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傅家花生遼寧省昌圖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因原產於該縣傅家鎮而得名。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產出的花生粒大、皮薄、果白,且網紋清晰、質地飽滿,入口香、脆、甜,而且具有蛋白質含量高、穀氨酸含量高,不含黃麴黴毒素B1等品質特點。2008年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准,傅家花生被確定為國家級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每一種民族特色食物都代表了當地獨一無二的民俗文化[1],也凝聚了親情與溫暖,展示了一幅關於人情與美食的溫暖畫卷[2]

目錄

特產簡介

因原產於該縣傅家鎮而得名。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產出的花生粒大、皮薄、果白,且網紋清晰、質地飽滿,入口香、脆、甜,而且具有蛋白質含量高、穀氨酸含量高,不含黃麴黴毒素B1等品質特點。2008年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准,傅家花生被確定為國家級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種植歷史

昌圖縣的傅家花生種植歷史悠久。據地方志記載,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傅家屯傅姓農家將落花生由山東濟南帶至傅家,並在沙土地上種植。清朝末年,以傅家、古榆、長發一帶為中心,就有一些居民零星種植花生,但由於20世紀上半葉中國東北地區始終處於戰亂之中,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幾乎停滯不前,甚至處於倒退狀態,花生生產的發展也無從談起。

解放後一直到改革開放前30多年的時間裡,傅家花生也僅限於農民在自家房前屋後小面積種植,其用途多為自食自用或走親訪友時贈送。20世紀80年代,傅家花生種植基地。

計劃經濟指令性生產計劃的影響,遼北農村大田播種仍以大苞米為主,但一些頭腦靈活的農民開始在自家的自留地、承包田和開荒地里小規模地種植花生,儘管那時花生年種植面積不足2萬畝,但農民直接拿它到集市零售換錢,邁出了傅家花生生產從小農經濟到商品經濟的第一步。20世紀90年代中期,當地農民葛金月從外地引進了第一套花生篩選設備,從粗加工起步撈到了花生產業的第一桶金。1998年以後,隨着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健全和農產品市場的放開,傅家花生生產開始向產業化、標準化、工業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傅家花生平均畝產已經達到了300公斤。傅家鎮成為東北地區最重要的花生集散地之一。

2000年,傅家花生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富稼源」商標,並先後被評為市級著名商標、省級名牌商標。21世紀初,該鎮花生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10萬畝左右,占耕地面積的75%。年產量保持在2500萬公斤以上,年交易量在1.5億公斤以上,所產花生銷往全國各地及東南亞、東歐等國。.

品質特點

傅家花生最有名的品種是傅家白和傅家紅。2007年夏,中國瀋陽生態所農產品安全與環境質量檢測中心對遼寧、山東、河南等10個花生產地的白沙品種進行檢測,檢測結果,傅家白、傅家紅砷、鉻、黃麴黴毒素B1等均未檢出,鉛、鎘、汞等有害物質含量遠遠低於規定指標,達到了綠色食品(-)標準。

檢測結果顯示,同其他9個產區對比,傅家花生優勢突出。首先是粗蛋白含量高,傅家白花生達36.9%,傅家紅花生達35.8%,比其他產區高出1.9%-7.9%;其次是穀氨酸含量高,傅家白花生達到6510mg/100g,傅家紅花生達到6521mg/100g,比其他產區都高;三是賴氨酸含量高,傅家白花生達到1242mg/100g,傅家紅花生達到1256mg/100g。

種植環境

傅家鎮位於北緯42°23′-43°29′,正處於國際學術界公認的花生生產「黃金帶」(北緯40°-45°的狹長地帶)上。北方特殊的寒冷氣候不適於黃麴黴毒素及其他病蟲害生長和繁殖,最大程度地確保了傅家花生產品的質量優勢。   該鎮位於松遼平原和科爾沁沙地的交會地帶,土壤類型以沙壤土為主,通透性強,適應花生耐旱不耐澇的特點;另外由於沙土的特性,收穫後花生表面浮土在乾燥後可自行脫落,果殼乾淨有自然光澤,不像其他地區花生收穫後還要用水沖洗;同時,由於傅家地區處於松遼平原邊緣,不像其他風沙區土壤那樣貧瘠,具備生產優質花生必需的土壤條件。傅家鎮境內有招蘇台河幹流經過,地下水資源豐富,深6米-30米,可開採量滿足優質花生生產用水。

保護範圍

傅家花生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遼寧省昌圖縣人民政府《關於界定「傅家花生」地域保護範圍的函》(昌政函〔2007〕6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遼寧省昌圖縣傅家鎮遠大村、大地村、友好村、白家窩堡村、五豐村、友愛村、張家窩堡村、長山村、唐家圍子村、傅家村、太民村、邱家屯村,傅家林場寶龍分場、山河分場、種子林分場、朱家村、老曲家店村、郭家平房村,以及三江口鎮劉塘房村、海豐村,古榆樹鎮勞動村、榆樹村現轄行政區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