。五」攻關課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與實驗研究;中國中醫研究院課題:風濕安沖劑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與實驗研究;廣安門醫院課題:牛膝健步沖劑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與實驗研究。中國中醫研究院創新課題:強直性脊柱炎辨證規律的研究。國家科委「七、五」課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治療方案的研究。廣安門醫院課題:補腎活血法對強直性脊柱炎成纖維細胞成骨潛能的影響。
著有《中醫內科臨床手冊》;為《中國大百科全書。傳統醫學卷》編委,分支副主編;《實用中醫風濕病學》、《中醫證候鑑別診斷》編委;參加《風濕病學》、《中國基本中成藥》等著作的編寫。發表論文20餘篇。 目前主持着國家科委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各一項。參加了國家科委攻關課題二項。主持中國中醫科學院課題二項、首都醫學發展基金會北京醫學衛生科技聯合攻關項目一項,主持中國中醫科學院院廣安門醫院課題三項。主編著作一部,副主編二部、參編著作六部。發表主要論文有20餘篇。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
擅長治療
中醫風濕病,主要包括西醫風濕病中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皮肌炎、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綜合症、痛風等多種免疫性疾病。[2]
從醫經歷
1980年考入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生部,跟隨導師謝海洲、方藥中教授攻讀中醫內科理論與臨床專業,1983年7月畢業,獲醫學碩士學位。曾先後擔任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擔任中國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藥新藥審評專家、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藥審評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雜誌常務編委、《藥物不良反映》雜誌編委。北京濟民中醫風濕科特需專家。
曾參加國家科委"七。五"攻關課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與實踐》的研究;中國中醫研究院課題《強直性脊柱炎辨證規律》的研究。著有《中醫內科臨床手冊》醫書,參與編寫《中國大百科全書。傳統醫學卷》、《實用中醫風濕病學》、《中國基本中成藥》等著作,發表論文20餘篇。
馮興華教授從事中醫風濕病臨床醫療、科研、教學工作40餘年,在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症、硬皮病、皮肌炎、骨關節炎、痛風等多種風濕性疾病和內科雜病的中醫治療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在總結前人經驗和中國傳統中醫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用養陰潤燥、清熱解毒治療乾燥綜合症;用益氣養陰清熱祛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用補益肝腎活血化瘀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因人因病施治,中西結合,療效顯著。
馮興華教授,第四批國家級名老中醫,從事中醫工作近五十年,原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是我國著名的中醫風濕病專家,是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國中醫科學院著名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博士後合作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風濕病重點學科學科帶頭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擔任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聯合會風濕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東城中醫院風濕病治療中心特約顧問。
節目回顧
北京東城中醫院、北京濟民中醫院 特需專家 馮興華教授做客中央電視台,在CCTV十套《健康之路》為你指點《秋季養生》
《健康之路》是中央電視台唯一一檔以關注大眾身心、保健意識,倡導健康生活為主旨的直播欄目。開辦至今,憑藉鮮明的節目定位、權威的專家講解、及時的現場解答,欄目在在醫學界也引發轟動,節目內容成為醫生間相互學習切磋的話題。
BTV《養生堂》製作了一期特別節目 力邀北京市衛生局新藥評審委員會委員、中華中國中醫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中藥新藥審評專家馮興華,為您講解風濕病。
學術兼職
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中醫藥》雜誌常務編委、《藥物不良反應雜誌》雜誌編委等。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中醫風濕病的臨床醫療、科研和教學工作。重點是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症等病的臨床與試驗研究。[3]
國家名老中醫馮興華說 風濕病絕不只是關節炎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風濕病重點學科帶頭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風濕免疫科原主任,從醫50 多年,潛心研究風濕免疫疾病30多年,擅長治療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綜合徵、皮肌炎、強直性脊椎炎、紅斑狼瘡、痛風等風濕免疫系統疾病。
