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一個有多重含義的經濟術語。它的概念是英國經濟學家J.M.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提出的,是指在某一工資水平之下,所有願意接受工作的人,都獲得了就業機會。充分就業並不等於全部就業,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業。但所有的失業均屬於摩擦性的和結構性的,而且失業的間隔期很短。通常把失業率等於自然失業率時的就業水平稱為充分就業。

目錄

簡介

充分就業,也稱作完全就業,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假設,指的是除了正常的暫時不就業(比如工作轉換等),所有的人都找到合適的職務,沒有浪費現象。在充分就業情況下,仍然會存在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充分就業與一定的失業率並存。凱恩斯提出的達到充分就業的經濟主張: 刺激私人投資,為擴大個人消費創造條件;促進國家投資,通過公共工程、救濟金、教育費用、軍事費用等公共投資,抵補私人投資的不足;政府通過實行累進稅來提高社會消費傾向。人力資源在任何社會都是第一資源,任何社會發展都首先取決於人力資源配置效率高低。人力資源配置效率高低的根本標誌就是就業或失業程度,就業與人力資源配置效率正相關,失業與人力資源配置效率負相關,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人口學家和政治學家們把充分就業視為人力資源與其它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優狀態。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當人力資源充分就業時,其它一切非人力資源也同時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整個國民經濟的實際產出接近或等於潛在產出,經濟產出狀態處在生產可能性曲線的最大邊緣,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處在經濟周期的繁榮階段。由於充分就業狀態以及由此表徵的整體經濟運行狀態處在人們期望的最優狀態,實現充分就業就成為社會發展的重大關鍵問題,政府就有責任有義務在充分就業領域大有作為,充分就業就成為政府職能結構中最重要的構成要件,也是任何國家政府宏觀調控的首選目標。

評價

正是由於充分就業狀態既滿足了微觀層面的公眾需要,又滿足了宏觀層面的政府需要,是政府和公眾理性預期目標的最佳耦合狀態,因此,社會各界持各種不同政見的人們可以反對一切,但惟獨沒有人反對充分就業。充分就業作為當今世界各國普遍追求的最優發展狀態,歸根結底是首先並最終有利於人的發展,充分就業具有巨大的人本主義發展意義和民本主義發展價值。充分就業首先有利於人口發展,其最大受益者是社會公眾,只有中國絕大多數人口首先獲得可持續發展,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和中國社會可持續進步才能從根本上獲得可持續性的動力支撐。如果只有官僚階層獲得最優發展,城市人口獲得次優發展,而占中國絕大多數的農村人口不能獲得發展,城鄉人口在二元結構狀態下割裂「發展」,中國將會出現可持續性的有增長而無發展的「惡增長現象」。[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