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鬼谷子下山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 元代青花瓷器,罐高27.5cm,径宽33cm,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主体纹饰为“鬼谷子下山图”,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该器物于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德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目录
基本介绍
名称: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类别:瓷器、青花瓷、元青花瓷
年代:元代
文物原属:元代景德镇烧制
文物现状:
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德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纹饰特征
此罐使用进口钴料绘出的青花纹饰共分四层,第一层颈部:饰水波纹;第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第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第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主题画面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鬼谷子端坐在一虎一豹拉的车中,身体微微前倾,神态自若,超凡如仙,表现出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态。车前两个步卒手持长矛开道,一位青年将军英姿勃发,纵马而行,手擎战旗,上书“鬼谷”二字,苏代骑马殿后。一行人与山色树石构成了一幅壮观而又优美的山水人物画卷。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山石皴染酣畅淋漓,笔笔精到,十分完美,正如孙瀛洲先生所说的:“元代瓷器‘精者颇精’”。
纹饰特征
此罐使用口钴料绘出的青花纹饰共分四层,第一层颈部:饰水波纹;第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第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第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主题画面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鬼谷子端坐在一虎一豹拉的车中,身体微微前倾,神态自若,超凡如仙,表现出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态。车前两个步卒手持长矛开道,一位青年将军英姿勃发,纵马而行,手擎战旗,上书“鬼谷”二字,苏代骑马殿后。一行人与山色树石构成了一幅壮观而又优美的山水人物画卷。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山石皴染酣畅淋漓,笔笔精到,十分完美,正如孙瀛洲先生所说的:“元代瓷器‘精者颇精’”。
文物评价
元青花瓷属于奇货可居。在存世甚少的元青花瓷器中,绘有人物故事题材的更是凤毛麟角。
像“鬼谷子下山”图罐这样绘有人物故事的元青花罐,所知传世者仅有8件。即:东京出光美术馆藏“昭君出塞”罐(高28.4cm)、裴格瑟斯基金会藏“三顾茅庐”罐(高27.6cm)、安宅美术馆旧藏“周亚夫屯细柳营”罐(高27.7cm)、美国波士顿馆藏“尉迟恭救主”罐(高27.8cm)、亚洲一私人收藏家藏的“西厢记焚香”罐(高28cm)、万野美术馆藏“百花亭”罐(高26.7cm),外加台湾王定干先生拍得的“元青花锦香亭图罐"和英国著名古董商埃斯肯纳兹先生拍得的“鬼谷子下山”罐。
文化底蕴
图罐的题材奇特 题材的奇特之处更重要地体现在画面故事中的主角---鬼谷子身上。鬼谷子在历史上说法不一,始终是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确有鬼谷子其人。鬼谷子是战国中期卫国人,生卒年月不详。他早年周游列国,长于辞令,善于出谋划策,欲求闻达于诸侯,但因时运不济,仕途不显。后为成就纵横一家之言,独立门派,他隐居朝歌鬼谷,著书立说,广收弟子,因材施教。其隐居之处名曰“鬼谷”,因自号鬼谷子,人亦称鬼谷先生。当然这“鬼”非指鬼邪奸诈,而是指奇绝幽秘,智慧超人。
鬼谷子学识渊博,具有政治、军事、外交、天文、地理、数术等多种才能,既是一位隐士,又是一位政治思想家、谋略家和教育家。他在实用主义总原则下对当时百家争鸣的各种学说流派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展我所长。相传鬼谷子有弟子500余人,其中不乏功成名就、出将入相者。战国时期杰出的纵横家苏秦、张仪、毛遂及著名军事家孙膑、庞涓、尉缭子等皆是其门下高徒。鬼谷子系统总结了战国时代游说之士从事纵横外交、出谋划策的理论、策略和方法,集纵横术(即外交游说学说)之大成,编著写成《鬼谷子》一书,成为纵横家经典著作。经由苏秦、张仪等用之实践,建功立业,终使鬼谷子纵横学说名显当世。鬼谷子因此被尊称为纵横家鼻祖。同时,鬼谷子的另两名高徒孙膑、庞涓则深得兵学玄要,学成出山后成为一代名将,尤其是孙膑继承祖传《孙子兵法》写就《孙膑兵法》,在中国军事学上占有重要地位。鬼谷子因此又被尊称为兵家之祖。
秦汉之后,历代封建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视作“帝王之说”的鬼谷子纵横学说备遭贬抑,乃至禁绝。但鬼谷子学说以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千百年来流传不绝,可以说是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地受到了被极褒和被极贬同时并存的非常待遇。褒之者称其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智谋宝典”,贬之者骂其为“险猾之术”、“妄言乱世”、“蛇鼠之智”。鬼谷子生时为隐士,死后遭贬抑,后来逐渐被神化成仙。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而在民间传说中他更成了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得道真仙了。看相的、算命的也都拉鬼谷子为祖师。鬼谷子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位由真实人物转化为宗教人物和神话传说人物的典型代表。
