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果树
兰果树 |
中文名称:蓝果树 拉丁学名:Nyssa sinensis Oliv.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桃金娘目 科:蓝果树科 属:蓝果树属 |
蓝果树属落叶乔木,分布于中国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南部、江西、湖北、四川东南部、湖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生于海拔300-1700米的山谷或溪边潮湿混交林中。 该种木材坚硬,供建筑和制舟车、家具等用,或作枕木和胶合板、造纸原料。树干通直,树冠呈宝塔形,枝叶茂密,色彩美观,秋叶红艳,供观赏。
目录
基本信息
蓝果树属落叶乔木,高达20余米,树皮淡褐色或深灰色,粗糙,常裂成薄片脱落;小枝圆柱形,无毛,当年生枝淡绿色,多年生枝褐色;皮孔显著,近圆形;冬芽淡紫绿色,锥形,鳞片覆瓦状排列。
叶纸质或薄革质,互生,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稀卵形或近披针形,长12-15厘米,宽5-6厘米,稀达8厘米,顶端短急锐尖,基部近圆形,边缘略呈浅波状,上面无毛,深绿色,干燥后深紫色,下面淡绿色,有很稀疏的微柔毛,中脉和6-10对侧脉均在上面微现,在下面显著;叶柄淡紫绿色,长1.5-2厘米,上面稍扁平或微呈沟状,下面圆形。
花序伞形或短总状,总花梗长3-5厘米,幼时微被长疏毛,其后无毛;花单性;雄花着生于叶已脱落的老枝上,花梗长5毫米;花萼的裂片细小;花瓣早落,窄矩圆形,较花丝短;雄蕊5-10枚,生于肉质花盘的周围。
雌花生于具叶的幼枝上,基部有小苞片,花梗长1-2毫米;花萼的裂片近全缘;花瓣鳞片状,约长1.5毫米,花盘垫状,肉质;子房下位,和花托合生,无毛或基部微有粗毛。核果矩圆状椭圆形或长倒卵圆形,稀长卵圆形,微扁,长1-1.2厘米,宽6毫米,厚4-5毫米,幼时紫绿色,成熟时深蓝色,后变深褐色,常3-4枚;果梗长3-4毫米,总果梗长3-5厘米。种子外壳坚硬,骨质,稍扁,有5-7条纵沟纹。花期4月下旬,果期9月。
生长环境
蓝果树为喜光的阳性树种,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干旱瘠薄,生长快。常生于海拔300-1700米的山谷或溪边潮湿混交林中。长势旺盛,耐寒性强,在绝对温度-18℃时,仍生长旺盛。抗雪压能力强。根系发达,能穿入石缝中生长,根的萌芽能力强。
栽培技术
育苗管理
1、采种
选择胸径20~40厘米的健壮母树采种。9月以后,当外果皮呈现蓝色时采种。采回的鲜果应薄摊在通风的阴凉处,待果皮软化后,放入箩筐中,搓去果皮,洗净晾干。用湿沙层积贮藏,待翌年早春播种,也可随采随播。鲜果出籽率在38%左右,种子千粒重155克,每公斤种子4000~5000粒,发芽率40%。
2、育苗
苗圃地选择土壤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为好。早春条播,条距25~30厘米。播种沟深5厘米,下种后薄覆一层焦泥灰(2~3厘米),盖狼衣草或稻草。蓝果树的种子出土很不整齐,在播种前用温水浸种2~4天,每天换水,以促进发芽整齐。苗木出土揭草后需马上拔草、喷药,防止猝倒病。追肥全年分四次进行,第一次在长到4张真叶时进行,每亩干施尿素2.5公斤;第二次在初夏入梅之前进行,结合中耕除草,每亩干施尿素4公斤;第三次在出梅后施,最好用腐熟人粪尿,每亩10担左右;第四次在立秋前后,此时是蓝果树苗木生长的第二个高峰期,结合松土、除草,每亩干施尿素4~5公斤。每亩产苗量8000株。[1]
造林技术
1.造林地选择
蓝果树对林地的立地条件要求不甚严格,但也要避免过于干燥瘠薄的土壤,最好选择在土层深厚、湿润的地段造林。
2.整地方式
采用块状整地。挖定植穴,穴径60厘米、深50厘米。
3.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为株行距2.5×3.0米(即每亩88株)或株行距2.0×2.0米。
4.造林方式
栽植前最好放基肥和回填表土,栽植时,做到苗正、根舒、泥紧。
5.造林季节
冬季或早春芽未萌动前造林,成活率可达95%以上。
主要价值
蓝果树,干形挺直,叶茂荫浓,春季有紫红色嫩叶,秋日叶转绯红,分外艳丽,适于作庭荫树。在园林中可与常绿阔叶树混植,作为上层骨干树种,构成林丛。树冠呈宝塔形,宏伟壮观,秋后叶片红色,是供观赏的好树种。
蓝果树木材淡黄色,结构细匀,材质轻软适中,可作食品、茶叶包装箱。木材切削容易,易胶粘,可作胶合板的原料。油漆光亮度好,是制造家具、建筑物和室内装饰的好材料。树皮中提取的蓝果碱有抗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