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吉齋叢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清代史料筆記。全書三十六卷,內容專涉清朝掌故。叢錄二十六卷,余錄十卷,清吳振棫所撰。吳振棫(1792-1870)字仲雲,號宜甫,浙江錢塘人。室名花養吉齋。嘉慶十九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曾充實錄館纂修、提調兼校勘。所著有花宜館詩錄詞錄文略、黔語、黔行紀程、國朝杭郡詩績輯等。《養吉齋叢錄》是他最體面心血的一部力著。 本書以典章制度為主,兼及宮內殿閣苑囿、奇事趣聞、科舉武備、飲食服飾、藏編刊、游娛慶典等,較全面的勾勒出一幅清宮圖畫。余錄十卷,除增補宮內典故外,還記載了蜀滇風情、各地名勝、文壇佳話、士林美談等。全書對於了解與研究清代社會政治、歷史、文化方面頗有參考價值。 本著有中華書局2005年版,收入《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另有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作者簡介
吳振棫,字仲雲,浙江錢塘人。嘉慶十九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任雲南大理知府,貴州按察使;山西、四川布政使,雲南巡撫、四川總督、雲貴總督。同治十年,卒,詔依例賜恤。 本 名 吳振棫 字 號 字仲雲 所處時代 清朝 吳振棫(17901870年),字仲雲,號毅甫,晚年自號再翁,清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慶十九年(1814年)進士。二十四年任貴州副考官。道光二年(1822年)為雲南大理知府。任間禁止當地百姓種植鴉片,勸民種桑播谷,還修築橋樑,頗有政績。道光七年後,歷任山東登州、沂州、濟南和安徽鳳陽知府,山東登萊青道,貴州糧輸道、貴州按察使,山西、四川布政使等職。咸豐年間,在貴州、陝西、雲南等地鎮壓農民起義。咸豐二年(1852年),以功升任雲南巡撫,與總督吳文容奏請整頓銅政。四年兼署雲貴總督,鎮壓了興義、普安等地人民起義。次年,轉任陝西巡撫。當時陝西鹽課分攤給地丁,所征課量數倍於前,百姓負擔加重,深感困苦。振棫查明事實後,奏請改行招販,先課後鹽,獲准執行。六年提拔為四川總督。雲南回民和漢民因爭奪石洋廠礦,爆發了滇西回民起義。吳振棫奉命任雲貴總督,率領川兵進滇,措置雲南漢、回民族關係用剿撫並用兼施手段平息了起義
內容預覽
譚獻敘養吉齋叢錄二十六卷,余錄十卷,吳尚書仲雲先生遺着。文孫子修編修授鄉里後生譚獻,讀竟,敘之曰:古者柱下之史,孔氏所訪,太史公之所掌,漢初與丞相同尊。掌故之學,為千載表儀。凡夫德禮政刑,質文興廢,一朝設施,流及後世,有以觀採損益,為先進之從焉。六官分之,柱下合之,夫固盛業也哉。先正吳公策名載績,揚歷優賢,所以潤色王廷,敷施疆域者,且數十年。博於聞見,洞於本末,行政之餘日,奏議之鈎稽,涉筆綴文,皆關掌故。循厥端緒,則朝章國典,沿革人文,而懲前毖後,保泰持盈,胥可言外得之。宮閫樞機,曹司侍從,以逮璅事軼聞,條舉而件繋,皆正史志表之端委。間有所聞異辭正所以備考證。昔者誦言太史公之學既世,而如我公久任封圻,又非不治民之比。令子觀察分巡、今者孫曾子修、絅齋,繼美史職,楹書之寄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