作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鬼谷子学说很早就名传海外,深受推崇。德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斯宾格勒曾说道:“鬼谷子的察人之明、对历史可能性的洞察以及对当时外交技巧(合纵连横的艺术)的掌握,必然使他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认为鬼谷子是“一个知识渊博的怀疑论者”。日本现代学者、企业家大桥武夫把鬼谷子智谋运用到企业管理与经营活动当中,认为《鬼谷子》是关于国际谋略的最早论著。在日本以及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还设有鬼谷子纵横术研究院,研究介绍鬼谷子纵横谋略思想等等。
画面故事中的另一主角:苏代 画面故事中的另一主角——苏代也是一个令人很感兴趣的人物。苏代是苏秦的弟弟,洛阳人,名声没有他哥哥显赫,但也是一位出色的纵横家。后世人人皆知的成语“鹬蚌相争”的故事以及“借光”一词,均与他有关。苏代听说赵国将要攻打燕国,他替燕国当说客到赵国去劝阻。苏代见到赵惠文王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说他自己从燕国来赵国途中,经过易水(今河北省中部的一条河,流经易县)时,看到一只蚌张开蚌壳,正在晒太阳,忽然飞来一只常在水边觅食小鱼、贝壳的鹬鸟,伸出细长的喙去啄蚌肉。蚌迅速把壳合拢,将鹬鸟的长喙紧紧地夹住。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晒死。蚌说,我今天不放你,明天还不放你,你就会被憋死。双方相持不下,这时来了一个打鱼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们都捉了起来。苏代生动形象的比喻,使赵王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这就是著名的成语“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由来,至今还被人们常常引用。“借光”这个词由来已久。据《战国策·秦策》记载,秦国将军甘茂对苏代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条江边住着不少人家,有一位姑娘家境贫寒,买不起灯烛,便想和别的姑娘们凑到一起做针线活儿。姑娘们嫌弃她,拒绝她来。这位姑娘就说,我可以每晚都先来,打扫卫生,铺设坐席,为大家提供方便,让大家一来就能舒适地做活,反正你们的灯是要点的,借给我一点光又有什么损失呢?姑娘们听后,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便把她留下了。苏秦死后,苏秦的弟弟苏代继承了苏秦的事业,开始活跃在战国后期的政治舞台上,亦名显诸侯。
一、神秘的身世之谜 这只元代青花大罐在拍卖前曾到北京和上海展出,引起收藏界的高度关注。当时人们估计其有可能创造中国瓷器拍卖世界纪录,佳士得公司人士估计,其身价将达到1000万美元,而事实大大超出人们预计。
这只大罐上的“鬼谷下山”图案为传世元青花瓷器中的绝品。图案是鬼谷子坐在一虎一豹所拉的车上下山。故事来自于元代版画《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它表现了战国时代齐、燕交战中,孙膑被燕国囚禁,他的师傅鬼谷子下山营救徒弟的故事。罐上图案栩栩如生,画工细腻,出自画家而非工匠之手,这使得瓷罐非普通的青花瓷可比。同样的一件元青花“锦香亭图”罐,2005年在香港佳士得也拍出了4900万人民币的高价。该罐上所绘场景出自元代著名剧作家王仲文杂剧《孟月梅写恨锦香亭》,表现了唐玄宗时期才子佳人陈圭与孟月梅曲折的爱情故事,此两罐是稀世珍品——元朝人物故事青花罐八件中的两件。两罐绘画中的主题人物故事虽不一样,但器物的高度、直径等却大致相同。颈部、肩部也都分别绘上了相似纹饰。只可惜“锦香亭图”罐的罐口有了修补,其价值便大大低于“鬼谷子下山图”。元青花瓷器的装饰纹饰大多为牡丹、竹梅,龙纹、莲纹、花鸟等,因此,青花瓷器上历史人物故事的出现,就显得更为珍贵。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的前收藏者是一位荷兰人,其曾祖父在北京任荷兰使节护卫军司令时,购下此罐。这只青花罐在这个家族中已经流传了4代。近几年来,那户人家用这只大罐盛放DVD光盘。佳士得公司几年前曾去他家中看到,当时仅认为价值2000美元左右。去年佳士得专家再次拜访,才发现这件瓷器珍稀无比。
据悉,和此罐一样绘以人物故事的同类青花古董传世者仅有八件。罐颈上画的波浪纹可以在其他六件上看到,都被大卫得基金会收藏。八件珍宝中有三件肩上画有缠枝莲纹,包括此件。波士顿博物馆所藏罐肩上及足部均未加纹带。此罐是八件古董中唯一一件足部莲瓣内绘有吉祥纹的,和大卫得基金会收藏的青花瓶很相似,其余六件莲瓣内均含下垂如意纹。值得一提的是,该罐上的牡丹纹与大卫得所藏的瓶上画的也非常相近。由波浪纹、牡丹纹与吉祥纹这三道和大卫得基金会所藏瓷瓶十分相近的纹带推测,罐的制作时期极可能在1351年左右。
伦敦佳士得拍卖行中国部专家连怀恩说,通常有人物故事的瓷罐多为中国本土定造、烧制,其他品种才外销中东等地区。本土订造的数量很少,且烧造的青花花色漂亮,画工精湛,在世界上数一数二,很多都在博物馆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佳士得收到瓷罐两、三个月后,连怀恩在图书馆研究调查时,非常凑巧地找到了1321-1323年间印制的版画,而罐上的装饰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版画影响,目前还没有任何其他瓷器上绘有同样的场景。这样,瓷罐具备了藏家看中的“所有品质”,也正因为此,伦敦的拍卖显得尤其珍贵。
出自何方?
