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儲存生活素材(二)(李景寬)

儲存生活素材(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儲存生活素材(二)》中國當代作家李景寬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儲存生活素材(二)

俗話說:巧婦難做無米之炊。倘若沒有米,再巧的家庭主婦也難以做成一頓像樣的飯。同樣的道理,沒有生活素材,再高明的作家也難以寫出好作品。因此,就需要寫作者平時注意儲存生活素材。要想使你的作品有競爭力,有心勁的作家還要建立起獨特的生活領域。

比如我國著名作家老舍,他的生活領域就是老北京下里巴人、三教九流。作為留過洋的老舍,要想接觸上流社會,表現洋行大亨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他選擇了北京底層社會的小人物作為他描寫的主要對象,別人對其不屑一顧的題材,他視為珍寶,寫出了長篇小說《四世同堂》、《駱駝祥子》和話劇《茶館》等。他因此獲得了北京人民政府授予他的「人民藝術家」稱號。

當代作家孫犁的生活領域是河北白洋淀地區,長篇小說《風雲初記》、散文集《白洋淀紀事》等十餘部,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體的創新,藝術風格的鮮明和爐火純青而著稱,被稱為「荷花澱派」的創立者。

當代作家趙樹理是「山藥蛋派」的開創者,他以巨大的文學成就被稱為「鐵筆」、「聖手」,在現代文學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他取得成功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植根於晉東南這片家鄉的土地,熟悉農村,熱愛人民,大量描寫了晉東南獨特的區域民俗事象,或作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進人物性格發展的手段,表現出了鮮明的民族特色。

建立獨特的生活領域,對於一個作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我不過多的談建立獨特生活領域的問題,在這裡,我要重點談儲存生活素材的方法。就是怎樣來積累、儲存生活素材。

李景寬現存的觀察生活筆記,堅持記五十餘年

魯迅在《答北斗雜誌社問》一文中就說:「留心各樣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點就寫。」

魯迅說的「留心各樣事情,多看看」,說的就是多觀察。所以說,儲存生活素材的第一步就是觀察。

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在他的實驗室牆上寫着:「觀察、觀察、再觀察。」這表明不管是搞文學創作,或搞科學實驗,都必須從觀察入手,這是人們認識、了解事物的第一步。

科學工作者和文藝工作者都注重觀察,但二者又有顯著的不同。汪海泉先生在他的《寫作成功之秘》一書中指出:

「科學工作者的觀察,是冷靜、客觀的觀察,越冷靜越好,不能滲透情感和偏見,其目的是把握事物的規律,探求科學的真理;而文藝工作者的觀察既不能是一個旁觀者,更不能冷淡無情。他不但觀察,更重要還要體驗生活,愛其所愛,憎其所憎,並不斷地積蓄和孕育創作的激情。再一點不同的是,科學工作者的觀察,上升到理性之後,就把感性的、具體的事物揚棄了;而文藝工作者,從感性開始,到創作進行,自始自終需要的正是科學工作者揚棄的那些感性的、具體的材料,越具體、越形象越好。而這也是作家形象思維產生、孕育的根本途徑。離開這些大量的、感性的、具體的生動的材料,就根本談不上形象思維。以邏輯思維代替它,就必然導致創作上的公式化和概念化。」

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劇作家、詩人、思想家歌德(代表作中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詩劇《浮士德》、《普羅米修斯》)在《談話錄》中說:

「我注意觀察自然,早年還練習過風景素描,對微小的細節也熟記,所以等到我作為詩人,要運用有些自然景物時,它們就隨時隨到,我不致違反真實的錯誤。」

《點擊寫作成功之秘》一書中記敘了這樣一個故事:唐代有一個著名畫牛畫家,名叫戴嵩。他平時注意觀察牛的各種神態,以及牛的生活習性,畫出的牛往往有獨到之處,如畫鬥牛眼睛畫成充血,確實很有見地。但他也有觀察不周畫得失真的時候。他畫一幅《鬥牛圖》,被四川一位姓杜的紳士視為珍寶而珍藏。有一次,杜紳士把這幅畫放在室外晾曬,恰好有一個牧童走過,看了這幅畫禁不住笑了起來。杜紳士問他笑什麼?牧童說:「畫得不對,鬥牛時,牛尾巴總是夾在屁股里,只有這樣,鬥牛才能把渾身的力氣都使在牛角上。你這幅畫的牛尾巴在左右搖擺,這能真實嗎?」

汪海泉先生由此得出結論:「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寫啥畫啥就要觀察啥,牧童之所以能挑出錯,就因他天天跟牛打交道,牛的一舉一動觀察入微。再大的名家,對其描繪的稍有疏忽也會失真。觀察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積累,是作家永不休止的追求。」

俄羅斯的藝術家菲多托夫說得好:

「畫室的勞動只占我勞動的十分之一,我主要的工作是求教於生活,我永不休止的追求就是睜大眼睛凝視着生活的一切和深入的思考。」

那麼,我們寫作者應該如何觀察生活呢?

