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關東古巷,哈爾濱城史百年,地緣文化卻可追溯到千年。上下一千年,文化一脈相承,千年的金源文化、百年的關東文化中華巴洛克文化和時尚的都市文化[1]

目錄

氣候特徵

溫帶季風性氣候

景區特色

推開一扇巴洛克風格的大門,就進入了群力南岸文化廣場關東古巷。清磚黛瓦,白灰勾縫,雕花圍檐,迴廊連環,這是用文字白描出的關東古巷,建設者將哈爾濱人的關東情結凝聚在這條古巷中,走進關東古巷,仿佛進入時光隧道,穿越時空,從古到今,盡覽哈爾濱文化。 東北一帶被稱為「關東」和「白山黑水」。關東古巷以黑龍江文化圈為主體。在地域文化中汲取精華,改變設計師的觀念。觀念變化了,也就有了千變萬化的技巧。注重對「隨時」的體驗,使傳統的統一與中心遭到徹底的消解,形成互動的參與性,關注普通人的生活狀態。使參觀者在隨時的體驗中獲得驚喜,設計感覺更加注重草根與親民。

該建築的特點是現代化的仿古式建築,巷內主要以買各種小吃店為主,展現古代東北風情。

古巷印象

關東古巷──以關東古巷為例展現東北文化

摘要:中國建築學會2012年1月5日在北京舉行「發展和繁榮中國建築文化」座談會,標誌着地域文化,民族特色的本土設計文化的回歸。本文試着在一條室內特色風情街中展現東北民俗風情,主要是黑土文化,以及地域民俗文化與商業業態有機的整合。體驗地域風土人情,感受關東生活,以「關東情、關東藝、關東味」為展示內容。

特殊的自然地貌,長期的民族融合以及泊來文化華洋雜處形成了哈爾濱文化的多元化。

1.東北文化概述

1.1 黑土文化根基

(1)少數民族文化:古老原始的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等主要以漁獵文化為主。

(2)金源文化:11世紀一直延續的女真人及其後繼者滿族共同創造一脈相傳的民族文化。

(3)闖關東文化:清末民國以來背井離鄉的中原人大量的進入東北地區,闖關東文化以漢族中原文化為主體。

(4)俄羅斯文化:20世紀上半葉,大量猶太人、波蘭人與白俄貴族的到來與各國領事館設立,帶來了文化多樣性,具有濃烈的俄羅斯情結。

1.2 關東文化的表現風格

熱烈、包容、異域特色的,勇敢與魯莽、開放與保守共存。中原文化為東北地域文化的主體。

2.關東古巷中東北文化的表達

2.1 室內設計中的原始架構

關東古巷的平面成半月形,是相臨兩棟建築的中間地帶,立面造型轉折複雜。

空間組合特徵、營造技術和裝飾藝術從東北民居的建築元素中提取。室內空間架構是古巷的重要表達元素,體現整體空間的情感,反映地域文化的主體。

(1)東北傳統民居建築元素

東北傳統民居建築包括:東北漢族傳統民居、東北滿族傳統民居、東北朝鮮族傳統民居,主體選擇滿族民居的形式。滿族民居從半地穴居發展起來,並受漢族民居的影響較大。滿族民居不同於漢族的規矩,如在抬梁式木構架中融入穿斗式做法;內部為卷棚式屋頂外觀卻做成起脊;在硬山頂基礎上加外廊,形成歇山頂形式。單體建築平面特定有「口袋房,萬字坑,煙囪立在地面上」,生動形象地概括了滿族房屋的基本形象。

關東古巷的立面造型占整體空間的2/3體量,立面特徵遵循滿族居民的建築立面劃分:台基、牆身及屋面,整體感覺很敦實厚重。建築中沒有純裝飾性的構件,風格簡樸。大量採用青磚灰瓦,總體色調灰暗,門窗用一些比較亮的顏色點綴,顯得樸實優雅。 「硬山」是滿族民居的典型特徵,屋頂材料有小青瓦和草頂。牆身主要為門窗,窗下牆使用灰色青磚。窗戶為支摘窗,窗欞圖案以井字形為主。關東古巷的七大風情區中,有六大區域採用滿族民居的建築風格。

(2)「中華巴洛克」建築元素

融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於一體,既不失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徵,又兼帶外來的文化內涵,在哈爾濱的建築外形特徵上有所體現。「中華巴洛克」建築是勞動人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把巴洛克建築流派的風格融匯在民族傳統之中,創造了極具價值、獨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築(圖2-7)。建築的內部空間卻是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多為二層、三層的四合院。哈爾濱人稱為「圈樓」。「圈樓」也是一種庭院,庭院群體體現社會觀念,自然觀念的空間布局。

在關東古巷中華巴洛克院落風情區中,用中華巴洛克的建築體塊和「圈樓」形式分別設計出兩個獨立的空間。中華巴洛克的建築結構是西方的,裝飾是中國傳統圖案,如石榴、牡丹、梅花和海棠等象徵富貴吉祥,使用象徵福、祿、壽的動物圖案,如蝙蝠、鹿、仙鶴等。「圈樓」內使用木質樓梯、陽台,即增加了建築的垂直交通空間,又豐富了建築形式,檐口單面坡的建築形式,傳達着中國民俗中「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用意。

(3)少數民族特色建築元素

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的建築是在比較原始的地域自然環境下形成的,它們都是由簡單的幾何形體本身或相互疊合形成的互不相連的獨立形體,呈現出單純的幾何形狀特性。「斜仁柱」和「撮羅安口」為圓錐體(圖2-9)。木刻楞、馬架子、「奧倫」等都是由水平向的三稜柱與長方體上下疊合而成。建築高度一般在2~5m,邊長或直徑在1.5~7m的範圍內。開窗很少,使用自然環境的材料建造,主要是樺樹、圓木等,外表皮用馴鹿皮、白樺樹皮和草泥等,關東古巷少數民族風情區充分提取這些建築元素。

