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溪穴
侠溪穴——中医泄肝火之妙法!
侠溪穴 | |
---|---|
[1] 图片来自img.baidu |
'''侠溪穴''':没有节奏的生活,故导致肝火旺盛,常表现为面红目赤、口干舌燥、口苦、口臭、两肋胀痛、烦躁,有些人还会有头痛、头晕及血压增高等症,给身体健康带来许多不良影响。侠溪穴可以疏泄肝胆之火,凡是肝胆火旺引起的症状都可以刺激侠溪穴,可谓是肝胆之火的克星。[1]
目录
位置
侠溪穴的位置,位于足背部,第四、五趾缝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穴名释义
- 穴名解释:
- 穴名:侠溪,xia xi。侠,通夹,被夹于中间之意。溪,地部流行的经水。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本穴物质为地五会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本穴只是对其起了一个循经传输的作用,地部的经水没有流失,如被夹于渠道之中下传足窍阴穴,故名。[2]
- 胆经荥。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地五会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水量极小,故为胆经荥穴。
- 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五会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变化吸热蒸发,蒸发天部的水气表现出肾气的寒冷收引特征,故其属水。
- 穴位含义:胆经经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 运行规律:大部分经水回流足窍阴穴,极少部分经水气化为天部之气。
功能作用
主治
头痛,眩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足跗肿痛,疟疾。
操作
刺灸法: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针法:侠溪穴,直刺或向上刺0.3—0.5寸。
灸法:侠溪穴,艾条灸10—15分钟,侠溪穴,艾炷灸3—5壮。
刮痧:由上至下轻轻刮拭,刮至微微发红或出痧即可。
解剖
有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之趾背侧神经。
侠溪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足背筋膜、第四骨间背侧肌。皮肤由腓浅神经的足背中间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肤的结构疏松。趾静脉归流于足背静脉弓,经足背静脉网,外侧则流向小隐静脉。骨间背侧肌位于跖骨间隙内,每条肌都起始于相邻两个跖骨的侧面。第四骨间背侧肌绕过足第四趾第一节趾骨的外侧,部分移行趾背腱膜。骨间肌由足底外侧神经支配。
皮肤→皮下组织→第4趾的趾长、短伸肌腱与第5趾的趾长、短伸肌腱之间→第4与第5趾的近节趾骨底之间。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的趾背神经和趾背动、静脉。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头痛、耳鸣耳聋、乳腺炎、高血压。
古代记述
头眩、颔痛、热病、狂疾、目外眦赤痛、目痒泣出、耳鸣、耳聋、胸胁支满、膝外廉痛、乳痈肿溃、小腹肿痛、月水不通、足跗肿。
所属经络
配伍
- 侠溪穴配太阳穴、风池穴、太冲穴、头临泣穴、阳白穴:治偏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目外眦痛。
- 侠溪穴配阳谷穴:治疗颔肿口噤。
- 侠溪穴配和髎、颊车穴:治疗颔颊肿。
- 侠溪穴配阳辅、太冲:治疗腋下肿、马刀瘘。
- 膝阳关、侠溪:治疗膝外廉痛。
- 合谷、阳谷、腕骨、劳宫、商阳、侠溪、厉兑泄血:治疗发热。
相关论述
- 《针灸甲乙经》:胸胁支满,寒如风吹状,侠溪主之。
- 《备急千金要方》:主少腹坚痛,月水不通。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胸胁支满,寒热汗不出,目外眦赤目眩,颊颔肿耳聋,胸中痛不可转侧,痛无常处。
热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