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假喀斯特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產生形態上類似喀斯特的現象,統稱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黃土和粘土喀斯特、熱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區的熔岩喀斯特等。它們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構成,在本質上不同於喀斯特。

目錄

簡介

《岩溶學辭典》稱:「有些學者把主要由非化學溶蝕作用產生的形態上類似岩溶的現象,統稱為假岩溶。」岩溶學概論云:「在非可溶性岩石,如碎屑岩的礫岩、角礫岩、砂岩以及黃七、黏十和凍十地區,也存在着類似的岩溶現象,他們主要以物理潛蝕作用形成,實質上不同於岩溶,是假岩溶。」英國洞穴協會David Lowe和Tony waltham編寫的《洞穴和喀斯特》辭典是這樣定義的:「包含像洞穴、漏斗那樣的似喀斯特景觀,但不是像真喀斯特由基岩溶蝕形成。假喀斯特包括有熔岩洞的火山景觀,永久凍土環境下地下冰融化形成的冰喀斯特或熱喀斯特以及在黃土覆蓋區發生的機械性導管、窪地等。」此外,在第12屆國際洞穴大會上(1997年),假喀斯特定義也有以下描述:「假喀斯特是一種具有類喀斯特地貌或通過很多的以空隙、暗溝地下排水山『優勢,但缺少由溶蝕和物理侵蝕長期演進的要素。一些人義認為,這個定義過於簡單,而強調似喀斯特地貌不同於溶蝕過程。綜覽各家定義可知,所謂的假喀斯特,乃以非溶蝕作用(為主)形成的各類地上和地下在形態上類似於真喀斯特的地貌景觀,如地表的落水洞、潛穴、漏斗(特別是小型的)、盲溝、天生橋、劣地(狼牙地)和地下的洞穴、管道等。

評價

狼牙壩喀斯特位于吉林省乾安縣西南40km大布蘇湖的東岸。所在地為半乾旱氣候,年降雨量小於500mm。大布蘇系一斷陷湖盆,一鹽鹼性湖泊,流域面積230km2,湖面高程為119.2m,為松嫩平原最低點。湖東岸階地高出湖面25m,由淺灰色粉沙土構成,厚度至少在幾十米以上。系黃士質河湖相沉積,可被看作是次生黃土、土層中曾發現一直徑近1m的鈣質礓結石。在南北長5.5km和沿湖岸約1km的範圍內,形成了溝谷如梳、破碎不堪的假喀斯特地形,稱作「狼牙壩」。假喀斯特現象有陷穴、』落水洞、盲溝、漏斗、碟形地、塌陷坑、天生橋、滿穴道及鹽鹼十薄膜等。主要分布在沖溝頭及沖溝兩側細溝上。在湖岸邊緣,當沖溝匯集導致大面積地形侵蝕破碎時,便有少數的殘餘士堆、土筍出現。因受岩性制約,形成的土柱並不多見。由此可見,狼牙壩喀斯特的性質與黃|七喀斯特是基本一致的。因土層中含有較多的易溶鹽成分,喀斯特現象更為普遍而多樣。狼牙壩假喀斯特在吉林大學劉翰教授的報告及當地的博物館中,均稱作「泥林假喀斯特」。考察到其特徵與黃七假喀斯特無實質性差異,同時,泥林地貌也並不顯著,翻譯上又難以與「土林」相區別,筆者意見以當地的地名「狼牙壩」命名,可能更為相宜。值得指出的是,劉翰教授在狼牙壩地層中曾發現完整的披毛犀、劍齒象等化石,現已陳列在當地的博物館中。[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