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八月桂花遍地开

八月桂花遍地开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源自大别山民歌,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并在中国全国多个省份传唱的民歌,采用《八段锦》曲调,是为庆祝苏维埃成立所作,是一首歌唱八月里成立的苏维埃的歌,原名叫《庆祝成立工农民主政府》。

由于曲调优美、歌词生动,这首歌很快就在豫东南革命根据地传开了。后来,伴随着红军的足迹传遍了大江南北。它是以大别山民歌《八段锦》为曲调、依曲填词而成的。

目录

目录

创作背景

歌曲歌词

歌曲鉴赏

重要演出

歌曲争议

创作背景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的革命歌曲,至今传唱,影响了几代人,然而没人知道它的确切作者是谁。一直流传的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河南商城县的一位革命烈士所作;还有一说是安徽省金寨县斑竹园镇罗银青所作。这首歌曲是为了歌颂苏维埃政权成立而创作的。 歌曲采用民歌《八段锦》的曲调,歌词经加工修改,最后定为四段。

这首歌的创作者和产生时间、地点等问题,从二十世纪世纪80年代以来,引起了很多争议。这首歌的作者很难确定为某一个人,流传的过程中经过很多人的加工、润色,逐渐丰富完美。这首歌系由大别山民歌改编而成。但仅大别山革命老区就有河南商城说、河南新县说、湖北红安说、安徽金寨说、安徽六安说等等,曾有一段时间还有中央苏区江西说。由于该歌曲曲调与江西民歌风格迥然不同,江西最终被研究者排除,但视为从江西产

生了进一步的传播。1931年夏天,原在鄂豫皖苏区工作的红军32师副师长漆德玮等一批同志,从鄂豫皖调到中央根据地工作,这支歌就由他们带到江西中央根据地,很快在那里流传开来。1932年10月开始,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苏区转移到了四川和陕西,这支歌曲又传唱到川陕地区。 这首革命历史歌曲,是伴随红军的足迹传唱大江南北的。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桂花》在全国越唱越响,最终成为红色经典歌曲。

1959年,作曲家李焕之与词作家霍希扬将这首民歌改编成民歌合唱曲,并于1964年把它用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二场《星火燎原》中,以女声合唱的方式震撼呈现。此后,合唱也成为这首歌最常用的演绎方式

歌曲歌词

八月桂花遍地开,

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

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

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红军队伍真威风,百战百胜最英勇。

活捉张辉瓒呀,打垮罗卓英呀,

粉碎了蒋介石的大围攻,

一杆红旗飘在空中,红军队伍要扩充。

保卫工农新政权,带领群众闹革命,

红色战士最光荣。

亲爱的工友们哪,亲爱的农友们哪,

拿起刀枪都来当红军,

拿起刀枪都来当红军。

八月桂花遍地开,

鲜红的旗帜竖起来,

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

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民友们呀啊,

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

站在革命的前线,不怕牺牲冲向前,

为的是政权呀啊,为的是政权呀啊,

工农专政如今以实现,

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工民友们呀啊,

今日里是我们,解放的一天。

领导群众数千万,跳出地狱鬼门关,

不在受摧残呀啊,不在受摧残呀啊,

封建制度彻底要推翻,

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工民友们呀啊,

封建制度,一定要推翻。

完成民主革命,反动势力要肃清,

团结向前进呀啊,团结向前进呀啊,

政府就是我们的家庭,

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民友们呀啊,

把阶级消失净,才能享太平。

歌曲鉴赏

从方言习惯用语来看,这首民歌是依据大别山的小调“八段锦”填词而来,其中习惯用“呀”、“啊”等,而江西的民歌惯用“哎呀来”“哩格子”等虚词。这首歌是以商城为中心的大别山歌谣《八段锦》填词改编而成的。《八段锦》是一个民歌的曲牌,首句是“小小鲤鱼压红腮”。《八段锦》是信阳典型的民歌,原来的歌词是:小小鲤鱼压红鳃,上游游到下呀嘛下江来。头摇尾巴摆呀哈,头摇尾巴摆呀哈,打一把小金钩钓呀嘛钓上来。小呀郎来呀啊,小呀郎来呀啊,不为冤家不到此处来。

