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八嘎鄉隸屬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硯山縣,地處硯山縣東南部,東南與西疇縣西灑鎮、蚌谷鄉相鄰,西南與文山縣追栗街鎮毗鄰,西北與盤龍鄉、者臘鄉相連,東北與蚌峨鄉接壤,鄉人民政府距硯山縣城33千米,行政區域面積377.6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八嘎鄉戶籍人口為37551人。

清宣統二年(1910年),八嘎鄉境域為文山縣東區第七段。1988年,區改八嘎鄉。截至2020年6月,八嘎鄉轄12個行政村; 鄉人民政府駐八嘎村。

2019年末,八嘎鄉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0個。[1]

目錄

地理環境

八嘎鄉下轄12個村委會154個自然村,居住着漢、壯、苗、彝、瑤、仡佬等7種民族,總人口29469人(2017),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山區農業貧困鄉。

氣候

八嘎鄉平均海拔1180米,是海拔最低的低熱河谷區,屬中亞熱帶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大於16.9℃,年日照時數1700小時,全年無霜期310天以上,年降雨量為1100-1400毫米。氣溫高、濕度大、雨量充沛,水資源豐富,是冬季農業開發的適宜區。

地貌

但由於屬中山河谷地貌,山區多耕地少,人均耕地僅0.73畝,人民群眾貧困。全鄉境內典型地貌主要有以牛落洞為代表的西部喀斯特地貌,岩溶發達,峰林、溶洞、凹塘較多,屬丘陵、石山地貌,海拔在1500-1650米之間,另外還有以沿六詔山脈由西北向東南縱貫的土石山交錯的丘陵河谷地貌,海拔在1100-1890米之間。河谷與山頂相對高差為400-600米,全鄉最高點為凹嘎大箐山,海拔1890米,最低點為平寨村三岔河口,海拔1080米,同時也是硯山縣的最低點。

土壤

八嘎主要土壤類型為沙頁岩黃紅壤、水稻土,礦藏資源主要有銻。該鄉水系屬紅河流域瀘江水系,區內小河流較多,基本隨山脈走向,呈樹枝狀分布,主要河流有八嘎河,河水流量為1立方米/秒,發源於膩姐、龍所、科麻等地的支流,途中還有南老、蚌岔、嘎基等支流與之匯合,向東流入西疇縣稱南利河;稻田灌溉主要靠修築簡易攔河壩和引溝水灌溉。

農業

2003年,八嘎鄉引導農民完成冬季農業開發10202畝,其中冬玉米種植2797畝,冬大豆種植1850畝,冬早蔬菜種植4250畝,冬早小辣椒280畝,冬馬鈴薯840畝,冬早西瓜185畝。整個冬農開發項目共產糧食117萬公斤(大豆已折原糧),農民人均增加糧食34.4公斤;實現總產值413.03萬元,農民人均增收121.4元,為農民群眾增產增收開闢了有效途徑。2004年,八嘎鄉進一步抓好冬農開發項目,計劃開發面積10600畝,已完成11590畝,其中冬玉米3020畝,冬大豆2600畝,冬馬鈴薯2250畝,冬早蔬菜3400畝,小辣椒320畝。由於溫、光、水資源優勢,作物基本未受霜凍和乾旱災害,長勢良好。

資源環境

八嘎鄉中亞熱帶河谷季風氣候明顯,最熱月(七月)23.5℃,最冷月(元月)9.8℃ ,年平均氣溫18℃,極端氣溫高達36℃,極端低溫-6.3℃,年積溫5780℃,年均降雨量為1100毫米,蒸發量1850毫米,年日照為1700小時,太陽總輻射量118千卡/cm2,沿河谷地帶相對炎熱濕潤,全年無霜期在350天以上。[2]

經濟狀況

冬季農業開發:八嘎鄉冬季農業開發於1996年開始實施,主要集中於八嘎河及其支流嘎基河、凹嘎河、蚌岔河、龍拉河等河兩岸區域,重點是蚌岔、八嘎、六主、平寨、三星五個村委會的土地及其它村委會水利條件好的地塊,2007年覆蓋85個村小組,4650戶群眾受益,總產量12300噸,實現產值1020萬元,純收入824萬元,同比2006年種植面積增500畝,總產值增52萬元,純收入增加57萬元。

畜牧業:2007年,共完成生豬存欄22299頭、出欄22764頭,大牲畜存欄11108頭、出欄1821頭,山羊存欄561隻、出欄478隻,家禽存欄76400隻、出欄132189隻,肉類總產量完成2096噸。實施豬人工授精508窩,本交改良配種860窩,禽良種推廣13900隻,仔豬培育330窩2387頭。完成廄舍改造68間1039平方米。扶持養殖重點戶803戶,舉辦各類養殖培訓18期10380人次。

林業:2007年共完成林漿紙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10020.39畝,種植經濟林果460畝。

基礎設施

該鄉抓住國家加大對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機遇,加大項目工作力度,在爭取、引進、儲備、管理上下功夫,多渠道爭取項目,加快改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發展硬環境。

截止2007年,全鄉有沼氣池3695口,小水窖2578口。公路已通車,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出行。通過向扶貧、供電部門匯報,得到支持和幫助,採取群眾投資和上級補助的辦法,向供電公司爭取電網改造項目,解決了牛落洞臭石盆、六主小達老兩個村小組70戶群眾的用電問題,全鄉通電率達100%。歲修、人畜飲水、溝渠等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力度得到加強,2007年累計投入資金18.7萬元。

人口衛生

2017年,總人口29469人。

全鄉有鄉級衛生院1所,村委會衛生所12個,鄉村醫生35人。鄉衛生院占地面積320多平方米,共有醫生20名,衛生院主要以外科、內兒科、婦產科、防保科等為主,全鄉群眾看病主要以村衛生所、鄉衛生院為主。

文化教育

教育:全鄉現有1所中學、10所完小,共有在校生4441名,其中小學2817名、中學1624名,共有教職工307名,其中小學214名、中學93名。

廣播電視:全鄉的"211"工程建設達55座,有線電視用戶增至1318戶,全鄉農村電視覆蓋率達47%,順利完成了490面廣播電視信號接收器的轉星調整工作,數字微波工程啟動實施。[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