稀有归稀有,但此罐并没有很多珍稀艺术品所有的那种曲折来历。瓷罐是20世纪初荷兰人范·赫默特男爵(Haron van Hemert tot Dingshof)在中国购得。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1913-1923期间在荷兰海军服役,被派驻北京担任荷兰使节护卫军司令,且负责德国及奥匈帝国等使节及领地的安全。赫默特爱好艺术,收藏广泛,对中国瓷器的喜爱可从他当年北京旧宅的相片上窥见一斑。有趣的是,他购买这个罐时,元代还未被认定能做出如此精品瓷器,因此他一直以为此罐是明代作品。
蒙古统治时期,青花瓷件数少,易被人遗忘。西方收藏家一直到1968年克里夫兰美术馆举办 蒙古统治下的中国艺术(Chinese Art Under the Mongols) 展览后,才开始青睐元代瓷器。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元代青花渐渐受到重视,但没有发现多少堪称传世之作的元代青花。赫默特的后代和他一样并不知道瓷罐如此之贵重,因而多年来并没有对它有什么特别关照。60年代时瓷罐曾被赫默特的第一代后人拿去估价,但专家也误以为是明代青花瓷。传至第三代时他的家族又让佳士得拍卖行估价,瓷罐的珍贵价值才被发现。有趣的是,该罐在大将军家里,一直未受到重视,多年被放在墙角处当作容器,用来盛放杂物等。
连怀恩介绍说,历来古董商非常看中物品来源。此罐来源明确,自1913年至今一直在一个家族收藏,并且以前未被世人所识,是行家眼中的“新鲜货”,因此一旦披露,市场兴趣很高,深受藏家重视。加之今年三月开始,瓷罐相继在纽约、日本、香港、上海、北京、台湾、荷兰、法国等地巡回展览,使得人们对藏品的感性认识不断增加,估价自然也水涨船高。
花落谁家?
拍卖前,专家对瓷罐的估价为100万英镑,也有人说拍出500多万英镑没有问题。连怀恩自己的估计是600万-800万英镑之间。
虽然瓷罐最终由伦敦古董商朱塞佩·埃斯凯纳齐竞得,但竞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中国竞拍者的加入更令竞拍险象环生,也使得价格一升再升。
据连怀恩介绍,拍卖当天参与标罐的前后至少有7、8人,其中不乏来自中国的收藏家,包括来自台湾的寒舍总经理王定干、香港收藏界翘楚张宗宪和从事明清瓷器鉴定三十年的香港艺术品商会秘书长翟建民。有中国血统的收藏家乔治·李也在现场,此外还有收藏家通过电话竞拍。竞价达到1000万英镑时,仍有6、 7个出价人。台湾的王定干估价在800万英镑左右,把最高支撑点定在1000万,没想到会超出预料。
最终拍得者埃斯凯纳齐是目前世界上经营中国早期艺术品的主要古董商。此次,他替一位海外私人收藏者竞拍。他在标价达到1350万英镑时才加入。他和一位电话竞拍者经过持久角逐才将宝物收入囊中。拍完后,埃斯凯纳齐说,他被现场的紧张气氛耗尽气力,并承认:“我已经到了我的极限,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
英国当地报纸以“疯狂出价”评价拍卖结果。伦敦佳士得中国陶瓷及工艺品主管得斯蒙德·希利说,“买家认为这瓷罐可能有些价值,但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个价格简直令人惊愕。”他表示:“我们对拍卖成绩感到十分满意,此罐经过多个世纪的收藏后仍然完好无缺,在市场上实在珍罕无比。”
事实上,直至佳士得出版了拍品目录,收藏者才得知瓷罐的存在,瓷罐也开始在国际收藏圈内引起极大关注。中国人的激情也被激发,因为其他七个同类古董无一留在中国。国际上的专业人士相信有一群强有力的中国买家结成了同盟,试图让瓷罐回归故土。
连怀恩强调,在拍卖中,竞拍者未卜先知的能力十分重要。最热门的东西常常会出人意料,通常竞买者会准备额外金钱作后盾。他认为,此次中国藏家没有竞得瓷罐并不意味着中国买家没有能力,而是拍卖前计算有误,因而真正面临意外高价时一时缺乏心理准备。事实上,中国藏家实力很强,如果计算好,完全有能力购买。中国人参加元青花罐竞拍虽多少有些让中国藏品回归故土的因素,但连怀恩认为,他们并不是要扳回所谓中国人的“面子”,而是因为此罐品质的确非常好。当然,让此罐回到亚洲,不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对学术研究的确有很大帮助。
拍卖成交后,埃斯凯纳齐不愿透露买家信息。他能说的就是买家“不是亚洲人,也不是英国人”。拍卖行对此也无法过问,连怀恩猜测最终买家可能是美国藏家。目前还没有听说买家会有任何关于此罐的展览计划,但连怀恩希望能借给博物馆展出,让更多的人有幸亲眼目睹这件人间稀罕之物。
连怀恩说,过去几个月中他有幸和瓷罐相处,“越看越有滋味,百看不厌”。拍出后他有一种“失落感”,起码短期之内没机会再见到它了。
中国因素
元青花瓷罐的天价拍卖表明,近年来,中国藏品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此前中国艺术品最高拍卖价格纪录保持者是2001年3月由纽约佳士得以530万英镑(当时合930万美元)拍卖成交的公元前十世纪西周时期的青铜方揽。
连怀恩介绍说,过去,藏家多喜爱中国彩瓷,因其色彩丰富,装饰规律。但随着时间转移,人们逐渐发现彩瓷重色,但不太能耐得细细品味。而青花虽只有蓝白两色,却十分典雅,况且青花瓷普遍重画工,能够表现自然的品性。这几年青花瓷拍卖结果都很好。2003年,纽约一家小拍卖公司--朵尔拍卖公司拍出的元代青花朝圣龙纹扁壶拍出了中国瓷器最高价--583万多美元,成为当时的世界记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自中国本土的藏家对中国藏品的需求也在增加,毕竟此类藏品有中国历史背景,加深了藏家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这种需求也拉高了整个市场的价格。不仅如此,中国藏品的收藏门类也在更新。过去不受外国人重视的竹雕、犀角雕、文房四宝如今价格也在上扬,原先局限于亚洲收藏家的山水等书画类也受到国外藏家关注。过去,香港是中国艺术品最重要的拍卖地点,如今这个情况正在改变。此次拍品因收自欧洲,卖家家族希望可以在欧洲亲自参加拍卖,佳士得伦敦拍卖行也希望能借此带动欧洲市场的中国藏品拍卖。
