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分析模型
信用分析模型是漢語名詞術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目錄
名詞解釋
信用分析模型是準確評估對象的信用等級和風險級別的關鍵技術,企業所在行業不同和客戶群的差異決定了信用分析模型設計的相對獨特性。企業需要開發和應用專業的信用分析模型。在企業開展信用分析工作時,僅靠管理人員的經驗和傳統方法,往往達不到準確識別和評估風險的要求。
信用分析模型的類別
信用分析模型可以分兩類,預測模型和管理模型。預測模型用於預測客戶前景,衡量客戶破產的可能性。Z計分模型和巴薩利模型屬於此類,兩者都以預測客戶破產的可能性為目標,不同之處在於所考察的比率和公式略有不同。管理模型不具有預測性,它偏重於均衡地解釋客戶信息,從而衡量客戶實力。營運資產分析模型和特徵分析模型屬於此類。營運資產分析模型旨在通過資產負債表衡量客戶的實力與規模,特徵分析模型則偏重於利用各類財務、非財務信息評價客戶風險大小。管理模型不象預測模型那樣目標專一,同時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通過適當的調整可以用於各種場合。
預測模型之一:Z計分模型
Z計分模型通過關鍵的財務比率來預測公司破產的可能性。比較典型的為理查得·托夫勒(Richard Taffler)Z計分模型。1977年理查得·托夫勒對46家性質相同、規模大小一樣的破產公司和有償債能力的公司進行了對比,並依據其調查結果和利用多樣差別分析法的基礎上得出如下一些比率:
(稅前利潤/平均流動負債)×權數 (1)
(流動資產/負債總數)×權數 (2)
(流動負債/總資產)×權數 (3)
現金交易間隔期×權數 (4)
公式(1)衡量公司業績;
公式(2)和(3)衡量公司的債股比率;
公式(4)衡量公司在無收入狀態下可維持業務的時間長短。
Z計分值便是公式(1)(2)(3)(4)四個比率的總和;如計分值為負值,則表示公司不景氣。
經實踐證明,這四種比率配上適當的權數,預測公司破產率的準確性高達97%以上。其中還發現一個重要規律,即公司破產一般發生在該公司第一次Z計分出現負值後的第三年裡。可見,Z計分模型是幫助企業確定客戶破產風險的有力工具。(適用於大的集團公司)
預測模型之二:巴薩得模型
由亞歷山大·巴薩利(Alexander Bathory)發明。其比率如下:
(稅前利潤+折舊+遞延稅)/流動負債(銀行借款、應付稅金、租賃費用) (1)
稅前利潤/營運資本 (2)
股東利益/流動負債 (3)
有形資產淨值/負債總額 (4)
營運資本/總資產 (5)
(1)-(5)總和便是該模型的最終指數。低指數或負數均表明公司前景不妙。
(1)衡量公司業績;
(2)衡量營運資本回報率;
(3)衡量股東權益對流動負債的保障程度;
(4)衡量扣除無形資產後的淨資產對債務的保障程度;
(5)衡量流動性。
巴薩利模型是Z計分法更普遍的應用。據調查,巴薩利模型的準確率可達到95%;其最大優點在於易於計算,同時,它還能衡量公司實力大小,廣泛適用於各種行業。
參考文獻
- ↑ 中國專門創製文字的民族:千人從遼東遷徙西北,雄霸三百年,搜狐,2022-08-13
- ↑ 見證殷商歷史 走進中國文字之源,搜狐,20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