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傣仂語

傣仂語」或「傣泐語」,是泰語蘭納方言泐次方言、古泐國遺民後裔使用的泰語方言。因人口遷徙,使用這種泰語方言的人群已經廣泛分布於中國雲南南部(28萬)、緬甸撣邦東北部(20萬)、老撾北部(13萬)、泰國北部(8萬)、越南西北部(5千)。「傣仂語」/「傣泐語」是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官方語言之一,故又稱「西雙版納傣語」。

目錄

簡介

公元1180年,大理國境內的傣族首領詔真率屬民南下、征服瀾滄江/湄公河中游地區各部族,修建王城「景隴」、組建聯盟國家「勐泐」(即「泐國」、漢譯「景隴國」);公元1262年,「勐泐」的附屬邦「勐庸」(庸地)向南擴張,修建王城「清萊」、另組聯盟國家「庸」(即「庸國」、漢譯「蘭納國」或「八百媳婦國」);「勐庸」(庸國)開國君主詔芒萊是「勐泐」(泐國)開國君主詔真的外孫,兩國關係非常密切;「勐泐」(泐國)與「勐庸」(庸國)均操同一種傣語方言。公元13世紀,「勐庸」(庸國)的佛教僧侶根據當地傣語發音,以記載佛經的巴利文為基礎,參考緬文、孟文等同樣由巴利文演化而來的文字,創製了一種元音附標文字;這種文字後被廣泛應用到「勐庸」(庸國)與「勐泐」(泐國)的各種佛教活動,隨着佛教僧侶的還俗,也逐漸在「勐庸」(庸國)與「勐泐」(泐國)的民間流行起來。「勐泐」傣族自稱「傣泐」,這種便是「傣泐文」;而「勐庸」傣族自稱「傣庸」,這種文字便又是「傣庸文」,「傣泐文」與「傣庸文」實際就是一種文字。公元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命漢族語言學家傅懋績為傣族創製出一套新文字,新文字在形體上酷似「老傣仂文」(蘭納泰文)、稱「新傣仂文」(共產傣文)。

評價

「傣仂語」以景洪口音為標準音。「傣仂語」當前對應的「新傣仂文」有21個聲母,91個韻母,6個聲調,促聲只能是其中三個聲調,舒聲則可以是所有六個聲調。聲調「傣仂語」有六個聲調,分高音和低音兩組,每組三個聲調。高音和低音用發音相同而字形不同的聲母來區別。每組內的三個聲調,通過在音節結尾加標調字母「ᧈ」、標調字母「ᧉ」或不加標調字母來表示。[1]

參考文獻

  1. 傣仂語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