关于元青花,不仅普通民众,甚至于一辈子与瓷器打交道的瓷器专家对它也知之甚少。江西景德镇虽然成功烧制出元青花,但由于史籍缺载,又缺乏有明确纪年的实物佐证,600多年间,世人对元青花的认识与了解一片空白。中国到底有没有元青花?它的艺术特征是什么?元代为什么会出现器型高达70厘米的葫芦瓶、口径达50厘米的大盘?为什幺元青花装饰多达9层?中国古代外销贸易瓷里中低档日用瓷占主流,那些被誉为“世界上最精美的元青花”,何以跋山涉水、纷纷在异国王宫安家落户……所有这些历史之谜使得元青花倍受收藏界的瞩目。
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在《东方陶瓷》上率先披露了一对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瓶颈上用青花书写了长达62字的题记。至正十一年为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的年号之一。在元代以前,中国瓷器还没有形成书写纪年款识的惯例,这件青花瓷第一次向世人宣称,中国元代景德镇烧造过青花瓷器。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位博物馆馆长波普博士以这对带款青花瓷为标准器进行对照研究,得出一个令世界文博界震惊的消息:伊朗阿特别尔寺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旧皇宫托普卡比博物馆秘藏着上百件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元代青花瓷精品,正名曰“至正型”器。波普这本32开的黑白图集,一举改写了世界陶瓷史。到了上世纪80年代,英国、日本也先后出版了土耳其所藏中国瓷器著作。
2001年3月底,在土耳其总理特批下,托普卡比博物馆迎来了费伯良、李辉柄、汪庆正、刘新园、许明等7位陶瓷专家。据说一连三天,大展厅旁的临时库房中,荷枪实弹的土耳其军警站立一旁,大批元青花国宝被一件件小心翼翼地打开。
这些藏品中元青花达40件,而且器形硕大,花纹清丽典雅,堪称世界之最,为国内出土器罕见。中国专家们纷纷忘了不能上手的约定。追寻元青花大半辈子的老收藏家费伯良不胜感慨:“初看再看咽声细,一抚再抚赞不停。”
“元青花是元朝政治思想、宗教信仰、治国方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雷从云说。
“元代有数字崇拜,成吉思汗起兵时树9面旗,任命9名大将,他警告下属们:‘将来不要犯9种错误’。”中国陶瓷学会副会长、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推断元青花装饰多达9层的谜团。
元朝统治得到巩固之后,民族关系十分的复杂,元政府实行民族等级政策,蒙古族原是游牧民族,本族风尚很难被汉族士大夫接受。一部分士大夫苦闷地走向山林,做起隐士。社会科学报社长兼总编辑、美学博士许明认为:“不少文人为生活所迫,完全有可能流落到景德镇去画瓷瓶,因而元青花之画与其他朝代那些匠人之作有天壤之别。也正是因为元代为外族统治,明人不仅鄙视元人文化,更不承认它的艺术成就,导致史书上没有记载。直到民国时期,古玩家还普遍认为元代不重视古陶瓷生产,更不会欣赏青花。”
二、鬼谷子下山的故事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高27.5cm,径宽33cm,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使用进口钴料绘出青花纹饰,共分四层,一层颈部饰水波纹,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
“鬼谷下山”的故事出自《战国策》。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燕国和齐国交战,为齐国效命的孙膑为敌方所擒,他的师傅鬼谷子前往营救。元代青花人物罐“鬼谷下山”描绘的便是鬼谷子下山的情景:鬼谷子坐在由狮虎共拉的两轮车上,身体微微前倾,神态自若,超凡如仙,表现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态。车前两个步卒手持长矛开道,一位青年将军英姿勃发,纵马而行,手擎战旗,上书“鬼谷”二字,苏代骑马殿后。一行人与山色树石构成了一幅壮观而又优美的山水人物画卷。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山石皴染酣畅淋漓,笔笔精到,十分完美,正如孙瀛洲先生所说的:“元代瓷器‘精者颇精’”。
鬼谷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谋略家,最后他教出了孙膑、庞涓、苏秦及张仪等高徒。鬼谷子特别钟爱为人诚恳真挚的孙膑,将自己毕生绝学倾囊相授给孙膑。
庞涓也是鬼谷子的学生,学的也是兵法。有一次庞涓听说魏国花高价钱纳贤,他动了心要去魏国做官。鬼谷子有宿命通功能,早已知道,就对庞涓说,你出去摘一朵花来给我,庞涓就摘一朵小花拿过去,鬼谷子一看这朵花叫“马兜铃”,这种花一开十二朵,他告诫庞涓,这暗预你享受十二年富贵,这花是采于鬼谷,见日而萎,就是看到日光就枯萎了,鬼旁加一个委字正好是一个“魏”,魏国的魏,他说你一定和魏国有缘。鬼谷子又告诫庞涓不能够欺骗别人,如果你要骗别人的话,那以后你要上别人的大当,最后他就送给庞涓八个字:“遇羊而荣,遇马而卒。”后来庞涓不听鬼谷子的话,出于妒嫉,他不但欺骗孙膑,还残酷迫害他。结果最后自己上了孙膑的当,在马陵道被万剑穿身而死,遭到了恶报。
