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假胯宽
圖片來自小红书

假胯宽人体测量中髂宽即骨盆宽、腹宽,髋宽指大转子间宽,髋最大宽臀宽[1]

网络名词假胯宽(假髋宽),其理论定义“髂嵴间宽为真胯宽,大转子间宽为假胯宽”。错误认为“髂嵴间宽是髋最大宽,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是股骨内旋所致”。对髂嵴点、大转子、髋部最宽点的体表位置描述错误,试图在髋部最宽点(转子下脂肪处)找出大转子内旋的骨骼解剖特征,营销“体态矫正”。

股骨扭转由骨骼解剖特征引起,非手术干预效果有限。无论内旋外旋、治疗与否,正常人大转子间宽都大于髂嵴间宽。活体测量髋部最宽点为大腿外侧最突出点,髋最大宽在大转子下方。

代偿性下肢内旋等骨科运动医学自有描述,若要靠其他部位特征、而非身体横径来判断真假胯宽,依奥卡姆剃刀原则,描述身体横径的“假胯宽”逻辑上多余。

骨骼测量:正常人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驼背性骨盆等髂嵴间宽大于大转子间宽,严重影响正常分娩。导致大转子间径异常增大的是髋内翻髋关节脱位,非股骨内旋

活体测量:髂嵴高近似于脐高;大转子在凹窝附近 (侧卧可假性凸起 ),大转子外突点高接近于臀峰点高,远大于会阴高和臀沟高;髋部最宽点高近似于臀沟高。转子下脂肪过多、大腿外侧突出在整形外科称为骑士臀、马裤腿,绝非“股骨内旋导致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形成的假胯宽 ”。减脂使髋最大宽减小,接近大转子间宽,髋部最宽点上升,接近大转子外突点;绝非体态矫正使大转子间宽小于髂嵴间宽。

学术上无“假胯宽”一词,“假胯宽”是伪概念。[2]

目录

“假胯宽”理论

学术名词

胯宽是俗语而非术语,其主要涉及3个人体测量术语:髂嵴间宽<大转子间宽<髋最大宽。

在人体测量中,髂宽即骨盆宽、腹宽(席焕久,2010)。

在体育测量中,髋宽指大转子间宽(曾凡辉,1992)。

在人体测量的活体测量中,髋最大宽即臀宽,髋部最宽点为大腿外侧最突出点(邵象清,1985),在大转子下方(size-JPN 2004-2006;艾略特·古德芬格,2015)。

网络名词

网络名词假胯宽(假髋宽),其理论定义“髂嵴间宽为真胯宽,大转子间宽为假胯宽”。错误认为“髂嵴间宽是髋最大宽,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是股骨内旋所致”。其理论对髂嵴点、大转子、髋部最宽点的体表具体位置描述错误,试图在髋部最宽点(转子下脂肪处)找出大转子内旋的骨骼解剖特征,从而到达到“体态矫正改善假胯宽,使大转子间宽小于髂嵴间宽”的营销目的。

人体测量学

学术定义

胯宽是俗语而非术语,其涉及以下人体测量术语,从大到小依次为髋最大宽、大转子间宽、髂嵴间宽、髂前上棘间宽:

(1)臀宽/立位臀宽/髋最大宽:左右侧大腿部最向外侧突出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用圆杆直脚规测量。此项测量不必考虑大转子,只采用大腿部向外侧最突出之点。

注:阔筋膜张肌的下端通常是男性人体中髋部的最宽点。在女性人体中,大转子下侧的脂肪部位才是髋部的最宽点,与臀部的臀褶相对应。因此,髋部最宽点高近似于臀沟高。女性的髋部最宽点一般略低于男性。

(2)大转子间宽/大粗隆间径/髋宽:左右侧大转子最向外侧突出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注:大转子在凹窝附近,侧卧时股骨大转子内旋可导致假性凸起。大转子外突点高接近于臀峰点高,远大于会阴高、臀沟高。

