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假苦瓜
t017edbc418f359270c.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3840100&sid=4032227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假苦瓜

漢語拼音:Jiǎ Kǔ Guā
別名:假蒲達、包袱草、風船葛、鬼燈籠、三角泡、三角燈籠、金絲苦楝、眼睛草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肝、膀胱經
功能:清熱,利水,涼血,解毒
主治:黃疸,淋病,疔瘡,水泡瘡,疥癩,蛇咬傷

假苦瓜,中藥名。為無患子科植物倒地鈴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 L.的全草。具有清熱,利水,涼血,解毒的功效。主治黃疸,淋病,疔瘡,水泡瘡,疥癩,蛇咬傷。[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假苦瓜

拼音名:Jiǎ Kǔ Guā

別名:假蒲達(《本草求原》),包袱草、風船葛(《廣州植物志》),鬼燈籠、三角泡、三角燈籠(《廣西中藥志》),金絲苦楝、眼睛草(《泉州本草》)。

出處

《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

為無患子科植物倒地鈴的全草。夏、秋季採收。

原形態

一或二年生纏繞草本,質柔,高約4米,多少被柔毛。莖和枝有明顯的槽紋。葉通常2回3出複葉,互生,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約5~9厘米,銳尖頭,邊緣具粗大鋸齒,光滑無毛。花序腋生,梗長5~7厘米,近頂端部分枝處有2、3枝卷鬚。花數朵成近傘形的聚傘花序;兩性花,萼4片,外2片稍小;花瓣白色,4片,大小不等,其中兩片特大,常與萼片粘合,基部之上有大而扁平的鱗片1枚,其他2片有冠狀鱗片1枚;雄蕊8,子房上位,3室;雄花與兩性花相似,而雌蕊退化。蒴果,膜質,膨脹成倒卵形,有三棱,先端截頭狀,常被柔毛。種子黑色,球形。花期7月。

生境分部

生於曠野、村邊及灌叢中。分布我國西南廣東廣西台灣等地。產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性狀

乾燥全草,莖粗2~4毫米,黃綠色,有深縱溝槽,分枝纖細,多少被毛,質脆,易折斷,斷面粗糙。葉多脫落、破碎而僅存葉柄,2回3出複葉,小葉卵形或卵狀披針形,暗綠色。花淡黃色,乾枯,與未成熟的三角形蒴果附於花序柄頂端,下方有卷鬚。氣微,味稍苦。以全草葉多、足干為好。

化學成分

  • 風乾的種子含水分11%,灰分3%,總氮量2%,有機磷酸化物2%和脂肪油32%。
  • 種子油的甘油酯中含廿(碳)烯-11-酸42%,棕櫚酸3%,亞麻酸8%,亞油酸8%,油酸22%露,硬脂酸2%,花生酸10%,低分子量的酸和C22酸,共5%。種子油的特點是含氰脂約55%,其中49%是1-氰-2-羥甲基丙烯-2-醇-1的甘油二酯。6%是1-氰-2-羥甲基丙烯-1-醇-3的甘油二酯。
  • 種子中尚含豐富的粘液質、皂甙。

藥理作用

種子油對麻醉狗有降壓作用,開始快,持續1.5小時;種子的醇提水溶液的降壓作用能持續2~4小時。

性味

  •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苦,性寒。"
  • ②《泉州本草》:"辛甘淡,微寒,無毒。"

歸經

《泉州本草》:"入肝、腎二經。"

功能主治

清熱,利水,涼血,解毒。治黃疸,淋病,疔瘡,水泡瘡,疥癩,蛇咬傷。

  • ①《生草藥性備要》:"涼血消瘡,去黃氣,理蛇傷。"
  • ②《嶺南採藥錄》:"煎水洗疥痛,少入服劑。"
  • ③《南寧市藥物志》:"消炎解毒,內服外敷治蛇傷及小兒睾丸熱腫。煎水洗滌治白泡瘡及陰囊腫痛。"
  • ④《廣西中藥志》:"治小兒頭瘡及水泡瘡。"
  • ⑤《泉州本草》:"清熱解毒,逐血祛瘀,通五淋,利小便。主治諸淋,大小便不通,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複方

  • ①治諸淋:干倒地鈴三錢,金錢薄荷二錢。煎湯服。
  • ②治大小便不通:干倒地鈴五錢。煎湯沖黃酒服。
  • ③治糖尿病:棕仔草鮮草二兩。煎服。
  • ④治跌打損傷:倒地鈴三至五錢。研末,泡酒服。
  • ⑤治疔毒:倒地鈴鮮草合冷飯粒及食鹽少許搗敷患處。(①方以下出《泉州本草》)
  • ⑥治百日咳:倒地鈴乾草三至五錢。水煎調冰糖服。(《閩南民間草藥》)[2]

摘錄

中藥大辭典

參考資料

  1. 假苦瓜-中藥材庫-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假苦瓜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