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漢語成語)
兔死狗烹[tù sǐ gǒu pēng]
兔死狗烹(拼音:tù sǐ gǒu pēng)是一則成語,最早出自戰國末期·韓非《韓非子·內儲說下六微》。該成語解釋為把抓住兔子的獵狗烹煮吃掉,比喻成就事業後就把有功之臣殺了,只能共患難,不能共歡樂,多指獨裁專權;連動式,在句子中作謂語、定語,諷刺用語。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兔死狗烹
- 拼 音:tù sǐ gǒu pēng
- 注 音:ㄊㄨˋ ㄙˇ ㄍㄡˇ ㄆㄥ
- 出 處:《韓非子·內儲說下六微》
成語出處
最早出處:越王攻吳王,吳王謝而告服,越王欲許之。范蟄、大夫種曰:「不可。昔天以越與吳,吳不受,今天反夫差,亦天禍也。以吳予越,再拜受之,不可許也。」太宰豁遺大夫種書曰:「狡兔盡則良犬烹,敵國滅則謀臣亡。大夫何不釋吳而患越乎?」大夫種受書讀之,太息而嘆曰:「殺之,越與吳同命。」(戰國末期·韓非《韓非子·內儲說下六微》)
演變過程:「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成語典故
范蠡是春秋時越王勾踐很得力的一位謀臣。在勾踐被吳王夫差圍困在會稽山的最艱難的時候,是范蠡獻策讓勾踐忍辱負重,待機圖報;後來越王經過臥薪嘗膽,又幫助勾踐策劃興兵攻吳,報仇復國,也是范蠡。范蠡對越國的功績是很大的。可是就在越王勾踐滅掉吳國,成為春秋時代最後一個霸主的時候,他卻捨去富貴榮華,自行引退,過着隱居生活。
那麼,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范蠡離開越國來到齊國後,托人捎了一封信給他從前的同事大夫文種,信上寫道:「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意思是說:飛鳥打完了,良弓就要收藏起來;狡兔死盡了,獵狗就要被殺吃掉。從我的觀察看,越王頸長而鳥嘴,只可同他一起共患難,而不能同他一起享受歡樂的。你為什麼不早些離開呢?
文種看了信後,覺得范蠡講得有道理。就以生病為藉口,不去上早朝了。這時候,有人就乘機陷害文種,說他要謀反。越王勾踐不調查,也不分辨,就贈給文種一把寶劍,說:「你教給我七條攻打吳國的辦法,我才用了三條,就把吳國滅掉了;其餘四條還在你那裡,你還是帶到我的祖先那兒去試着用它們吧!」
文種無奈,只好自殺了。
成語寓意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連動式;在句子做作謂語、定語;諷刺用語。舊時多用來比喻替剝削階級出力效勞的人,事後少不了被殺;現在用來比喻只能共患難,不能共享歡樂。
運用示例
- 西漢·劉安及其門客《淮南子·說林訓》:「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強弩藏。」
-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七回:「今日昧著惺惺使糊塗,只教我回去:這才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罷!』」
- 明·張景《飛丸記》第三三出:「還有一等兔死狗烹,銜冤齎志。如漢代韓、彭,宋朝張、岳,後來成什麼結果。」
兔死狗烹的例句:
1、在封建社會,許多開國元勛都難以逃脫兔死狗烹的悲劇命運。
2、如果事成之後,就兔死狗烹,那將沒有人敢跟他合作。
3、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強弩藏。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出處。劉安
4、你要小心別跟錯人了,免得到時候兔死狗烹。
5、這些人都是助他開創事業的,如今兔死狗烹,一個個被他開除。
6、張良在漢高祖得天下後,主動求去,逃脫了兔死狗烹的命運。
7、有些歹徒黑吃黑,用兔死狗烹的方式來對付自己的兄弟。
8、那些為資本家賣命的走狗們,終有一天會明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的。 [2]
兔死狗烹的成語接龍:
兔死狗烹 > 烹狗藏弓 > 弓影杯蛇 > 蛇口蜂針 > 針頭線腦 > 腦滿腸肥 > 肥吃肥喝 > 喝西北風 > 風風雨雨 > 雨過天晴 > 晴雲秋月 > 月黑風高 > 高高在上 > 上下其手 > 手疾眼快 > 快馬加鞭 > 鞭長莫及 > 及第成名 > 名公巨人 > 人面獸心 > 心神不寧 > 寧戚叩牛 > 牛頭馬面 > 面黃肌瘦 > 瘦羊博士 > 士紳名流 > 流風回雪 > 雪泥鴻爪 > 爪牙之士 > 士飽馬騰 > 騰雲駕霧 > 霧慘雲愁 > 愁雲慘霧 > 霧閣雲窗 > 窗明几淨 > 淨幾明窗 > 窗外有耳 > 耳熏目染 > 染蒼染黃 > 黃衣使者 > 者也之乎
參考文獻
- ↑ 兔死狗烹(漢語成語)的信息介紹
- ↑ 兔死狗烹的例句與接龍青少年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