目前,像“鬼谷子下山”图罐这样绘有人物故事的元青花罐,所知传世者仅有8件。即:
东京出光美术馆藏“昭君出塞”罐(高28.4cm)、
裴格瑟斯基金会藏“三顾茅庐”罐(高27.6cm)、
安宅美术馆旧藏“周亚夫屯细柳营”罐(高27.7cm)、
美国波士顿馆藏“尉迟恭救主”罐(高27.8cm)、
亚洲一私人收藏家藏的“西厢记焚香”罐(高28cm)、
万野美术馆藏“百花亭”罐(高26.7cm),
外加台湾王定干先生拍得的“锦香亭”罐
和英国著名古董商埃斯肯纳兹先生拍得的“鬼谷子下山”罐。
2005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锦香亭”图罐以4716万港元成交,将落户仙妮蕾德董事长陈得福在美国开设的陈氏博物馆。“锦香亭”罐上讲述的是“孟月梅写恨锦香亭”的曲折爱情故事,本身就十分诱人,加上工匠们精湛的画艺、施以上等青料,更为故事平添了几分色彩。此罐以庭院为背景,绘以戏曲故事,无论亭台、花草树木,或是人物,都栩栩如生,极为传神,充分显示出元代画工的高超技艺,弥足珍贵,而且与“鬼谷子下山”图罐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两件器物除了高度、直径一样外,其颈部所绘的水波纹相似,肩部所绘的牡丹纹也基本一样。甚至有市场人士认为,“锦香亭”罐的绘工比“鬼谷子下山”更为精细。那么,为什么“锦香亭”图罐只拍出“鬼谷子下山”图罐的1/4?除了“锦香亭”罐的罐口有了修补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鬼谷子下山”图罐主题纹饰中的人物故事题材的少见和奇特。
题材的奇特之处更重要地体现在画面故事中的主角——鬼谷子身上。鬼谷子在历史上说法不一,始终是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确有鬼谷子其人。鬼谷子是战国中期楚国人,生卒年月不详。他早年周游列国,长于辞令,善于出谋划策,欲求闻达于诸侯,但因时运不济,仕途不显。后为成就纵横一家之言,独立门派,他隐居鬼谷,著书立说,广收弟子,因材施教。其隐居之处名曰“鬼谷”,因自号鬼谷子,人亦称鬼谷先生。当然这“鬼”非指鬼邪奸诈,而是指奇绝幽秘,智慧超人。
鬼谷子学识渊博,具有政治、军事、外交、天文、地理、数术等多种才能,既是一位隐士,又是一位政治思想家、谋略家和教育家。他在实用主义总原则下对当时百家争鸣的各种学说流派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展我所长。相传鬼谷子有弟子500余人,其中不乏功成名就、出将入相者。战国时期杰出的纵横家苏秦、张仪、毛遂及著名军事家孙膑、庞涓、尉缭子等皆是其门下高徒。鬼谷子系统总结了战国时代游说之士从事纵横外交、出谋划策的理论、策略和方法,集纵横术(即外交游说学说)之大成,编著写成《鬼谷子》一书,成为纵横家经典著作。经由苏秦、张仪等用之实践,建功立业,终使鬼谷子纵横学说名显当世。鬼谷子因此被尊称为纵横家鼻祖。同时,鬼谷子的另两名高徒孙膑、庞涓则深得兵学玄要,学成出山后成为一代名将,尤其是孙膑继承祖传《孙子兵法》写就《孙膑兵法》,在中国军事学上占有重要地位。鬼谷子因此又被尊称为兵家之祖。
秦汉之后,历代封建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视作“帝王之说”的鬼谷子纵横学说备遭贬抑,乃至禁绝。但鬼谷子学说以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千百年来流传不绝,可以说是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地受到了被极褒和被极贬同时并存的非常待遇。褒之者称其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智谋宝典”,贬之者骂其为“险猾之术”、“妄言乱世”、“蛇鼠之智”。鬼谷子生时为隐士,死后遭贬抑,后来逐渐被神化成仙。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而在民间传说中他更成了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得道真仙了。看相的、算命的也都拉鬼谷子为祖师。鬼谷子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位由真实人物转化为宗教人物和神话传说人物的典型代表。
作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鬼谷子学说很早就名传海外,深受推崇。德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斯宾格勒曾说道:“鬼谷子的察人之明、对历史可能性的洞察以及对当时外交技巧(合纵连横的艺术)的掌握,必然使他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认为鬼谷子是“一个知识渊博的怀疑论者”。日本现代学者、企业家大桥武夫把鬼谷子智谋运用到企业管理与经营活动当中,认为《鬼谷子》是关于国际谋略的最早论著。在日本以及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还设有鬼谷子纵横术研究院,研究介绍鬼谷子纵横谋略思想等等。[1]
