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其他债权投资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其他债权投资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淮南子·览冥训[1]》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2]”,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

目录

名词解释

其他债权投资是指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购买以其他债权类资产为基础的投资品种。其他债权类资产一般指银行出具的贴现票据、金融票据、中介凭证、股票相关负债等。

“其他债权投资”科目属于资产类科目,核算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十八条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可按金融资产类别和品种,分别“成本”“利息调整”“公允价值变动”等进行明细核算。

其他债权投资的账务处理

其他债权投资(1503)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十八条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二、本科目按其他债权投资的类别和品种,分别按“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公允价值变动”等进行明细核算。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可以单独设置“其他债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

三、其他债权投资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取得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应按其公允价值与交易费用之和,借记本科目(成本),按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借记“应收股利”科目,按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结算备付金”等科目。企业取得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为债券投资的,应按债券的面值,借记本科目(成本),按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按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结算备付金”等科目,按差额,借记或贷记本科目(利息调整)。

(二)资产负债表日,其他债权投资为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的,应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按其他债权投资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

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本科目(利息调整)。其他债权投资为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投资的,应于资产负债表日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借记本科目(应计利息),按其他债权投资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本科目(利息调整)。

其他债权投资发生减值后利息的处理,比照“贷款”科目相关规定。

(三)资产负债表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本科目(公允价值变动),贷记“其他综合收益”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确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信用减值损失”科目,按应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原计入资本公积的累计损失金额,贷记“其他综合收益”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本科目(公允价值变动)。

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在随后会计期间内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事项有关的,应按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借记本科目(公允价值变动),贷记“信用减值损失”科目;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为股票等权益工具投资的,借记本科目(公允价值变动),贷记“其他综合收益”科目。

(四)将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的,应在重分类日按其公允价值,借记本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债权投资”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其他综合收益”科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还应同时结转减值准备。

(五)出售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本科目(成本、公允价值变动、利息调整、应计利息),按应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的公允价值累计变动额,借记或贷记“其他综合收益”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债权投资和其他债权投资的区别

债权投资和其他债权投资的区别在于:企业管理其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不同,或者说交易目的不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其交易目的仅是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其交易目的既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标又以出售金融资产为目标。这是划分这两类金融资产的依据。前者核算类似于以前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后者核算方式类似于以前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