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內蒙古杭錦後旗奮鬥中學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內蒙古杭錦後旗奮鬥中學在2002年、2007年兩度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2005年、2007年、2009年、2013年四度獲得「中國百強中學」稱號。

1942年,愛國將領,時任綏遠省主席的傅作義先生在綏西河套地區指揮抗戰期間,在烽火連天的歲月中創建了私立奮鬥中學。1952年,私立奮鬥中學改為公辦,與普愛中學、陝壩師範合併,稱「陝壩中學」。1958年,學校更名為「杭錦後旗中學」。10月,被確定為自治區重點中學。1961年,學校更名為「杭錦後旗第一中學」,1989年恢復「奮鬥中學」校名。

截至2015年4月,奮鬥中學占地總面積24.3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6.3萬平方米,教學班78個,在校學生總人數4500人。

目錄

辦學條件

辦學規模

截至2015年4月,奮鬥中學占地總面積24.3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6.3萬平方米,教學班78個,在校學生總人數4500人。教學主樓「奮飛樓」建築面積為15380平方米;教學附樓「奮進樓」建築面積3614平方米;圖書藝術大樓「德馨樓」建築面積[1]4700平方米;綜合科技樓「格物樓」建築總面積11000平方米;實驗樓「知行樓」建築總面積3400平方米;一、二號「啟德」「明德」公寓樓建築面積為9600平方米;三號公寓「崇德樓」建築面積8100平方米;文體藝活動中心面積為4066平方米;綠化、美化、硬化,占地面積為38662平方米(合58畝),建築面積為38662平方米,由大型塑膠跑道[2]、籃球場、人造草坪、足球場組成。北運動場13000平方米,學生餐飲中心「飴和樓」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

硬件設施

截至2015年4月,奮鬥中學建有國家級標準體育場。在「格物樓」內建有天文館。學校有四個閱覽大廳,能同時容納1500名學生就座閱讀,藏書25萬餘冊,報紙、雜誌230多種,還開闢了一個裝備現代的電子閱覽室。學校擁有實驗電教儀器和校園局域網、校園演播系統。每個教師都有一台電腦,全校各班都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

師資力量

截至2015年4月,全校有教職工354名,專業教師269名。特級教師5名,高級教師96名,一級教師121名,中高級教師占教師比例為75.8%。教師隊伍中有國家級優秀教師3人,國家級骨幹教師1人,全國教學能手2人;有自治區級優秀教師4名,自治區學科帶頭人4名,自治區級骨幹教師5名,自治區級教學能手9名,有市(盟)級教學能手120名,市級以上教學能手占全校教師比例為43.75%。學校有研究生94名。教師合格率達100%。

文化傳統

校徽

整體外形採用圓形,寓意奮鬥中學生生不息,永不止步。顏色又以綠色、白色、紅色相搭配,綠色象徵着奮中學子的青春活力;白色象徵着純潔無瑕的校園生活;紅色象徵着激情、奮鬥。中心圖案由「奮鬥」二字的漢語拼音首字母「F」與「D」為元素構成。充滿動感的「F」與「D」又組成一個「中」字,圖案整體代表奮鬥中學。「F」與「D」和諧、靈動、飄逸,又象一隻正在奮飛向上的鵬鳥,蘊含着志存高遠、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F」又如一支如椽巨筆,不斷地書寫着輝煌,又似飄揚的五星紅旗,寓示着奮鬥中學學子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情懷,不斷進取、奮發向上的意願;飛揚的弧形代表着開拓創新、 持續發展的奮鬥歷程。1942表示奮鬥中學的建校年份。

校訓

強學、修德、健體、創新、奮鬥。

含義:融入了奮鬥中學創始人傅作義先生「德智體兼修、教學做合一」的辦學思想,也汲取了傅先生「校長八訓」的內涵,更彰顯着奮鬥中學的育人特色、品格及文化積澱。「強學」「奮鬥」凸現了永不停息、永不言敗的奮鬥精神,「創新」體現出與時俱進、銳意進取的時代精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