画面故事中的另一主角—苏代也是一个令人很感兴趣的人物。苏代是苏秦的弟弟,洛阳人,名声没有他哥哥显赫,但也是一位出色的纵横家。后世人人皆知的成语“鹬蚌相争”的故事以及“借光”一词,均与他有关。苏代听说赵国将要攻打燕国,他替燕国当说客到赵国去劝阻。苏代见到赵惠文王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说他自己从燕国来赵国途中,经过易水(今河北省中部的一条河,流经易县)时,看到一只蚌张开蚌壳,正在晒太阳,忽然飞来一只常在水边觅食小鱼、贝壳的鹬鸟,伸出细长的喙去啄蚌肉。蚌迅速把壳合拢,将鹬鸟的长喙紧紧地夹住。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晒死。蚌说,我今天不放你,明天还不放你,你就会被憋死。双方相持不下,这时来了一个打鱼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们都捉了起来。苏代生动形象的比喻,使赵王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这就是著名的成语“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由来,至今还被人们常常引用。“借光”这个词由来已久。据《战国策·秦策》记载,秦国将军甘茂对苏代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条江边住着不少人家,有一位姑娘家境贫寒,买不起灯烛,便想和别的姑娘们凑到一起做针线活儿。姑娘们嫌弃她,拒绝她来。这位姑娘就说,我可以每晚都先来,打扫卫生,铺设坐席,为大家提供方便,让大家一来就能舒适地做活,反正你们的灯是要点的,借给我一点光又有什么损失呢?姑娘们听后,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便把她留下了。苏秦死后,苏秦的弟弟苏代继承了苏秦的事业,开始活跃在战国后期的政治舞台上,亦名显诸侯。[2]
以鬼谷子为鼻祖的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的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文人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以至以鬼谷子等纵横家为主题形象的古代艺术品也非常罕见。鬼谷子的形象出现在元青花瓷器上,是和元代的社会思想特征有密切关系的。
鬼谷子的纵横思想学说符合春秋战国变革的历史大趋势,即由分裂走向统一。鬼谷子认为在国家分裂时期,臣下要看清历史发展的趋势,《鬼谷子·忤合篇》说:“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转化之,然后以之求合。”鬼谷子的这种思想正好符合了元代蒙古统治者政治上的需要。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一个朝代。《元史·地理志》称元王朝统一海内,其疆域为“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由于疆域辽阔,多民族融合其中。元朝统治者初期力图推行奴隶制的生产方式,甚至主张“汉人无补于国,可以悉空其人以为牧地”。后来虽然渐兴文治,信用儒术,但对诸子百家思想,对诸如道、佛、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宗教也都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并不像汉以后各朝代汉族统治集团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元代是蒙古人统治的开放性社会,当时中外交通,海外贸易都非常发达,各大城市里不仅有波斯、阿拉伯商人,还有不少欧洲和非洲的商人。特别是元代瓷器大量外销,元代汪大渊著《岛夷志略》较详细地记载了元代瓷器的外销。马克·波罗在他的《马克·波罗游记》中描述元朝宫廷生活用具的色泽时写道:“元代皇帝御用餐具是漂亮的镀金金属制成品。”由此可见元代宫廷不大使用瓷器,所以贡瓷就非常少了。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大量精美的瓷器远销海外。民族融合、兼容并蓄、对外开放导致了元代社会在思想、文化、宗教等方面都十分活跃,所以诸如鬼谷子、苏代这样被历代正统文人学者和汉族社会伦理道德所摒弃的纵横家才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精美的外销瓷器上。
鬼谷子其人忽隐忽现,其书时有时无,其誉或褒或贬,自古神秘莫测。以其故事为图案的青花瓷罐如今赫然现世,其精美独特令今人叹为观止。
三、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总览中国瓷器的发展史,元青花无疑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元代除了一些品格清淡的小件瓷外,那些多数收藏在伊朗、土耳其博物馆的至正期元青花大器却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人们把青花瓷比作瓷器舞台的青衣,素雅高洁、蓝色纯净。蓝色的花纹与洁白的胎体交相映衬,宛若一幅传统的水墨画。
元青花起源于何时?唐、宋,还是元?我国瓷学一代宗师陈万里先生曾将其列为“中国瓷器史上十五大难题之一”。唯一可以定论的是,青花自元朝至正年间臻于成熟。
元青花的出现成为我国制瓷工艺划时代的事件,不仅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中国陶瓷学会副会长、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老先生认为:“元青花最突出的特点是气势宏大、饱满雄健,从器物造型到装饰都有一种阳刚之美,其独特的品类、造型、纹饰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元瓷工艺从原料、制作、绘画到烧成的完美程度。”