(3)髂嵴间宽/髂结节间径/髂宽/骨盆宽/腹宽:左、右髂嵴点(ic)之间的直线距离。

注:该点是髂嵴向外最突出的点,髂嵴高近似于脐高。

(4)髂前上棘间宽/髂棘间径:左、右髂前上棘点(is)间的直线距离。

注:该点是髂前上棘向前下方最突出的点,髂前上棘点高小于脐高。

附①:髋宽指数=(髂嵴间宽/大转子间宽)×100

附②:髂嵴髂前上棘宽度指数=(髂前上棘间宽/髂嵴间宽)×100

人体宽度测量值

(一)人们常说“男性骨盆窄,女性骨盆宽”,这其实是相对于身高、肩宽而言,身高骨盆宽指数、肩宽骨盆宽指数女性大于男性。就骨盆宽平均值而言,男性略大于女性。

(二)其次,骨盆宽又称为髂嵴间宽,是腹宽,而不是臀宽(髋最大宽);大转子间宽又称髋宽,接近髋最大宽;三者关系为——髂嵴间宽<大转子间宽<髋最大宽。

(三)在人体尺寸平均值中,只有大转子间宽和髋最大宽测量值,女性始终略大于男性。同身高,两性差异极其显著 [8] 。也就是说,女性髋关节更宽,从腹部至髋部的宽度增加得更为明显,构成了女性特有的曲线美。

测量点的位置

(一)髂嵴点的位置:骨盆的上缘就是髂嵴,两侧髂嵴的最宽处,也即是髂嵴最向外突之点(该处成一结节,叫髂结节)也就是髂嵴点。髂嵴高近似于脐高。

(二)大转子的位置:令被测者将大腿外展,体部向外展的大腿侧屈。此时,在大转子部位的皮肤形成一个凹窝,由此处可探得此测点。侧卧时股骨大转子内旋可导致假性凸起。大转子外突点高接近于臀峰点高,远大于会阴高、臀沟高。

(三)髋部最宽点的位置:

(1)阔筋膜张肌的下端通常是男性人体中髋部的最宽点。

女性通常在股骨大转子下方和大腿外侧面的上部有大量的脂肪堆积,向前与大腿前面的脂肪相连,向后与臀部脂肪相接。在女性人体中,大转子下侧的脂肪部位才是髋部的最宽点,与臀部的臀褶相对应。因此,髋部最宽点高近似于臀沟高。女性的髋部最宽点一般略低于男性。

消瘦的病人,因大转子特别明显隆起,覆盖其表面的皮肤受压后容易形成褥疮。

(2)在人体测量中,髂嵴以下、臀沟以上各测量点至地面垂距从高到低依次为:髂嵴高、脐高>髂前上棘点高>大转子点高>臀峰点高、大转子外突点高>会阴高>臀沟高、髋部最宽点高。

《1988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Army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节选 :

异常比例

从后方观察髂嵴间径与大转子间径的比例:

(一)图1为正常人,即所谓的“假胯宽”。其特点为髂嵴间宽<大转子间宽<髋最大宽。

女性大腿的脂肪远多于小腿,它形成了大腿外侧脂肪垫(outer thigh fat pad)。该脂肪垫位于大腿外上部的表面,在股骨大转子的下方,覆盖于股外侧肌上。它向上与臀后侧脂肪垫融汇,并绕至大腿后侧、臀部下方,与臀部脂肪的向下延伸部融汇。女性骨盆区域的最宽处,由大腿外侧脂肪垫构成。该点就在紧靠股骨大转子的下方位置,与臀沟同高(男性臀部的最宽处通常位于阔筋膜张肌的远端)。由于大腿脂肪丰富,导致女性臀部宽度增加,所以女性的大腿看上去似乎比男性的短些 。

当该区域有大量脂肪堆积时,常可看到该区域的皮肤上出现许多深深的凹陷,呈麻点状或干酪状。这是由于连接凹陷部位皮肤深面与包裹肌肉的深筋膜之间的条索状纤维束缺乏弹性,导致纤维束之间的脂肪外突造成的 。

转子下脂肪过多,导致大腿外侧凸起,俗称骑士臀(saddle bag)、马裤腿。超量的训练使肌纤维变粗、大腿肌肉横断面增粗,也会出现马裤腿。此时髋最大宽远大于大转子间宽,髋部最宽点位置也远低于大转子外突点。这绝不是“股骨内旋导致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形成假胯宽”。

通过整形外科手术等也许可以减少转子下脂肪,使髋最大宽减小,不断接近大转子间宽,髋部最宽点上升,不断接近大转子外突点。然而,正常人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却是不变的,髋部最宽点始终不高于大转子外突点。

