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假整合是一個科技名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目錄

名詞解釋

假整合又稱「平行不整合」。指同一地區新老兩套地層間有沉積間斷面相隔但產狀基本一致的接觸關係。上下岩層時代、岩性和古生物特徵均不連續,說明下伏岩層沉積以後,地殼上升隆起,沉積作用中斷,遭受風化剝蝕,後期該區重新下降,接受沉積,形成上覆岩層。

特點

假整合其特點為上、下兩套地層的產狀基本保持平行,但兩套地層的時代不連續,其間有反映長期沉積間斷和風化剝蝕的剝蝕面存在。

不整合面上、下地層的產狀是平行的,但兩套地層之間存在明顯的地層缺失,因此也稱為平行不整合

(parallel unconfol』mity)。假整合與角度不整合的區別在於不整合面期間所發生的地殼運動只存在大規模的垂直升降而沒有強烈的水平擠壓造山運動。因此,在對不整合面所代表的地殼運動進行命名時,假整合面所代表的地殼運動稱為「抬升」(如華北地區奧陶紀和石炭紀之間的懷遠抬升、燕遼地區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之間的芹峪抬升等),角度不整合面所代表的地殼運動則稱為「運動」(如揚子地區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之間的晉寧運動、環太平洋地區侏羅紀一白堊紀的燕山運動等)。假整合與小間斷的區別主要在於不整合面所代表的遭受陸上風化剝蝕時限較長,空間分布的範圍更廣(一般影響到整個沉積盆地或三級地層小區)。假整合與似整合的地層產狀和實質地質含義相同,區別僅在於前者保存明顯的陸上風化剝蝕面遺蹟,後者則由於後期海底沖刷的破壞而呈現隱蔽狀態。例如美國

肯塔基州中志留統灰岩和中泥盆統灰岩之間、燕遼地區新元古界景兒峪組和下寒武統府君山組之間都缺乏明顯的起伏不平侵蝕面,曾導致早期誤認為屬於整合接觸。

形成過程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過程

①在地殼穩定下降或升降運動不顯著的情況下,在一定的沉積環境中沉積了一套或多套沉積岩層

②地殼發生顯著上升,原來的沉積環境變為陸上剝蝕環境,經長期的風化剝蝕後,地面上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剝蝕面,剝蝕面上分布有古風化殼及鋁土礦、褐鐵礦等風化殘積礦產

③地殼重新下降到水面以下接受沉積,形成新的上覆沉積岩層(其底部由於開始沉積的地形差異較大而常形成底礫岩),由於地殼基本上是整體上升和下降的,故上、下兩套地層的產狀基本保持平行。所以,平行不整合的出現,反映了地殼的一次顯著的升降運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