元代瓷器市场以大件青花瓷器最为名贵,有越大越精之趋向,在市场上,元代青花瓷器的价格多以造型,纹饰的发色以及画工品相等作为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元青花大器有一种震撼力,景德镇陶瓷馆的专家第一次看到它时都被迫得往后退。”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欧阳世彬回忆道。
从缠枝牡丹、龙凤麒麟,到“萧何月下追韩信”、“昭君出塞”……元青花可谓无所不画。李知宴先生认为,与后代青花瓷器相比,元青花的绘画笔法最令人震撼。它挥洒自如,有时锋芒太露、不究细节,一笔点化往往越出边线。尤其是人物,运笔急速,但求神似。但其沉着痛快、爽利劲健却为后世青花远远不及。
元青花另一奇为“纹饰繁密”,却繁而有序、层次清晰。“元代的画工在这类青花瓷上真是费尽心思。假如把一件元青花大盘上遍布的装饰花纹拿下来,重新组装后再贴上去,肯定做不到那么恰到好处”,李知宴先生说。
元青花的器型有多美?李知宴先生举玉壶春瓶为例:“那个瓶胆就像一滴摇摇欲坠的水滴,肩收得非常大气,仿佛铁线游丝顺势弯下,弹性、自然的线条,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你再看道光以后的玉壶春瓶,肩脖臃肿,毫无高雅端庄的气质。”
四、争论最多的中国瓷器
业内人士认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青花瓷最具升值潜力,特别是文房四宝、瓶件,预计升幅将明显高于其他青花瓷。
行家指出,一件小小的中国瓷器,动辄几万甚至上千万元的拍卖价,这恐怕也只有青花瓷了。青花瓷是中国瓷器中相当独特的一个门类,它是以氧化钴为原料在白瓷素胎上描绘图案,再用透明釉覆盖,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釉下彩瓷器。其白底蓝彩,千年如新,一直是历代瓷器收藏家首选的收藏珍品。青花瓷虽然早在唐代就有了,但完整的唐青花、宋青花至今没有发现。到元代中晚期,青花工艺逐渐成熟。明洪武年间成为我国青花瓷生产的鼎盛期。明永乐、宣德时期被誉为中国青花瓷器制作的“黄金时代”。到清康熙年间,青花瓷的制作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古人说:“五彩过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青花瓷虽然色泽单一,但是,其隽逸的艺术韵味,不仅深得中国人的喜爱,也更为外国藏家所钟爱。相传在明代正统年间,皇帝设宴招待外国使者,100多桌酒席的餐具全都用青花瓷,那清新雅致的花色,使这些外国人惊叹不已,有些使节及夫人竟悄悄地把酒盅、碟子装进宽大的礼服口袋。宴席结束后,清点餐具,被“拿”走的青花瓷竟然有580件之多,青花瓷的魅力已经到了让人爱不释手的地步。
自古以来,青花瓷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随着岁月演变,青花瓷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收藏价值。专家举例说,像明朝嘉靖年间的名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香炉,4年前,市场行情为5000元,现在恐怕已经超过10万元。又如青花粉彩人物画帽筒,当时花五六十元钱就能买下来,而现在至少得花1千元。收藏青花瓷首先要能大致区分不同朝代的青花瓷具。概括来说,明代宣德、成化、嘉靖三个朝代的作品,行话有“宣(德)青凝重、成(化)青雅致、嘉(靖)青幽清”之说。清三代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也有很细微的区分。康熙时,青花颜色层次深浅不同,有“五彩青花”之称;雍正青花不如康熙时的色泽丰富和艳丽,较淡雅;乾隆青花蓝黑中微闪紫色,颜色深沉,层次也比较少。另外,明青花有肥厚之感,釉面不平整,毛笔的痕迹比较明显。清代的釉面比较均匀、平滑,用笔痕迹不明显。在了解青花瓷的一些基本鉴别方法之后,许多人更想了解收藏哪一种青花瓷才能获得较高的收藏回报。行家介绍说:1、按器型分,厅堂的陈设器最贵,文房四宝次之,生活用品再次,器型奇特稀少者也易走红。2、按制作难易分,制作难度高,成功率低的如葫芦瓶、四方瓶、六方瓶等收藏价格高。3、按色种分,青花斗彩最贵,青花粉彩次之,彩底青花更次之。4、按纹饰来分,人物画尤以侍女画贵重,动物次之,花鸟再次。一般来说,青花瓷的收藏者比较看重名人名瓷,但是,这种收藏观念也不尽合理。有专家介绍说,因为清代康熙时,许多民间青花瓷在制作和艺术上,已经与官窑不分上下,有时甚至还超过官窑。因此,这类广泛散布于民间的青花瓷同样具有相当大的升值空间。
从青花瓷收藏的未来走向看,业内人士认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青花瓷最具升值潜力,特别是文房四宝、瓶件,如1尺左右的瓷瓶,因比较适合书房摆设,更容易获得青花瓷收藏家的青睐,价格将不断走高,预计升幅将明显高于其他青花瓷。另外,随着青花香炉数量的减少,现在它们的身价倍增,原来2000元就可以买到的,现在已经涨到了五六万元,明代精品更能达到20万元。所以,如果您家里还有这样的青花瓷,可千万不要“怠慢”了这些宝贝。
元青花的可考历史短暂,并且其数量十分的珍稀,由此对元青花的争论也是最多的,其中的焦点之争就是中国民间有没有元青花?
在这个问题上,专家意见与民间观点尖锐冲突,为了得到“名分”,民间藏家不惜砸碎价值数百万的藏品,气氛颇为悲壮。元青花被藏家视为掌上明珠,连照片都不肯轻易示人,生怕露相后被人仿冒。如今,他们为什么要亲手将宝贝打破?
