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哲洙
此條目可能需要進行清理,以符合求真百科的品質標準。 (2019年9月5日) |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2019年9月5日) |
洙泗書院 免費編輯 添加義項名 B 添加義項 ? 所屬類別 : 其他組織機構相關 洙泗書院,原名先師講堂,位於山東曲阜城東北4公里處,洙泗書院是儒學的聖地,是儒家文化的源頭所在。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洙泗書院
外文名稱 Our see academy
地理位置
山東省曲阜城
著名景點 洙泗書院
目錄 1簡介 2歷史 3布局 4建築 5文化 6影響 7相關 8欣賞 摺疊編輯本段簡介 洙泗書院 洙泗書院 洙泗書院位於山東曲阜城東北四公里處。因南臨洙水,北臨泗河,故名洙泗書院。傳為孔子修書講學的地方。後成為紀念和祭祀孔子的場所。孔子周遊列國返魯後,在此刪詩書、定禮樂、系周易,並聚徒講學。漢代至宋金均名講堂,元代改稱洙泗書院。公元1337年(元至元三年)於講堂舊址重建殿、堂、門、廡等,改稱洙泗書院,並設山長一人奉祀。公元1494年(明弘治七年)重修。[1]
摺疊編輯本段歷史 相傳孔子自衛返魯,曾在此刪詩書,完禮樂,整理古籍。舊稱孔子講堂。元初,講堂已毀,"故基化為禾 洙泗書院 洙泗書院 黍",至元三年(1337年)孔子55代孫、曲阜縣尹孔殼欽出資因講堂舊址重建,因"泗水經其北,洙水帶其南",而洙泗之間為孔子講學之區改稱洙泗書院,並設山長一人主持。明弘治七年(1494年)衍聖公孔弘泰以維修闕里孔廟余資重修。正德二年(1507年)改山長為國子監學錄,秩正九品。六年書院大門毀於劉六、劉七農民起義軍,嘉靖二年(1523年)重建大門並維修,天啟七年(1627年)大修。清順治八年(1651年)、十三年(1656年),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多次維修。其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民國年間相繼維修,1988年大修,並重建外圍牆[2] 。
摺疊編輯本段布局 書院南北長136米,東西寬99.4米,前有神道,南北長193.4米,東西寬30.35米,總占地面積1.9388公 洙泗書院石匾 洙泗書院石匾 頃。建築分為三區,東區有更衣廳,西區前有禮器庫,後有神庖、神廚,中區前後兩進庭院,有大門、講堂、大成殿、兩廡等。[3]
摺疊編輯本段建築 院內建築均為明代建。清代重修。有講堂、大成殿、兩廡等建築,元、明、清各代碑刻,院內古柏參天,深幽雅靜,豐草盈地,步入這林木蓊鬱,恬靜幽深的古老書院,別有一番情趣。
大 門3間,面闊1209米,進深6.91米,明間閉門,單檐灰瓦懸山頂,五檁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葉斗栱,平身科每間兩攢[2] 。 洙泗書院 洙泗書院
大成殿 5間,面闊25.80米,進深12.15米,單檐綠瓦懸山頂,高10.20米,七檁前後廊式木架,前為廊。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葉斗栱,平身科每間兩攢,殿內奉祀孔子、四配、十二哲。
兩廡東西各3間,單檐灰瓦懸山頂,五檁抬梁式木架,前設廊,無斗栱,建築面闊12.64米,進深7.77米。 洙泗書院外景 洙泗書院外景
講堂3間,面闊11.70米,進深6.52米,五檁抬梁式木架,無斗栱,呈清代風格,單檐灰瓦懸山頂。明間南北辟門,稍間南面安窗,北面砌牆。明間前後石柱礎浮雕蓮瓣飽滿,是元代遺物。室內現存洙泗書院坊額,坊原位於書院門前神道上,明嘉靖三年(1524年)建,坊毀面額存。[3]
摺疊編輯本段文化 洙泗源泉,華夏之端。華夏文化與洙水、泗水密不可分。古泗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泗水發源於沂蒙山脈,源頭在泗水縣的泉林鎮,這裡就是人文初祖伏羲降生的地方--雷澤。洙水是泗水的一條支流,發源於曲阜,由泉水平地噴涌形成。七千至五千年前,伏羲氏、女媧氏、炎帝、黃帝、少昊帝一脈相承,龍鳳圖騰肇始於此。現有羲皇廟、伏羲陵、蚩尤冢、壽丘(軒轅黃帝出生地)、少昊陵、北辛文化遺址、大汶口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等。考古學家唐蘭先生認為,"大汶口文化屬於古史傳統上的少昊時代"。炎黃二帝都曾經在這裡建都,堯舜禹等上古聖王的後人封地幾乎都圍繞在曲阜周圍,可以證明洙泗流域是華夏文化的正源,是中華文脈所在,這裡是靈水靈土,無比神聖。尋找到洙泗源頭就找到了華夏文化的心臟。找到源頭活水,好好守衛她,培護她,華夏文化復興才能實現。