《八月桂花遍地开》彰显了革命根据地革命历史歌曲的基本特征。从内容上来看,这首歌是对大别山地区那个特定时期革命斗争史实的记录和描写。从音乐风格上看,这首歌具有鲜明的鄂东北传统音调的地域性特色,与自古流传至今的大别山区传统民间音调相一致。从音乐表现语言方面看,具有简洁、明了、率真、铿锵、直抒胸臆和情感的特色,是那个特定时代音乐表现语言的生动写照。它既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史实提供了具有地域特征的史料,也为中国革命音乐运动和新音乐建设提供了具有强烈地域性特征的佐证。

重要演出

196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八月桂花遍地开》走上国家级大剧院,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改编为歌伴舞上演了。 2006年,用《八月桂花遍地开》的音乐贯穿全剧的一部同名革命故事片《八月桂花遍地开》进行拍摄。

2007年7月,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八月桂花遍地开》被改编为民歌剧并在第八届安徽省艺术节戏剧调演上演出。之后被批评误读,有改编成情歌之嫌,影响了原作品的政治意义

2009年,于水利部机关纪念建党88周年文艺演唱会上演出。

2009年8月,在2009中国红歌会上由梅林组合演唱。

2011年,获选为“湖北名歌大家唱”经典民歌。

2011年10月,作为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江西)开幕式入场背景音乐。

歌曲争议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由大别山民歌《八段锦》的曲调改编而成,传唱至今,经久不衰,它的诞生地有多种版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诞生地引起了各地之争,有江西说,四川说,湖北说,安徽说和河南说。

关于这首民歌的归属地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五十周年歌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中标注为“江西民歌,焕之曲”;《民间歌曲概论》(宋大能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年版)也认定是江西民歌;《中国民歌》(第3卷,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将之认定为安徽金寨民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将它作为湖北民歌(鄂东北红安县)选人;而在《中国传统民歌400首》(柳正明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中国ISBN中心1987年版)中,编者将之认定为河南新县民歌;《中国音乐词典》中没有认定它是属于哪个省份或地区的民歌,只确认它“流传于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的大别山地区。系土地革命时期有些县、区成立苏维埃政府时。据民歌《八段锦》填词传唱而成”。曹锦华的文章《(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何地民歌》认为:“不难看出《八月桂花遍地开》确系商南民歌,歌词作者是罗银青,曲调是地方民间《八段锦》调,作歌是1929年8、9月桂花盛开的时候,它是河南商南民歌……”《党建杂志》刊登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八月桂花遍地开》乐谱下面的标注是“革命民歌,焕之编曲”,并认为“这首歌是1929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人民用当地的民歌《八段锦》填词改编而成”。贺文忠在《大别山上一首震撼人心的歌》中认为,“1929年正值大别山桂花盛开的季节,为庆祝鄂豫皖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成立,《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在新县柴山堡(今新县陈店乡)诞生并首唱”。潘传柏在《大别山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民歌的特征》一文中认为,“《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利用了传统民歌《八段锦》填词改编而成,就是1929年8月在新县卡房成立工农民主政府的庆祝大会上产生的”。至此,这首民歌的归属共有江西、安徽、河南、湖北四种说法。

由于是由大别山的民歌曲调改编,所以排除江西说和四川说。仅大别山革命老区就有“河南新县说”、“河南商城说”、“湖北红安说”和“安徽金寨说”等几种版本。很难说这首歌属于哪个狭隘的地方,史料记载,此歌最早传唱是在河南新县陈店乡成立光山县苏维埃政府的大会上。