出診時間:周三、六上午
出診地點:東城中醫醫院
長期以來,很多人都認為「風濕病」就等於「關節炎」,其實這是個天大的誤會——風濕病是全身疾病,除了關節,皮膚、肌肉、血液以及內臟都會受到影響。東城中醫醫院特聘專家馮興華教授介紹,如果用現代醫學來理解中醫所說的風濕病,至少包括100多種疾病,最常見的有以骨關節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血管炎類疾病,包括白塞病、大動脈炎等;系統性結締組織病,比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皮肌炎等;代謝紊亂引起的關節炎,如痛風、骨質疏鬆等。
中西醫不是競爭是互助
1960年,高中畢業的馮興華希望通過考大學改變命運,但受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很多大學的專業下馬。陰差陽錯,正當馮興華準備來年再考時,濟南市衛生局為了解決濟南市中醫界後繼乏人的狀況,在濟南中醫進修學校辦起了中醫徒弟班,馮興華就這樣走上了從醫之路。
隨着學習的深入,馮興華對中醫學的興趣越來越高。為了學好中醫內科學,他利用課餘時間到內科班去聽《金匱要略》等課程,還求知若渴博覽醫學群書,但購書的花費成為家庭不能承受之重。買不起書,馮興華就「泡」在濟南新華書店裡蹭書看,時間久了,書店的工作人員都認識他,常常向他介紹新書。
工作之後,馮興華發現,現代的中醫在很多方面需要西醫配合,於是他有計劃地自修了西醫的解剖、生理、病理、診斷、藥物學、流行病學、內科學等課程,又在西醫院進修一年,這也是他在中西醫之間遊刃有餘的原因。
1980年,已經35歲的馮興華考取了中國中醫科學院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留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從事風濕免疫疾病的臨床、科研和教學。馮老表示,中醫治療風濕病有自己的特色,包括中醫理論、中藥方劑和多種外治方法。中醫和西醫的理論是在不同的歷史條件產生的,誰也替代不了誰,各有各的特色和優勢,就如同內科替代不了外科、化肥替代不了有機肥一樣。
馮老給學生講課時常說,現代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快,病人的情況千差萬別,每天都可能遇到新情況。對於臨床醫生來講,活到老,學到老是通往醫學技術金字塔的必經之路。他要求自己西醫知識往前學,中醫知識往後學。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病,既可以用中醫理念對患者病情進行整體調節,也可以減輕西藥的不良反應並縮短病程。幾年前,有一位老人從貴州趕來找馮興華教授看病,她的雙手遠端指關節腫痛,在當地按類風濕治療了很多年,其實這是骨關節炎,不需要特殊的治療,使用治療類風濕的西藥反而會增加不良反應。馮興華教授說,做出這些判斷其實都需要藉助西醫的診斷知識,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是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常用的有效藥物,但藥物帶來的副作用眾所周知,所以,馮興華教授在治療這類疾病時,會結合患者的具體表現,配合益氣、養陰、清熱等中醫治療,常常能有效地緩解病情,減少藥物副作用。
扶正驅邪治「痹病」
常年在風濕免疫領域鑽研,馮興華教授練就了「火眼金睛」,大多數關節被侵襲的患者來到門診後,伸出手,馮興華教授能看個八九不離十。手指遠端關節受損且關節腫脹部位比較堅硬的,多是骨關節炎;手指近端關節腫脹,晨起僵硬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居多;手指遠端關節腫脹伴有甲床破壞的,則有可能是皮癬引發的關節炎;風濕病見有杵狀指的人有可能是風濕傷肺,導致肺纖維化……
馮興華教授認為,天人相應的理論貫穿《內經》的始終,是中醫核心理論之一。古人養生沒有自然科學做基礎,只是順應自然的變化調理身體和情志。現代人養生以自然科學為基礎,和古人「天人相應」的養生思想不謀而合。
人是大自然的產物,四季變化對人體的生理和病理都會產生影響。對生理方面的影響表現在很多方面,比方說,冬季寒冷,人體出汗少,自然小便就多;夏天則正相反,出汗多,小便少。春季風大、氣候乾燥,人就會口乾、鼻干、皮膚干。季節變化對人體的病理也會產生影響。比如:每年的「五一」到「十一」期間,腸道疾病的發病率最高,醫院腸道門診的病人多。這和夏天氣溫高,食物易滋生細菌發生腐敗有直接關係。秋冬季節萬物蕭條,溫度低光照時間短,抑鬱症患者明顯增多。
類風濕關節炎在中醫學裡屬「痹病」的範疇。中醫認為痹病的發生往往是在身體虛弱的情況下,感受自然界的風、寒、濕、熱等邪氣所致。身體感受外邪後,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於是就會出現關節的疼痛腫脹等症狀。馮興華教授主張,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腠,其氣必虛,正虛為致病之本,邪氣為標,但是在具體治療又要分清標本緩急,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對於風濕病新發,疼痛腫脹明顯,往往首先祛邪為主,待病情緩解再輔助正氣,從根本上治療疾病。風、寒、濕、熱之邪氣往往錯雜,辨明各邪是關鍵,對於個體化、針對性治療,從而提高療效。扶正則從脾、肝、腎入手,具體怎樣調補還要根據舌脈等表現,辨證施治。
定期監測 規範治療
相關數據調查顯示,類風濕病人在發病一年內採用正規治療,關節破壞程度小,長期服藥後可阻止關節破壞範圍擴大或延緩破壞時間。發病三年之內再進行治療,此時關節破壞程度在70%左右,五年之內則可達90%,在已破壞關節難修復的情況下,病人的生活質量堪憂。
類風濕病人表現為關節腫痛,易倦怠,疾病復發會擴大關節損壞範圍,且已破壞了的關節很難再修復。防止復發不僅需要病人堅持不懈的自我管理,更重要的是規範化治療。類風濕病人需要長期服藥和定期檢查,但很多人難做到長期堅持,最終導致關節受損嚴重從而影響生活自理能力。
患了類風濕,馮興華教授建議類風濕病人每隔三個月做一次病情監測。多數風濕病都是慢性疾病,經過治療會緩解和治癒,要堅持治療。長期服藥可以穩定病情,但並非日日服藥,當病情相對穩定時,服藥間隔期可以擴大到幾天甚至一周,服藥量也會有所調整。只有科學監測病情,才能做到「敵強我強,敵弱我弱」的藥物調整計劃,同時也可以監測到服藥的安全性。
視頻
馮興華講解痛風
視頻
2018-11-20 健康有話說 活血祛瘀治風濕 馮興華
視頻
名老中醫話長壽 馮興華 16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