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農耕文化(肖春榮)

​​ 農耕文化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農耕文化》中國當代作家肖春榮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農耕文化

農耕文化展覽館重在文化兩個字。它不僅僅是單純的農耕物品器具的展示,而是在其中加入了眾多文化元素,器具和文化融合在一起,就有了不同的韻味。濃厚的文化底蘊給農耕物品增添了一份厚重感和歷史感。每個展覽館的門口都有一幅由鄉賢隊員自己創作的對聯,如紡織館門口的對聯是「常吟慈母手中線,更惜愛兒身上衣」,在兩面詩詞牆的對聯是「披星戴月躬耕力作先祖何其苦,住樓駕車美食靚衣我輩能不惜」,「延續幾千年農耕方式如今改變,滋養無數輩鄉土文化與時傳承」等。在作坊館的門口,鄭成明縣長還在跟丁肅清教授認真地探討着自己寫的對聯「身置展館現實與歷史對話,日接舊物吾輩同先祖交流」……

在牆壁上到處都是有關農耕文化的詩詞,古今中外,氣韻悠遠。每首詩詞還配以相應年代的人物和景物的圖畫,很有穿越歷史的感覺。這些詩詞和圖畫的搜集都是由鄉賢團隊自己,這裡面凝聚着他們無數的心血和汗水。這些詩詞史料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如臧克家的《老黃牛》:塊塊荒田水和泥,深耕細作走東西。老牛亦解韶光貴,不等揚鞭自奮蹄。又如白居易的《農家望晴》:嘗聞秦地西風雨,為問西風早晚回。白髮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雲開。等等等等,如此詩詞,不勝枚舉

更有特色的是,展覽館裡的物品上面還張貼有一張白紙,上面是幾行手寫的工工整整的黑體字,內容是謎語,如「遠看像座廟,近看像頂轎。腳蹬蓮花板,手打蓮花絡。」打一紡織工具。等等。這些謎語也是由鄉賢們自己編寫的。有了謎語的烘托,就更增加了物品的神秘感,同時也引起了我們極大的興趣,大家興味十足地猜着謎語,滿懷珍惜地看着器具,紛紛稱讚,感慨萬千。

很值得一提的是,農耕文化展覽館的創建者鄉賢團隊是由一群退休老人組成的,他們都已年近古稀,在本該安享晚年的歲月,他們卻不辭辛苦,不遺餘力地創辦這樣一項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為父老鄉親做事,努力建設盡心守護共同的家園。真可謂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惠及後人,不求名利。

「圖啥?啥也不圖!儘自己所能把我們好的東西留下來,讓本土文化得以延續,讓更多的人,讓我們子孫後代都能看到歷史發展的印跡,從農耕文化中憶苦思甜,追尋根脈,從而更加珍惜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要留住我們的根,保護好我們的家園,留住一脈相承的本土文化。」鄭成明目光深邃而悠遠,發自內心地深情地緩緩地說着,像是在回答我們,又像是在自言自語。

農耕文化展覽館自開館以來,受到眾多人士的讚賞和好評,各大媒體競相報道,引得四面八方遊客紛紛前來觀瞻。受益最深的要數孩子們了。自開館以來,已有數批學生們到此參觀遊覽。學生們都表示受益匪淺,從活動中看到了改革開放後社會的飛速發展,增加了對過往社會歷史的感知和了解,培養了愛國主義情懷,從先輩艱辛的生活中體悟到了現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孩子們在此追尋根脈,傳承鄉土文化,立志創建美好未來。

追尋農耕記憶,傳承文化根脈。從農耕文化展覽館中,我們看到了一種胸懷,一種大愛,一種無私,一種奉獻,一份傳承,一份寄託。農耕展覽惠澤四方,根脈文化照耀千秋。農耕文化展覽館,讓鄉土文化薪火相傳,綿延不絕。

[1]

作者簡介

肖春榮,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