这是一首庆祝苏维埃成立的歌,是一首歌唱八月里成立的苏维埃的歌,原名就叫《庆祝成立工农民主政府》。1929年8月,鄂豫皖苏区建立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光山县苏维埃政府在柴山保大朱家(今属新县陈店乡)宣告成立,参加大会代表120多人,大会选举陈炳煌为县工农民主政府主席。会上,欢庆的人民群众和政府组织的宣传队一起还演唱了许多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在这次庆祝会上唱起来的。1932年,红四方面军西征,将这首歌曲传唱到川陕苏区。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界人士将《八月桂花遍地开》改编为不同版本的合唱曲,还被改编成二胡、琵琶等器乐曲。1959年,作曲家李焕之与词作家霍希扬把这首单旋律民歌改编成一首丰富的民歌合唱曲。1964年,李焕之再度把它改编成女声合唱曲,用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二场“星火燎原”中,以女声合唱加舞蹈表演的形式出现,一时间此歌红遍全国,最终变成红色经典歌曲。后来,此歌又被选入中小学等音乐教材

翻开《豫南革命史》(中共信阳地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编著,董雷、刘新民编)、《新县革命史》(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等党史、革命史著作,上面都清晰地记载着:1929年8月,光山县苏维埃政府在柴山保大朱家(今属新县陈店乡)宣告成立,这是鄂豫皖苏区建立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柴山保人民载歌载舞,欢庆的人民群众和政府组织的宣传队一起演唱了许多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在这次庆祝会上唱起来的。人民多么兴高采烈,作者多么激情澎湃!那曲调,轻快明朗,那歌词,充满胜利的豪迈!因此,这首歌一经唱出,便立即为广大人民所接受,为各个革命区域派来观摩的代表所喜爱,他们纷纷记录传抄,把它带回自己干革命的地方,去鼓舞群众,团结群众,掀起新的革命高潮。

激动人心的时刻总是令人最最难忘,惊天动地的大事象刻刀把那点点滴滴刻进了参与者的脑海。于是,几十年过去了,经历者对当时的细节还念念难忘。

51年过去了,革命老前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戴季英还清楚地记得:“《八月桂花遍地开》是柴山保当地人作的。是谁作的,不知道,不是从外地传来的。那时因为要复写、油印搜来的歌,我们特委几个人都亲自看看改改。我和曹学楷、戴克敏、郑位山都参加修改过。”(根据1980年5月新县县史采编组录音整理材料,该材料现保存在新县文管会档案室。)这位刚正不阿的革命老人,当时正任鄂豫边特委委员,亲自参加了柴山堡根据地的创建,亲眼见证了光山县苏维埃政权的成立。那场景是激动人心的,留在老人心中的记忆也是深刻难忘的。连哪些人参与修改的细节都记得那样清楚。看到这样的记载,我们热泪几乎都要夺眶了。

53年过去了,著名作家、革命家,当年任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的成仿吾老前辈于1982年5月又回到了新县,他走进当年的办公室,泪流满面,当即赋诗:“三年征战在此地,劫后重来无故人。”

“多少英雄尽瘁去,山河依旧露深情。”多少往事涌上了他的心头。在新县革命纪念馆的陈列室里,他见到橱窗内陈列的土地革命时期的手抄歌本,看到上面《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立即回忆起其中的歌词,并说:“记得当时是一个姓王的列宁小学教员写的。叫什么名字,忘记了,是商南或是皖西人,听说是地主资本家的儿子,思想进步,喜爱文艺。”。

64年过去了,1993年5月,中国信阳第三届茶叶节,阔别故乡46年的李德生将军回到了故乡新县陈店乡。他站在木城寨下,回忆当年参加革命的经历。说:“1929年,我参加了儿童团,当儿童团长,拿着红黑两色的木棒,站岗放哨。特别是当地成立苏维埃的时候,来的人很多,热闹得很呐。大家敲着两人抬的大鼓,唱着自编的革命歌曲。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后来,我参加红军,长征了,我们走到哪里,就把这首歌唱到了那里。这首歌,最好听了。”(笔者当年亲自参与接待工作,亲耳聆听了将军的回忆。)