洙泗書院就坐落在洙水和泗水之間,緊緊守住了華夏文化的心脈,這裡是先師當年講學的地方。中國書院的歷史通常從唐代算起,但是洙泗書院的歷史卻有2500年之久。根據資料記述,洙泗書院就是孔子晚年講學的"先聖講堂",歷代受人憑弔和膜拜。《闕里文獻考》記載:"漢時諸弟子房舍、井瓮尤存,光武帝擊破董憲於昌慮還,過魯,坐孔子講堂,顧指子路室詣左右曰:'此吾太僕之室也'。"元至元三年(1337),孔子第55代孫孔克欽任曲阜縣尹,在舊址上創建書院,任命孔子第53代孫孔濱為山長,因書院位處泗水以南、洙水以北,故以"洙泗"命名。明清代各朝相繼整修,到民國期間,殿、堂、門、廡等各項建築仍舊十分完備。今存建築40餘間,分為三區,東區有更衣廳,西區為禮器庫、神庖、神廚,中區為大門、講堂、大成殿、兩廡,院前有神道,神道的盡頭為牌樓,樓額大書"洙泗書院"四字[4] 。
洙泗書院是山東省文物保護場所,因為多數人不知道她的偉大價值,所以一直處於閒置狀態,平時非常寧靜。只有具備深厚傳統底蘊的人才能夠感受到當年先師講學存留下的渾然元氣和智慧靈光。這裡是儒家學子求學的聖地。修習儒學必須要做到定與靜,這裡能幫助人進入定靜狀態。書院研究專家,著名學者江堤先生體驗後曾言到:"華美的彩飾、繁蕪的殿宇、青蒼如雲的古柏,都不如這散發出天堂氣息的寧靜,給人以超越時空的震撼……"儒生修身進入定靜之後,心靈才能得到升華。江先生說:"我的感覺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好過,靈魂處於一種飛升的狀態之中。"人的心靈在特定的空間才能連接特定的記憶。當心中充滿誠敬的時候就可以穿越遙遠的歲月感受先師晚年在此里講學的情景,仿佛就坐在他身旁,與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一起聆聽他講述天地大道,傳播仁愛精神,描繪大同世界。他就是在這裡啟發世人如何找到真我,收穫人類共有的福祉,如何防止內亂、戰爭,營造出和平的生存空間。他晚年在這裡整理典籍傳授禮樂教化,匯集中華文化之大成於此地。所以說洙泗書院是儒家書院的祖庭,是儒家學子求學悟道的真正寶地。
摺疊編輯本段影響 這座古柏高聳、深幽雅靜的院落占地面積近兩萬平方米,它舊名曰"講堂",因"泗水經其北,洙水帶其南",所以後人另起名叫洙泗書院。今天,我們來到這裡,在空曠和安靜中,一種巨大的寂寥瀰漫在書院的每一個角落。遙想當年周遊列國、無功而返的孔子,來到這裡後,又該是怎樣的一種心境?魯哀公召見了回國的孔子,虛情假意地問政於他。在這位老人坦陳為君之道的時候,絲毫沒有發現國君的臉色越來越難看。最後,魯哀公對孔子說,國家急需有仁德的年輕人,希望夫子多薦賢人。這聽上去合情合理的話,一下子潑滅了孔子為國效力的熱情。即使這樣,我們從"自衛返魯,於此刪詩、序書、定禮樂、系周易"的歷史記載中,看到的還是一個堅韌不拔的老年孔子。他不會被失意擊垮,他要把他的思想光芒射向更遠的地方。走進書院,迎面而來、前後三間單檐灰瓦懸山頂的房屋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講堂了。我們面前的這個講堂,大概也是中國歷史上使用率最低的講堂了。兩千五百年前,也就是在以後被尊為聖人的孔子講學之後,就再也沒人敢在這裡開講了。這恐怕也不符合孔子倡導的"有教無類"、開放辦教育的初衷。如今看上去寂寥的講堂怕是不會記得歷史,可歷史斷然忘不了它,忘不了它給歷史帶來的震撼。孔子的教育思想,讓後來者茅塞頓開,從此中國古代文化書院教育就延綿不絕了。[5]
摺疊編輯本段相關 尼山書院
位於尼山孔廟以北,又名尼山誕育書院。元至元二年(1336年),中書左丞王懋德奏請在尼山創建書院,並 尼山書院 尼山書院 保舉彭為山長,獲准。彭?上任後不久,即修建尼山書院。《尼山創建書院碑》載,修建此書院時,"凡齊魯之境賢卿大夫,民之好事者,出錢而助成之。釋木于山,陶甓於野,庸僦致遠,牽牛車,服力役,連畛載途,飲餉相望。"元朝末年,尼山書院敗落,至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由五十九代衍聖公孔彥縉發起重修,弘治七年(1494年)六十一代衍聖公孔弘緒、四氏學學錄孔公璜又用修建孔廟的余資再次修建。[6]
摺疊編輯本段欣賞
圖片來源[7]
參考資料: 1. 圖片來源:商旅旅遊網 2. 山東省博物館-曲阜洙泗書院 3. 圖片來源:中國孔子-名勝古蹟 4. 書院開講與國學師資教育的意義 5. 今說孔子 6. 魯商網-尼山書院 7. 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