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按竺邇傳
元史·按竺邇傳出自《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目錄
原文
按竺邇,雍古氏,隸皇子察合台部。嘗從大獵,有二虎突出,射之皆死。由是以善射名,皇子深器愛之。
太宗即位,尊察合台為皇兄,以按竺邇為元帥。辛卯,分兵攻西和州,宋將強俊領眾數萬,]]堅壁清野]],以老我師。按竺邇率死士罵城下,挑戰。俊怒,悉眾出陣,按竺邇佯走,俊追之,因以奇兵奪其城。伏兵要其歸,轉戰數十里,斬首數千級,擒俊。師還原州,降民棄老幼,夜亡走。眾曰:「此必反也,宜誅之以警其餘。」按竺邇曰:「此輩懼吾驅之北徙耳。」遣人諭之曰汝等若走以軍法治罪父母妻子並誅矣汝歸保無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師於此州民皆復歸皇兄嘉其材勇,賞賚甚厚,賜名拔都,拜征行大元帥。
丙申,大軍伐蜀,出大散關,分共令宗王穆直等出陰平郡,期會於成都。按竺邇領炮手兵為先鋒,破宕昌,殘階州。略定龍州。遂與大散軍合,進克成都。丁酉,按竺邇言於宗王曰:「隴州縣方平,人心猶貳,西漢陽當隴蜀之沖,宋及吐蕃利於入寇,宣得良將以鎮之。」宗王曰:「安反側,制寇賊,此上策也,然無以易汝。」遂分蒙古千戶五人,隸麾下以往。命侯和尚南戍沔州之石門,術魯西戍階州之兩水,謹斥堠,嚴巡邏,西南諸州不敢犯之。
中統元年,世祖即位,親王有異謀者,其將阿藍答兌、渾都海圖據關隴。時按竺邇以老,委軍於其子。帝遣宗王哈丹、哈必赤、阿曷馬西討。按竺邇曰:「今內難方殷,浸亂關隴,豈臣子安臥之時耶?吾雖老,尚能破賊。」遂引兵出刪丹之耀碑谷,從阿曷馬,與之合戰。會大風,晝晦,戰至晡,大敗之,斬馘無算。捷聞,帝錫璽書褒美,賜弓矢錦衣。四年,卒,年六十九。延祜元年,封秦國公,諡武宣。 (選自《元史•按竺邇傳》,有刪節)
譯文
按竺邇,雍古氏,隸屬於皇子察合台部。曾經跟隨皇子打獵,有兩頭老虎突然奔出,按竺邇射死了兩頭老虎,因此憑藉善射而得名,皇子很器重他。
太宗即位,尊稱察合台為皇兄,任命按竺邇為元帥。辛卯,分兵攻打西和州,宋將強俊帶領數萬士兵,堅固壁壘,清除郊野,來使我軍倦怠。按竺邇率領敢死隊在城下叫罵,挑釁敵方出戰。強俊大怒,帶領全部士兵出戰,按竺邇假裝逃跑,強俊追趕他,因而用奇兵奪取他們的城池。埋伏軍隊半路攔截他們回來的隊伍,轉戰數十里,斬首數千級,捉住強俊。軍隊返回原州,投降的百姓拋棄老人孩子,連夜逃跑。眾人說:「這些人一定會造反,應該誅殺他們來警告其他人。」按竺邇說:「他們是懼怕我們驅趕他們向北遷徙罷了。」派人告訴他們說:「你們如果逃走,就按照軍法處置,父母妻子兒女一併誅殺。你們如果歸順,保證你們不會有任何問題。等到明年草青的時候,備辦酒肉在這裡迎接軍隊。」老百姓都回來了。皇兄嘉獎他的才能勇氣,賞賜他非常優厚,賜名拔都,征拜他為征行大元帥。
丙申,蒙大軍攻打蜀地,從大散關出軍,分出兵力讓宗王穆直等率一軍從陰平郡出發,約定在成都會師。按竺邇率領炮手為先鋒,接連攻破宕昌、階州,攻克平定龍州,於是與大散關蒙軍會合,進軍攻打成都。丁酉,按竺邇對宗王說:「隴地州縣剛剛平定,人們仍有二心,西漢陽處在隴蜀兩地的交通要道,宋和吐蕃便於入侵,應該選拔良將來鎮守這個地方。」宗王說:「安定不順服的民眾,打擊賊寇亂賊,這是上策,然而沒有人能代替你。」於是派出五名蒙古千戶,歸到按竺邇的部下,前往那裡。按竺邇命令侯和尚向南戍守沔州的石門,術魯向西戍守階州的兩水,謹慎偵查,嚴格巡邏,西南各州不敢侵犯。
中統元年(1260),世祖即位,親王中有反對世祖者的人,他們的將領阿藍答兒、渾都海企圖占據關隴。當時按竺邇已經老了,已將軍隊交給他的兒子。皇帝派遣宗王哈丹、哈必赤、阿曷馬向西征討。按竺邇說:「現在內部災難正多,侵擾關隴,難道是臣子安臥的時候嗎?我雖然老了,還可以殺敵。」於是領兵從刪丹縣的耀碑谷出發,跟隨阿曷馬,和他合力並戰。恰逢颳大風,白天昏暗,一直戰鬥到晡時,大敗叛軍,斬首不計其數。捷報上傳至朝廷,皇帝下詔書褒獎讚美他,賞賜弓箭錦衣。中統四年,按竺邇去世,六十九歲。延祐元年,封為秦國公,諡號「武宣」。[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