72年过去了,2001年7月,商城籍作家余英茂来到了新县,他采访了92岁的红军失散人员周凤山。余英茂问她会不会唱《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还记得当年演唱的时间和情景吗?周凤山老人激动地连声说:"会会会!会唱!你听着啊!"老人于是一边拍手,一边唱了起来:"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毕竟年龄太大了,周凤山唱得很慢,唱到后来几乎一字一顿。余英茂怕老人累着,劝她别唱了,她好象没听见一样,继续唱着,"……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周凤山还向采访者回忆说,1929年当地苏维埃政权成立时,她是一名宣传员,她说:"那时我领着大伙儿唱,把山都震响了!人人都会唱,小孩儿也会唱……"。(材料见2001年7月13日《郑州晚报》,笔者当年也亲自参加了采访活动)。

人们的回忆都在指向一个时间,1929年8月(农历)那个桂花盛开的时间,那个鄂豫皖苏区第一个县级政权苏维埃政权成立的时间。

"八月桂花",这不是一般诗歌的比兴,后来这首歌在流传中人们还根据自己成立苏维埃的时间作过修改

新县党史专家陈士农告诉笔者,1979年3月,他到卡房公社征集革命史料时,访问了一个84岁的老党员邓永言,土地革命时期,邓永言曾任光山县弦西区(今新县卡房乡)第二乡苏维埃差派委员。邓永言回忆,在区乡建立苏维埃政权时,唱过《八月桂花遍地开》,但当时对第一句歌词作了修改,唱的是"三月桃花遍地开"。邓永言说:"因为我们弦西区建立乡、区政权时都在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农历二、三月间,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在弦南区(即柴山保地区)建立乡、区及光山县苏维埃时唱的。因为他们是头一年(即1929年)农历八、九月建的。那时桂花盛开,所以唱'八月桂花遍地开'来庆祝政权成立。"邓永言老人的回忆很具体,也很有说服力。

还有,还有很多人的回忆,都把时间指向1929年8月。

那么,这首歌是谁写的呢?

戴季英十分肯定地说:它产生于柴山保当地。有一些老红军战士回忆说歌的词作者是一个叫岱觉先的老私塾先生。岱是湖北省红安县檀树岗人,他的几个儿女都参加了共产党,大儿子岱左明还是黄麻起义的领导者,岱觉先也深受革命影响,因而填词创作了"桂歌"。

成仿吾的回忆说是一个姓王的列宁小学教员,但他不知道名字。河南省商城县用比较肯定的语气说这位姓王的作者是该县爱好文艺的革命烈士王霁初。

对于这种说法,笔者不能同意。为什么?还是时间,是时间告诉我,王霁初不可能是这首歌歌词的原创者。

只要我们不能否定戴季英等革命老人对1929年8月这个时间的回忆,只要我们不能对1929年8月光山县苏维埃成立时间予以否定,那王霁初就不可能创作了这首歌曲。

王霁初是一位爱好文艺的革命烈士。王霁初搜集整理创作过许多革命历史民歌。王霁初也应该搜集到了《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曲。因为他的爱好和特长,他还应该为这首歌的流传作过贡献,但我仍要说他不可能创作这首歌。因为在1929年8月这个时间,王霁初还没有参加革命。

