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公无渡河

《公无渡河》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1]

《公无渡河》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此诗具体作年难以考证。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安禄山反叛前,有人认为当作于李白流放夜郎与宗夫人分别时。

此诗是借乐府古题以及古老的渡河故事写下的一首狂放而怫郁的悲歌。诗中描述一狂夫不顾河水汹涌只身过河,他的妻子在后边呼喊着却不能阻止,狂夫坠河溺水而死的场景,表现了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全诗描写生动,气势磅礴,体现了浓郁的悲壮色彩。

目录

作品原文

《公无渡河》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词句注释

⑴公无渡河:乐府古题,又名“箜篌引”。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六列入《相和歌辞》。

昆仑:山名,在新疆西藏之间,古代相传黄河发源于昆仑山。

⑶龙门:即龙门山,在今陕西韩城东北五十里,黄河流经其间。

⑷理:即治理,唐人避唐高宗讳,改“治”为“理”。

⑸窥家:大禹在外治水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⑹九州:指天下。蚕麻:养蚕种麻,此泛指农业生产。

⑺茫然风沙:此句的意思是水虽不至于有滔天之祸,仍有风沙之害。

⑻凭:徒步渡过河流。

⑼挂罥(juàn):尸骨挂于雪齿之间。

⑽箜篌:古时的一种弦乐器。似琴而小,用拨弹之。有竖、卧两种。

白话译文

黄河之水从西而来,它决开昆仑,咆哮万里,冲击着龙门。

尧帝曾经为这滔天的洪水,发出过慨叹。

大禹也为治理这泛滥百川的沮天洪水,不顾幼儿的啼哭,毅然别家出走。

在治水的日子里,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勤劳为公。

这才治住了洪水,使天下人民恢复了男耕女织的太平生活。

虽然消除了水害,但是留下了风沙的祸患。

古时有一个狂夫,他披头散发大清早便冲出门去,要徒步渡河。

别人只是在一旁看热闹,只有他的妻子前去阻止他,在后面喊着要他不要渡河,可是他偏要向河里跳。

猛虎虽可缚,大河却不可渡,这位狂夫果然被水所溺,其尸首随波逐流,漂至大海。

狂夫被那白齿如山的长鲸所吞食,他的尸骨挂于长鲸的雪齿之间。

其妻弹着箜篌唱着悲歌,可惜她的丈失再也回不来了。

整体赏析

李白的这首《公无渡河》开篇就将巨笔伸向了苍茫辽远的往古——“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诗中以突兀惊呼之语,写它在霎那间冲决力量和气势的象征——横亘天地的昆仑山;随即挟着雷鸣般的“咆哮”,直撞“万里”之外的“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诗人只寥寥两笔,就在“昆仑”、“龙门”的震荡声中,展现了“西来”黄河的无限声威。“波滔天,尧咨嗟!”滔天巨浪吞噬了无数生民,茫茫荒古,顿时充斥了帝尧放勋的浩然叹息:因为诗中用的是三言短句,这叹息之音,听来便愈加激切。

于是,“大禹”出现了。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本可以激发诗人的许多奇思。但此节重在描述黄河,故诗中仅以“大禹理百川”四句带过,以表现桀骜狂暴的洪水在这位英雄脚下的驯服。 然而,在“杀湍堙洪水”的近景上,诗人添了几声大禹之子“儿啼”,“儿啼不归家”,寥寥五个字就使一位为公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风貌,由此跃然纸上。黄河的荒古之害从此驱除,但它的浪波在汹涌归道之际,却在两岸留下了“茫然风沙”。 以上一节从荒古的河害,写到滔天洪水的平治。 不仅展现了黄河那西“决昆仑”、东“触龙门”的雄奇之境,更让读者从它 “波滔天”的历史危害中,领略了它所独具的狂暴肆虐之性。为下文作足了铺垫。 而今,那白发之叟,竟想“凭河”(涉水渡河)而渡,他竟然不怕被它吞没。

诗之后一节,正以极大的困惑,向悲剧主人公发出了呼喊:“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这呼喊仿佛是“狂夫”之妻的陡然惊呼。因为诗人紧接狂夫“临流”之后,就急速推出了那位“旁人不惜妻止之”的深情妻子。于是,全诗的情景发生了惊人的突变:在轰然震荡的浪涛声中,诗人自身隐去了,眼前只留下了一位悲恸而歌的蓬发妇人:“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水边)。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诗中以夸张的笔墨,痛歌狂叟的溺死浪波,终于作了巨若“雪山”的鲸齿冤魂。这景象是恐怖的。何况又从“援箜篌而歌” 的狂夫之妻的恸哭声中写来,更觉有一种天旋地转、恻怛号泣之悲。那“公乎!公乎!”的呼叫,声声震颤在读者耳边,实在令人不忍卒听。结尾诗人陡变双行体为单行,似乎被悲愤笼罩,无以复言,便掷笔而叹:“箜篌所悲竟不还!”全诗就这样结束了。黄河的裂岸涛浪却还在汹涌,“狂夫”之妻的恻怛号泣还压过浪波,在长天下回荡。

从诗中对黄河的描述看,它那狂暴肆虐、滔天害民之形,似乎颇有象征意味;至于“白齿若雪山”的“长鲸”,似乎更是另有所指。有可能它是对猖獗“河北”的安史之乱的隐喻(如《北上行》一诗,即以“奔鲸夹黄河”喻安禄山之乱军),至于“临流”“凭河”的“披发之叟”的喻指对象,则不好确定。或者这只是一首抒写《公无渡河》“本事”的悲歌,并无其它寄寓之情。但 可以肯定:古歌中“白首狂夫”的渡河故事,经过李白的再创造,带有了更强烈的悲剧色彩。那位“狂而痴”的披发之叟,似乎正苦苦地追求着什么。其中未尝没有诗人执着追求理想的影子在中。

名家点评

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诗谓洪水滔天,下民昏垫,天之作孽,不可违也。当地平天成,上下相安之时,乃无故冯(凭)河而死,是则所谓自作孽者,其亦可哀而不足惜也矣。故诗曰:“旁人不惜妻止之”,是亦讽止当时不靖之人自投宪网者,借此以为喻云耳。

胡震亨《李杜诗通》:“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其害乃去,茫然风沙。”太白之极力于汉者也,然词气太逸,白是太白语。

陈沆《诗比兴笺》:是诗自昔不言所指,盖悲永王璘起兵不成诛死。而《新唐书》言永王璘辟白为府僚佐,及璘起兵,白逃还彭泽。盖永王初起事时,太白实望其勤王,不图其猖獗江淮,是以见机逃遁。及璘兵败身戳,太白被诬,坐流夜郎,至后遇赦得还,乃追悲之。“黄河咆哮”云云,喻叛贼之匈溃。“波滔天,尧咨嗟”云云,喻明皇之忧危。“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云云,谓肃宗出兵朔方,诸将载力,转战连年,乃克收复也,艰难若此,岂狂痴无知之永王所能立功乎?乃既无戡乱讨贼之才,复无量力守分之智,冯河暴虎,自取覆灭,与渡河之叟何异乎?《豫章篇》云:“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精感不没羽,岂云惮险艰?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即此诗所指。

作者简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无确说。但一般认为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为其故乡。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3]

视频

走进诗人李白

诗人李白

参考资料

  1. 《公无渡河》 诗词文句网
  2. 李白简介 古诗文网
  3. 「李白」诗词全集(982首)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