首先,由定向觀察到不定向觀察,捕捉形象、目光凝視、辯聲嗅味、精細地觀察。

「定向」和「不定向」指的觀察目標,開始你沒有觀察事物的習慣,眼睛不靈敏,抓不住觀察目標。那麼,你就從定向觀察入手,也就是先確定你所選定的觀察目標,然後進行細緻入微地觀察。

比如,你想寫兩頭牛頂架的場面,那你就去牧牛場觀察牛是怎麼頂架的,觀察到位了,你就不會犯唐代畫家戴嵩的錯誤。

你寫平原日出,那你就傍太陽沒出來之前,到草原上去觀察日出。

不要以為司空見慣的事物就早已熟悉了,就可以在筆下很好地描繪了,其實不那麼簡單。越司空見慣的事物,我們越容易忽視它。

最熱的天,鄉下的狗愛躲在哪裡,它是什麼狀態?

雪在初春的陽光照射下發生了什麼微妙的變化嗎?

就說天上的雲吧,春末的雲是什麼形狀的、什麼顏色的?後來隨着天氣越來越暖,雲又是什麼形狀的、什麼顏色的?

陽光下,小雞雛在院子裡怎麼覓食?怎麼歇息?

有些東西寫不出來,寫不細緻,決不是沒詞彙的事,關鍵是能不能細緻地觀察,觀察,再觀察。

其次,隨着定向觀察習慣了,能觀察到事物的細微處了,再過渡到不定向觀察。也就是事先不確立觀察目標,隨時發現目標隨時觀察。

其實,觀察習慣養成了,你的視覺、聽覺、嗅覺就格外敏感了,當發現目標之時,一定是捕捉到目標的特點了。

李景寬第一本觀察生活筆記,1965年,念初二

我要特別強調是,觀察一定要細緻入微。因為將來你寫進文學作品中,是細緻描繪,讓讀者讀了猶如身臨其境之感。

比如秋風什麼樣子?你能描繪它的難狀之景嗎?

前蘇聯作家肖洛霍夫在《靜靜的頓河》中有一段極為精彩的描繪:

「秋天的太陽,在蕩漾白色波紋的天空上徘徊。微風在空中輕輕地吹動雲片,把它們向西吹去。但風在韃靼村的上空在頓河綠色的河面上,在光禿禿的樹林子上,形成強大的氣流,吹彎了河柳和白楊的樹頂,吹皺了頓河的河水,沿街追逐着大群的紅葉。賀里斯托尼亞家的場院上,堆得很不整齊的麥秸垛像亂頭髮一樣,風吹進麥秸堆,吹透了麥秸的頂子,吹掉了細木杆,於是忽然抓住一小堆金色的麥秸,就像用耙子端着一樣,把它們吹到院子和房頂上,卷到大街上去,而且毫不吝惜地撒在空曠的街道上,又把一堆毛烘烘的麥秸拋到司契潘·阿司塔霍夫家的屋頂上。賀里斯托尼亞的妻子光着腦袋,跑到院子裡來用膝蓋夾着裙子,看了看風在場院上逞威風的樣子,又走進小門洞去了。」

這裡把秋風寫得十分形象,既有正面描繪的在樹梢與河面形成的強大氣流,「沿街追逐着大群的紅葉」,毫不吝惜地到處揚着麥秸;也有賀里斯托尼亞的妻子「夾着裙子」走進小門洞側面點染,為我們展現了一幅頓河農村秋景的畫面,把秋風寫得十分生動形象,仿佛身臨其境一般。

很顯然,這精細的描繪,與作者精細的觀察分不開。這部書最大的特點是觀察得細膩,寫得也細膩。這才叫文學描寫,生動、形象、細緻。他寫初春不但看到雪的融化,也看到融化的雪升騰的紫色霧氣;他寫冬天的馬呼出的熱氣,也注意到在馬鬃上凝結的白霜;他寫牛注意到那緞子似的胸部擺動着的垂肉;他寫頓河不僅寫了蜿蜒的河貌,也寫了頓河在太陽的照耀下河面的光的反射;他寫河灣里葦塘中亂啄和拍打翅膀的野鴨,也寫了河灣里散發的潮濕,淡薄的腐爛的水草的氣味;他寫馬在小河邊喝水也寫了從嘴唇上滴下晶瑩的水珠。真是細微極了。

這正如朱自清在《山野掇拾》中強調的一言一動之微,一沙一石之細,都不輕易放過。觀察入微,就是人們最易忽視的地方也不放過,這些地方往往又是不落俗套,最富有生活氣息的地方。

[1]

作者簡介

李景寬,生於1969年4月,四川省綿陽市作家協會理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