(二)图2已有专业术语称之为先天性髋关节后脱位、髋内翻。髋内翻不是股骨内旋,是颈干角小于正常值 [25] 。严重髋内翻可导致大转子显著突出、上升,与髂前上棘距离变短,股骨外旋及股骨颈缩短,患肢外展、内旋活动受限,出现跛行、鸭步。其特点为髂嵴间宽远小于大转子间宽,大转子间宽就是髋最大宽。

正常人大转子外突点高(略小于大转子点高)本来就接近臀峰点高,大于会阴高和臀沟高 [28] 。这类病人的大转子又还上升,所以髋部最宽点(即大转子外突点)高于正常女性的髋部最宽点(即臀沟下缘)。

注:大部分人(大转子点高/身高)×100数值都在50%以上,(大转子外突点高/身高)×100数值接近50% [28] ;绝大部分人(会阴高/身高)×100数值远不及50% [78] ,(臀沟高/身高)×100数值则更小 [7] [29] [79] 。

因此,图2与“假胯宽”显腿短、股骨内旋的说法完全不符合。

(三)图3为腰椎滑脱、极有可能是驼背性骨盆(Kyphotic Pelvis)等,其特点为髂嵴间宽大于大转子间宽 。

图6为扁平骨盆,其特点为髂嵴间宽与大转子间宽大致相等。

图3和图6即所谓的“真胯宽”,严重影响正常分娩。其中图3病人腰部以下的身体最宽处位于髂嵴点(髂嵴高近似于脐高),最显腿长。

原因

(一)在骨盆测量中,正常人一般髂嵴间径比髂棘间径长2-3cm,大转子间径比髂嵴间径长2-3cm。如上述各种径线过小,或几条径线之间比例不正常,说明骨盆可能狭窄或畸形 。

佝偻病性扁平骨盆临床特点之一就是髂棘间径等于或大于髂嵴间径。

驼背性骨盆临床特点之一就是髂嵴间径等于或大于大转子间径 。

骨盆中部横径可用外测股骨大转子间径来间接推测,此法并非直接测量骨盆,不能说明正常骨盆之横径,但大转子间径过小往往标志着骨盆中部横径过小。大转子间宽小于28cm,说明中骨盆狭窄,应剖宫产 。

注:在《AIST人体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 》中,女性髂嵴间宽测量值范围为222-303mm,平均值为263mm;大转子间宽测量值范围为291-355mm,平均值为318.2mm 。

(二)骨骼系统最重要的性别差异表现在骨盆。女性骨盆由于适应妊娠的需要,比男性的短且相对较宽。女性骶骨也较宽,骨盆腔宽而圆,便于胎儿的娩出。由于骨盆腔较宽,致使两侧的髋臼(容纳股骨头的关节窝)相距较远,增加了两侧大转子的间距,故使髋部变宽。

女性大转子间距的发育和月经初潮有一定联系。13-15岁女性大转子间距发育甚为迅速,其均数远超过男性,这一时期也正是月经初潮的高峰时期,所以大转子间距的发育高峰应该是第二性征的重要指征。

所以当双膝并拢时,女性左右两股骨的倾角更大(Q角较男性大,颈干角较男性小),导致腿微呈“X”形,膝外翻程度较大,两侧大转子更为突出。

雌激素促进脂肪在臀部和大腿的囤积,抑制脂肪在上腹部的囤积。对腰围、臀围、大腿围、腰臀比等中央肥胖指数与死亡风险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腰细臀宽大腿粗的女性更健康长寿。她们和后代认知能力较高,臀部和大腿储存的脂肪含有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即DHA),这种不饱和脂肪酸是胎儿大脑发育不可缺少的。

骨科

“假胯宽”理论还认为,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是股骨内旋所致。其实也不然:

前倾角

(一)股骨内旋的程度可通过股骨前倾角的大小来衡量 ,股骨颈前倾角是股骨颈轴线与股骨髁额状面(即人体冠状面)所成的夹角。

股骨颈前倾角的平均值为13.14°左右,其中男性约为12.20°,女性约为13.22°,女性前倾角的值要比男性的前倾角稍大,可能与女性骨盆前倾、腰椎前凸以及股骨干向前的弯曲度大等因素有关。前倾角极少会成负值。一般对该角的测量方法不同,会对该角造成一定的误差,但结果相差不会太大。

同颈干角一样,在新生儿时期,前倾角的值要较成人的大,随着生长发育,该角的值会逐渐地减少,并最终达到成人的范围。在正常人体上,当股骨内旋时,此角可以消失;当股骨外旋时,此角则又可以增大。