王霁初,生于1893年,逝世于1932年,他本是商城县西大街王家大门楼中的一个少爷。他的大伯父王礼堂是清末举人,作过清辽宁省海城县令。清朝灭亡后,王礼堂受到张作霖赏识,被张作霖封为东北四省剿匪督办。王礼堂官场得意,但有一项遗憾,膝下无子,于是,立了自己的亲侄子王霁初为继子。王礼堂还通过关系和财物,在东北为王霁初谋了个县长的职位。可这王霁初心思根本不在官场。他从小喜欢唱戏,甚至达到了痴迷程度。就在王礼堂为他谋到了县长职位,走马上任的关口,他竟不辞而别,到北京当票友唱戏去了。王礼堂气疯了,派人从北京找回王霁初,不管怎么打骂,王霁初就是不改爱唱戏的初衷,并寻机从东北逃出,回到老家商城。此后,王霁初还曾组织戏班子外出唱戏,还写出了一篇《艺术论》的文章。1929年12月25日,红军打下了商城县城。王霁初走出了王家大门楼子,也融入到欢庆的群众之中。可红军把这个大家子弟关了起来。关在牢房中的王霁初却写了歌颂红军取商城的歌:"民国十八春,红军打商城……"。此时,打下商城的红军要建立苏维埃政权,政权里也需要文化人,就把王霁初放了出来,动员王霁初参加了革命,并让他担任"红日剧团"团长。1932年10月,王霁初随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不久,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由王霁初的生平我们就不难看出,在柴山保地区开始唱《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时候,王霁初并不在柴山保,也还没有参加革命,无论从他的经历和感情,都不可能写出这样热情歌颂苏维埃的歌曲来。 我们很想怀念为革命牺牲的王霁初烈士,可是,真实就是美!我想王霁初如果泉下有知,也会同意这句话的。

故商城说亦站不住脚,红安县也认为是1929年至1930年七里坪列宁小学教员王霁初根据《八段锦》填词改编而成,亦站不住脚。

在这里。大多数研究者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八月桂花遍地开》属于民歌范畴。民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作的集体性,它的作者往往就是众多的演唱者,这是民歌区别于专业歌曲创作的基本特点之一。所以,我们是否有必要花费太多精力去考证具体作者,值得反思。应该说,《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在长期的传唱中逐步形成的,改编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但是也不可否认,像王霁初、吴靖宇、陈世鸿、罗银青等人在这首民歌的最初产生阶段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当时鄂豫皖苏区的历史状况看,1929年5月6日商南起义(又称商城起义、立夏节起义或丁家埠起义,河南商城县的南部地区简称商南,笔者注)爆发,建立了以商南斑竹园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地处湖北、江西和河南三省交界地区。佛堂坳当时即属商南,今属安徽金寨县果子园乡。1932年,红四军主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国民党政府随即在此设立经扶(河南光山、罗山及湖北红安、麻城之交界地区,1947年改称新县,今属河南)、礼山(河南罗山及湖北红安、孝感、黄陂之交界地区,1952年改称大悟县)、立煌(河南商城、固始及安徽霍山、六安、霍丘之交界地区,1949年改称金寨县,今属安徽)三县。一个现实的情况是,这一地区的行政区划变化频繁,一些村镇在不同的年代隶属于不同的省份。这是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所造成的。而同时,现有相关的文章著作也都拿不出最具说服力的证据证明这首民歌到底是产生在哪个地方,多以相关人士的回忆和作者的主观推测作为依据。并且现有文章中所引用的回忆记录,当事人多以自己所在的省份说话,明显带有个人主观性和狭隘的地方主义倾向,因此文章的观点难免失之客观公允。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可以看出,以行政区划地作为这首民歌的归属地划分,本身就存在着容易产生矛盾争论的缺陷。继续纠缠下去,终究也是难有定论。

最重要的是,民歌“是在演唱、流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也不例外,这可以从它的不同版本中歌词和旋律曲调都有所不同可以得到印证。所以,《八月桂花遍地开》具体的作者和创作过程是无从知晓的,也没有必要死钻牛角尖。由此,我们可以转换划分标准,以民歌流传的地域来界定歌曲的归属地之争(此类划分已有先例),认定它是根据大别山地区的《八段锦》改编填词而成,最初流传于大别山区,所以应属大别山地区或鄂豫皖苏区的革命民歌。这样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可以避免狭隘的地方主义观念的干扰和各种纷争。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