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龙眼
假山龙眼(拉丁学名Heliciopsis henryi (Diels) W. T. Wang)渐危种,属常绿乔木。高4一8(一15)米;树皮灰绿色。叶常异形,全缘、3裂或羽裂。花期3—5月,果期7—11月。
- 中文学名:假山龙眼
- 拉丁学名:Heliciopsis henryi (Diels) W. T. Wang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桃金娘目
- 科:山龙眼科
- 属:假山龙眼属
- 种:假山龙眼种
- 分布区域:分布于海南崖县陵水,广西。印度北部、越南等地也有分布。海拔下上限500—1800(米)
目录
形态特征
假山龙眼是常绿乔木,高4一8(一15)米;树皮灰绿色。叶互生,薄革质,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0一30厘米,宽4一9厘米,先端短钝尖或钝圆,基部渐狭,两面有光泽,无毛,侧脉每边7一14;柄长8一20毫米。总状花序生于老枝落叶腋内,稀近顶生;总轴幼时疏被锈色伏毛,后变无毛;花梗密被锈色伏毛,稀无毛,通常双生,长达4一8毫米;雄花白色,长约1.2一1.4厘米,花药长2.5毫米,腺体4,分生;雌花子房无毛,果椭圆状球形,长3一4厘米,直径约2.5厘米,外果皮革质,光滑,无毛,成熟时黑色;内果皮近木质状革质,外面具网状凹穴;梗粗壮,长5一8毫米,具明显皮孔。[1][2]
保护状况
保护价值
果可食,茎皮可供药用,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此化合物具有镇静作用,主要用于治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征及血管神经性头痛等病症.在系统演化上占有比较原始和孤立的位置,属亚洲热带区系成分,对系统演化和我国热带区系研究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保护措施
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有一定数量分布,应加强保护管理,促进天然更新。
濒危等级
濒危种。假山龙眼仅分布于云南西部的狭小范围。由于植被破坏严重,导致生境条件的恶劣变化,使植株娄量日渐减少,已陷入濒临绝灭的境地。
生长环境
分布区位于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垂直分布可上达山地季风常绿阔叶林带。产地的水热条件变幅较大,年平均气温18℃一25℃左右,极端最低温一1.7—5.7℃,年降雨量1100—1700(一2 7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土壤为砖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生长于疏林或密林中,要求一定的庇荫。单位面积内种群数量少,常单株或三两株零散生长。
花期3—5月,果期7—11月。开花多而着果少,果实成熟落地后多为兽类所食。自然更新困难,林下幼苗稀少。
分布范围
在中国分布于海南崖县陵水,广西百色、十万大山,云南思茅、西双版纳、澜沧、沧源、潞西等地。大致在北纬18°-24°,东经98°-111°的范围内。生于海拔500-1500(-1800)米的向阳山坡杂木林中。印度北部、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