(二)当前倾角偏大时,为了在行走时使股骨头良好地适配到髋臼中,稳定髋关节,股骨处于内旋位,这是一种纠正前倾角偏大的代偿机制,表现为内八字步态。相反前倾角偏小时,股骨处于外旋位,表现为外八字步态。

前倾角过大,可能导致髋关节脱位。女性前倾角普遍大于男性,所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5~8倍。

(三)股骨内旋是会使得大转子间径变大(如侧卧时股骨大转子内旋可导致假性凸起)。但这是前倾角偏大的代偿机制。通过股骨内旋,使得大转子在足负重期和正常人的位置保持一致。前倾角偏大者初始大转子间径本就偏小,内旋后和正常人差不多,而正常人的大转子间径大于髂嵴间径。

而且,由于女性髋臼间宽(Gelenkpfannenbreite)较大,经计算或测量,正常女性(排除驼背性骨盆、扁平骨盆)根本不可能通过最大限度的外旋使得大转子间宽小于髂嵴间宽。

注:《AIST人体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 》中,女性髂嵴间宽和大转子间宽差距平均值达到55.2mm,男性为34.5mm 。

(四)解剖学术语都有严格的定义,如矢状面、冠状轴、胫侧、腓侧、旋内、旋外等 。在人体测量中,“宽”,顾名思义,指的是横径 。髂宽即骨盆宽、腹宽(席焕久,2010)。在体育测量中,髋宽指大转子间宽(曾凡辉,1992)。在人体测量的活体测量中,髋最大宽即臀宽,髋部最宽点为大腿外侧最突出点(邵象清,1985) ,在大转子下方(size-JPN 2004-2006;艾略特·古德芬格,2015)。

网络名词假胯宽(假髋宽),其理论定义“髂嵴间宽为真胯宽,大转子间宽为假胯宽”。错误认为“髂嵴间宽是髋最大宽,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是股骨内旋所致”。其理论对髂嵴点、大转子、髋部最宽点的体表具体位置描述错误,试图在髋部最宽点(转子下脂肪处)找出大转子内旋的骨骼解剖特征,从而到达到“体态矫正改善假胯宽,使大转子间宽小于髂嵴间宽”的营销目的。

内旋是由骨骼的解剖特征引起的,如股骨扭转。那么,髋部内旋的非手术干预治疗的效果是有限的。正常女性髋臼间宽较大,经计算或测量,最大限度的外旋或通过治疗根本不可能使大转子间宽小于髂嵴间宽。而从活体测量层面看,女性髋最大宽还在大转子下方,与臀褶相对应 。

如“股骨过度前倾和(或)胫骨过度外旋可以造成代偿性下肢内旋步态,使得髌骨承受过度的外侧牵拉应力,这些患者通常合并代偿性扁平足和足旋前”等现象,这些词语骨科、运动医学等自有描述。如果是要依据身体其它部位的特征、而不是身体横径来判断真假胯宽,那么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52] ”,“假胯宽”这一描述身体横径的词逻辑上也显得多余。

颈干角

女性由于两侧转子间距较宽,股骨向中线倾斜角度加大,两侧大转子突出,一些人有弹响髋(一般不需治疗)或滑囊炎(保守治疗)。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更是臀部宽大,大转子间径异常增宽、远大于髂嵴间径,股骨大转子显著突出。

这里涉及另一个概念——颈干角(内倾角)。股骨干纵轴线和股骨颈轴线内下方夹角为股骨颈干角。其正常值为110°—140°之间,儿童时为157.7°,成人约131.87°,男性132.12°,女性127.7°。颈干角大于正常值为髋外翻,小于正常值为髋内翻,小于90°为严重髋内翻。严重髋内翻可导致大转子显著突出、上升,股骨外旋及股骨颈缩短,患肢外展、内旋活动受限,出现跛行、鸭步。

正常人大转子外突点高(略小于大转子点高)本来就接近臀峰点高,大于会阴高和臀沟高 [28] 。这类病人的大转子又还上升,所以髋部最宽点(即大转子外突点)高于正常女性的髋部最宽点(转子下脂肪堆积区,与臀褶相对应 [14] )。

注:大部分人(大转子点高/身高)×100数值都在50%以上,(大转子外突点高/身高)×100数值接近50% [28] ;绝大部分人(会阴高/身高)×100数值远不及50% [78] ,(臀沟高/身高)×100数值则更小 [7] [29] [79] 。

