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修练我们的定力

修练我们的定力,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世事纷繁要有超然态度,人生起伏都应泰然处之,以一颗平常的、平静的心,对待虚荣浮名、金钱权势及其他横流物欲,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真的是需要认真修练自己的定力的

目录

原文

佛界有一宗著名的禅宗公案,六祖惠能受具足戒之前曾在广州法性寺居住,正赶上印宗法师讲经,寺前有一柱风幡在动,有两个和尚为是风动还是幡动争论不休,见此情景,惠能淡淡地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此话一出,让在场僧众为此一动,幡然觉悟。当那两个和尚还纠缠于风动还是幡动的具象的、毫无意义的争论时,惠能已从中参透禅机,沉浸于太虚境界,不为所动,这就是定力。

春天到了,有一个小和尚兴高采烈地告诉老和尚:;师傅,春天到了,该晒种育秧了。老和尚静静道:;随时吧。小和尚于是将谷种拿出来晒,一群鸟飞来将谷种衔跑了。小和尚慌忙告诉老和尚:;不好了,鸟将谷种喔喔叼走了。老和尚静静道:;随缘吧。

小和尚又拿了谷种来晒,一阵风吹来将谷种刮走了。小和尚慌忙告诉老和尚:;不好了,风将谷种吹走了。老和尚静静道:;随遇吧。小和尚再次拿了谷种来晒,一阵滂沱大雨将谷种冲走了,小和尚气急败坏地告诉老和尚:;不好了,大雨把种子冲走了。老和尚静静道:;随安吧。

小和尚终于晒好了种,并育了秧。当嫩绿的秧苗长了出来的时候,小和尚兴冲冲地告诉老和尚:;师傅,种子发芽了。老和尚静静道:;随喜吧。小和尚遇事慌张,情绪激动,老和尚处世不惊,顺时而动,这也是一种定力。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潜心修佛,号称东坡居士。他一向认为自己定力很高,曾写过一道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自己很是得意,立即差人过江送给佛印法师看。谁知佛印法师一看,将诗一丢,说道:;狗屁不通。苏东坡知道后,极为不愤,立即找佛印理论:;你这和尚,我好意送诗偈向你请教,如有不妥,明白开示好了,何故出言不逊,说我狗屁不通呢?佛印不恼,笑道:;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我说了句‘狗屁不通’你就跳起来了?苏东坡一听,顿时醒悟,原来自以为定力很高,谁知还差得远。只好自嘲道:只说八风吹不动,谁知一屁过江来。

我们身处的大千世界,纷繁复杂,财、色、利、贪、懒各种欲望象一个恶魔时刻围绕在我们身边,困扰我们的心灵。如果没有一定的定力,我们就随时可能栽跟头,甚至坠入深渊。

我们不是神仙,不是圣人,我们都有七情六欲,我们也需要有情欲来装点和丰富我们的人生,使我们短暂的人生变得绚烂和多彩。但在追求这些东西的时候,如何把握好一个度,是需要定力的。我们向往拥有财富,但必须取之有道,用之得当,独拥巨大的财富走向坟墓是一种巨大的耻辱。

我们喜欢美色,但一定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我们追逐名利,但一定要遵循正当的法则。我们希望满足,却一定要知足。我们渴望实现人生目标和理想,但切记消除浮燥之心。在各种利欲的围攻下,我们要学会沉着和沉静,多磨练自己的心志,以抗御外界的纷扰。这样做,并不是要封锁自己的心灵,这些看似有些老子主义的人生态度,对我们稳健而且快乐地享受人生是有积极作用的。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世事纷繁要有超然态度,人生起伏都应泰然处之,以一颗平常的、平静的心,对待虚荣浮名、金钱权势及其他横流物欲,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真的是需要认真修练自己的定力的。[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