2.2 七大院落風情區的文化表達

在充分了解三大建築元素的基礎上融匯地方的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和精神民俗,為整個關東古巷添加豐富多彩的裝飾內容。根據平面分析,關東古巷劃分成七大風情區。每個風情區院落的形式相互聯繫。相臨兩個院落間形成一個主題連廊,也是二層人流交通的主要通道。 關東物質民俗:剪紙、東北三寶、酸菜、粉條、冰雪文化等;社會民俗:東北三大怪、亞布力煙、烏日貢、哈日等;精神民俗:闖關東、冰雪畫、二人轉、東北民歌、東北大秧歌等。景觀節點、互動體驗區、主題文化展區、購物休息區互相穿插布置,全方位展現關東文化。

(1)闖關東入口大廳

關東古巷入口區是整條古巷的主入口,給參觀者第一印象區(圖2-10)。考慮到位置的優越性,主要突出「闖關東」主題。體現「闖關東」草根歷史文化主脈,表達「闖關東」的精神。那就是敢於和磨難抗爭,敢於和命運抗爭,向陌生的地方「闖」,向有希望的地方「闖」。在「闖」中成熟,在「闖」中成長。人是文化、信息的載體,人的流動即是文化的流動,中原文化向關東地區大規模挺進,文化交流也進入了一個大融合的階段。「闖關東」大型主題雕塑訴說着那段歷史。入口大廳進入鄉野風情區的過口處設置一處戲台,讓人仍能感受到中原大地上的鄉音鄉情。

(2)鄉野院落風情區

穿過厚重的戲台映入眼帘的是灰色磚牆上掛着一串串辣椒,大紅燈籠高高掛起,一股東北農家院的淳樸氣息(圖2-11)。二層的支摘窗透出微弱的燈光,空氣中彌散着農家特有的炊煙味,這一切都讓你回到鄉間。關東民俗在此區域中得到最多的展現,如三大怪、玉米簍子、暖暖的火炕等。在清王朝的龍脈大地上,東北鄉野間保留了更多的中國傳統民俗。三層的冰雪畫展現了東北叢林疊嶂、冰雪彌天、白山黑水、寒煙鎖地的寒冬印象。再向前望一座大型實木玉米簍子擋住了我們的視線,草頂和木柵欄還原了鄉間實物,上部是二層的連廊,下部是通向下一個院落風情區的通道。

(3)中華巴洛克院落風情區 進入此區域感覺來到了舊名「傅家甸」的道外區,有典型「圈樓」結構。「常家大院」、 濱江道尹李鴻漠故居、冰城最早的西藥房等經典建築在此風情區里再現,行走在此仿佛窗子裡飄出時遠時近的手風琴曲或者唱片機的歌聲。朱紅色的油漆、房檐下鏤空的中式木雕透着靈氣和精緻。百年的老字號重新雲集在此。中華巴洛克院落風情區展現了老一輩哈爾濱人的智慧。

(4)少數民族風情區

「圈樓」的記憶還沒有散去,一座木製的懸索橋橫架在一座山洞的旁邊。遠望去還有座白樺樹「撮羅子」高高的矗立在橋邊,它是此風情區的中心(圖2-13)。原生態的景觀資源是大小興安嶺地區漁獵文化的「活化石」。木刻楞小屋對着岩體山洞,濃密的白樺樹下有一群梅花鹿。少數民族風情區表現對自然神多神的崇拜。

(5)關東特色民俗文化休閒區

包含關東特色演藝區、關東特色小吃區、關東特色藝術品街。關東特色演藝區表達老關東的熱烈、火辣、粗獷、古樸的風格。在此區域中濃郁中式風格的傳統戲樓為主景觀。大秧歌、二人轉等平民文化互動體驗,表現出「車軲轆菜」般「壓不死、輾不爛」的生命活力。

關東特色小吃區由演藝區兩側進去,滿族民居的典型特徵圍合形成多間「檔口」。「靠山 吃山,靠水吃水」,不同的自然環境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飲食習慣。廣被的森林、豐富的水域、廣袤的平原濕地給黑土大地提供了豐富多樣的食料,在中華民族飲食文化中形成了風格特異的東北特色飲食文化。在滿族菜餚基礎上加魯菜、京菜的長處,粗線條的燉、醬、烤充滿塞外的味道。 走進關東特色藝術品街,一種古樸、凝重的氛圍撲面而來。穿行其中令人仿佛置身北方 古老民族的文化隧道:薩滿神鼓、魚皮服飾、樺樹皮製品、黑陶、根雕、剪紙……一件件民間藝術精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內涵,為觀者拼起一個令人震撼的北方民族的文明世界。

3.結語:

設計的民族化是一種文化的積澱,由歷史文化形成的風格,具有相當強的個性生命力,外界力量很難將其同化。作為東北的設計師能充分了解項目所處地域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使原有的地方色彩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徵,有新地方主義的特徵。東北文化具有很強的文化特徵,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圈。東北文化來源於幾百年的社會生活,社會生活是關東印象的源泉。關東印象包含着濃濃的關東情,關東文化斑駁厚重,浸滿歲月滄桑。「龍興之地」承載了眾多的黑土文化,挖掘地域文化、探究城市的文脈、尋找印象中的「中國味兒」是我們本土設計師的職責。[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