“不打破怎么办?文博专家历来不承认民间收藏家手中有真正的元青花。民间藏家心疼,又必须破开瓷胎让人研究细部。”原国利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总鉴定师、现山东景鸿堂艺术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春生语气沉重。
“文博系统的专家过去对于元青花有一个比较定型的认识,就是全世界只有300件元青花,都在博物馆。由于各种特殊原因,他们对于国内民间收藏的元青花一般不予认同,更不用说集合起来进行研究。而民间收藏家认为元青花不止这300件。”社会科学报社长兼总编辑许明先生细说这段公案。
“我认为民间的元青花几乎不存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兴起了元青花收藏热,许多人都说自己手上有元青花。这些‘元青花’大部分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们搞收藏、考古的都有一个流传有序的说法,我们国内没有一个流传过程。以前谁也不知道700年以前有这么一个辉煌的瓷器工艺。在700年以后一下子有了,谁都说不清楚。此外,我们那些标准器的技术要素和技术含量都没有公布过,谁也掌握不了元青花当时生产的第一手标准器,标准的技术数据,现在谈元青花的真伪是违背科学观点的,所以我认为民间没有元青花。第三点,我们现在见到的元青花的款式,纹饰大部分都是近年来出了元青花的专著、拍了照片以后,才出现的,很多都是根据出土文物来进行臆造的,包括漆型、纹饰、造型等。”这是上海《收藏家》报主编、上海收藏欣赏联谊会会长吴少华的观点。
有位陶瓷专家透露:“民间的元青花有些是真的,从御窑窑基遗址里流失出去的,但数量不会像外面传的那么多。景德镇御窑(御窑也称为官窑)文物盗挖现象猖獗。等到抢救性的发掘开始动工,专家得到的都是瓷片,整器都没有了。”
中国古玩收藏鉴赏研究会会长卢鹤寿对元青花颇有研究,他说,元代青花可分为大件器和小件器两种,典型的元青花瓷鉴别特征主要有七点:一、元青花一般胎体厚重,上手感觉适中;二、器底无釉,多数器底有明显旋纹,个别有跳刀痕并黏有填砂。三、青花色泽有浓艳、灰浇两种,均有铁锈斑;四、具有圈足外墙斜削处理,往往留有浸釉时的手抓指痕,露胎部分呈褐红色;大件器底无釉露胎部分常黏有较大面积的釉块。五、分段制造,拼接而成,接底痕迹十分明显,特别是罐类内壁釉面有不平状。六、凡梅瓶之口均为上窄下宽之梯形。七、高足杯的杯身和足采用湿胎接合,足内顶端无釉,而且往往有乳丁状凸起,足部空心而不封底。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青花得到了更多人的承认。元代被认为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我国虽早在唐代就已经烧制青花瓷,但成熟的青花瓷器诞生在元代。元代中晚期景德镇开始大量生产青花瓷器,而且质量很高。青花瓷器从此成为景德镇窑乃至整个中国瓷器生产中的最主要产品,被人们誉之为“国瓷”。同时,元朝还在景德镇设立了全国唯一一所管理陶瓷机构——浮梁磁局。但由于所存资料和器物有限,因此,我们对于元青花的研究和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人们常说的元青花主要是指元代晚期(1341——1368)的至正青花,至正青花是元青花的杰出代表,但并不能涵盖整个元代青花瓷器。元青花的存世量少,主要与多年来的征战,以及明初统治者野蛮焚毁元代器物有关。
元代前前后后还不到一百年,作为一个王朝,它虽然短暂,但元青花却是我国瓷器中璀璨夺目的一颗珍珠。有趣的是,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如明、清直至民国,仿元青花瓷器几乎没有,因为元青花瓷器当时资料和器物都很缺乏,况且看到的元青花瓷器上也很少书写纪年款识。因此,在元末明初青花瓷器的断代界限上,也每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了明朝永乐、宣德时期,又是中国青花瓷器的高峰之一,后人中爱好者和牟利者都很关注明朝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却忽略了元青花才是真正一座尚未开发的宝藏。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仿元青花瓷器才出现。
元青花瓷器在我国历史上,曾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大量销往海外的中东地区。它的器型以大件为主,如大盘、大罐、梅瓶、葫芦瓶、玉壶春瓶、扁瓶、长颈瓶、高足碗等。而盘、碗、杯、小罐等小件器则多行销到东南亚一带。在当今世界上,元青花收藏最多的是土耳其的托普卡比宫和伊朗国立考古博物馆。此外,在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亚的日本,以及西亚、非洲、欧洲、北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都发现与出土了元青花瓷器。
2004年底,“首届中国民间元青花藏品研讨会”在济南举行,这次会议让民间收藏家与文博专家平等交流,为大家了解民间元青花收藏状况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说,专家对民间收藏愈来愈重视,民间的元青花精品开始成为专家正视的话题。
关于民间有无元青花的争论或许还会持续下去,专家和民间已经就这个问题进行过平等的对话,对于民间收藏家的意见,专家已经能认真听取。对有志于收藏元青花的收藏家来说,不能以民间一定会有元青花精品大器,就按此推理,以为自己所得就是真正的元青花了,元青花的数量终究稀少,出土有很大的偶然性,是只可遇而不可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