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山而居
借山而居青年畫家、詩人冬子,1987年出生,本名張二冬,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的他,在終南山花4000元租下一處廢棄老宅,且使用權是20年,2014年春,冬子又花了幾千元將這處老宅改造成一個讓萬千城市人都艷羨的民居,就此過起了「借山而居」的生活。[1]
目錄
意義
「借山而居」大概算得上2015年的微信第一熱帖,很多人看後感嘆:身不能至,心嚮往之。在城市生活的高壓下,人們渴望減壓。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個田園夢,都希望能「詩意地棲居」。快節奏的生活給人們以很強的壓迫感,所以這些年來,「慢生活」、「減壓」等詞時常掛在人們的嘴邊。別的不說,光高房價或者高房租,已經讓年輕人感覺夠受的了,何況還有其他方方面面的壓力。渴望逃離城市的人並不少,雖然99%以上的人都知道自己根本離不開,但還是願意留點念想,做個好夢。而且,低成本消除了人們對隱居的畏懼感。此前,標榜隱居的文章雖不少,但大都不接地氣。有人賺了大把票子後在郊區或山上買座別墅,就假裝隱居。或者,一些人退休之後,找個地方種花種菜,也自稱隱居。這些讓城市中的大多數人都不感冒。他們要麼沒那麼多錢,要麼沒那麼大年齡。而看看年輕的冬子,原來也不需要那麼多錢,只要有勇氣就夠了。於是人人都藉此尋到了安慰,認為自己或許哪天也可以如此。總起來看,「借山而居」這一話題的走紅,正是說明人們活得有點累。雖然對於冬子本人來說,隱居與畫家、詩人的身份相契合,也是一種積累和修煉,並非消極避世,但大多數人理解的卻不是這樣。看到別人隱居,自己覺着好也去深山老林,受不了幾天苦又懷念起現代社會的便利生活,這就純屬玩票性質了。如果覺得工作太累,生活太難,最需要的還是個體來進行自我調節,根據理性來做出自己的正確選擇。社會上的正能量很多,只是缺少一雙發現的眼睛罷了。
起源
87年的青年畫家兼詩人冬子(張二冬)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這一年他在終南山花4000元租下一處廢棄老宅的20年使用權,又花了幾千元置辦家居用品和改造房屋,就此過起了「悠然見南山」的隱士生活。近日他把這段生活發布到微信上《2014借山而居》[1],引起了轟動。所以別說有錢才能任性,關鍵還是看心態。2014年,冬子在終南山修了一座房子。這個過程真是太漂亮了,更重要的是,讓更多人在其中找到了現代的共鳴。用一種現代的觀點看待隱居。它是一種對物質的塑造,從修建一座屋子開始,對理想生活提出自己的看法。它是對勞作和居住這兩種基本生活狀態的調整改進。隱居的精神核心並非孤僻和避世,也不是「遠離人煙」,而是決心在現成的世界外面重新修建一個。隱居者最動人的是它們自己升起煙火,它不是拒絕的,而是充滿吸引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