因此,大转子间径异常增宽、远大于髂嵴间径,股骨大转子显著突出、上升,股骨外旋与“假胯宽由股骨内旋所致、显腿短”的说法完全不符合。

结论

(一)解剖学术语都有严格的定义,如矢状面、冠状轴、胫侧、腓侧、旋内、旋外等。在人体测量中,“宽”,顾名思义,指的是横径。髂宽即骨盆宽、腹宽(席焕久,2010)。在体育测量中,髋宽指大转子间宽(曾凡辉,1992)。在人体测量的活体测量中,髋最大宽即臀宽,髋部最宽点为大腿外侧最突出点(邵象清,1985) ,在大转子下方(size-JPN 2004-2006;艾略特·古德芬格,2015)。

网络名词假胯宽(假髋宽),其理论定义“髂嵴间宽为真胯宽,大转子间宽为假胯宽”。错误认为“髂嵴间宽是髋最大宽,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是股骨内旋所致”。其理论对髂嵴点、大转子、髋部最宽点的体表具体位置描述错误,试图在髋部最宽点(转子下脂肪处)找出大转子内旋的骨骼解剖特征,从而到达到“体态矫正改善假胯宽,使大转子间宽小于髂嵴间宽”的营销目的。

内旋是由骨骼的解剖特征引起的,如股骨扭转。那么,髋部内旋的非手术干预治疗的效果是有限的。

正常女性髋臼间宽较大,经计算或测量,最大限度的外旋或通过治疗根本不可能使大转子间宽小于髂嵴间宽。而从活体测量层面看,女性髋最大宽还在大转子下方,与臀褶相对应。

如“股骨过度前倾和(或)胫骨过度外旋可以造成代偿性下肢内旋步态,使得髌骨承受过度的外侧牵拉应力,这些患者通常合并代偿性扁平足和足旋前”等现象,这些词语骨科、运动医学等自有描述。如果是要依据身体其它部位的特征、而不是身体横径来判断真假胯宽,那么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假胯宽”这一描述身体横径的词逻辑上也显得多余。

(二)骨骼测量:正常人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驼背性骨盆等髂嵴间宽大于大转子间宽,严重影响正常分娩。 导致大转子间径异常增大的是髋内翻和髋关节脱位,非股骨内旋。

活体测量:髂嵴高近似于脐高;大转子在凹窝附近(侧卧可假性凸起),大转子外突点高接近于臀峰点高,远大于会阴高和臀沟高;髋部最宽点高近似于臀沟高。转子下脂肪过多、大腿外侧突出在整形外科称为骑士臀、马裤腿,绝非“股骨内旋导致大转子间宽大于髂嵴间宽形成的假胯宽”。减脂使髋最大宽减小,接近大转子间宽,髋部最宽点上升,接近大转子外突点;绝非体态矫正使大转子间宽小于髂嵴间宽。

学术上无“假胯宽”一词,“假胯宽”是伪概念。

进化心理学

“假胯宽”作为一个伪概念,为何得以广泛传播和营销?

模因(meme)这个词最初源自英国著名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其含义是指“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

meme作为一种流行的、以衍生方式复制传播的文化基因,如同基因有自然选择和进化一样,meme同样也有。一条消息、一个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并不在于它是不是正确、是不是先进,而是在于它是不是有利于保存和传播自己,正如基因一样。哪个基因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哪个基因被残酷的环境所抛弃;同理,一条消息、一个思想也是如此。

假胯宽这个营销词,朗朗上口,利用了整形外科中出现的转子下脂肪过多、大腿外侧突出的骑士臀、马裤腿现象,混合了髂嵴、大转子、股骨内旋等学术名词,尽管其理论中对髂嵴点、大转子、髋部最宽点的体表具体位置描述错误,却试图在髋部最宽点(转子下脂肪处)找出大转子内旋的骨骼解剖特征,从而到达到“体态矫正改善假胯宽,使大转子间宽小于髂嵴间宽”的营销目的。

假胯宽理论不仅仅贩卖了身材焦虑,还迎合了当今时尚潮流、迎合了女性对腿”细长直“的追求,毕竟“风尚是专横的”(R. A. Fisher)。

世人也只能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而且,人类的逻辑推理能力本来就不是用来追求真理的,而是用来说服别人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