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侗族鼓樓是最高的防腐木涼亭,鼓樓是侗鄉具有地域特點的建築物,流行於貴州湖南廣西地區。鼓樓以防腐木木鑿榫銜接,頂樑柱撥地凌空,排枋縱橫交錯,上下吻合,採用槓桿原理,層層支撐而上。鼓樓通體全是防腐木木質結構,不用一釘一卯,由於結構嚴密堅固,可達數百年不腐不斜。在古代侗族鼓樓還有作為開會場所、外敵入侵鳴鼓警示等作用。

中文名稱: 侗族鼓樓

地理位置: 黔、桂、湘

占地面積: 30-120平方米

開放時間: 全天

門票價格; 0元

著名景點: 肇興侗寨 增沖鼓樓

作 用: 開會場所、外敵入侵鳴鼓警示

結 構: 以杉木為主體結構

造 型: 單寶頂、雙寶頂、四轉八方

目錄

簡介

座座鼓樓高聳於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氣概雄偉。飛閣垂檐層層而上呈寶塔形。瓦檐上彩繪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龍鳳、飛鳥和古裝人物,雲騰霧繞,五彩繽紛。從江縣高增侗寨鼓樓高達二十餘米,十三層次;黎平紀堂侗寨一寨就有三個鼓樓,侗寨風光可說十足了。

建築構造

鼓樓以杉木鑿榫銜接,頂樑柱撥地凌空,排枋縱橫交錯,上下吻合,採用槓桿原理,層層支撐而上。鼓樓通體全是本質結構,不用一釘一鉚,由於結構嚴密堅固,可達數百年不朽不斜。這充分表現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築技藝的高超。

建造鼓樓的主要大樑柱、照麵坊,是經過族中長輩年高具有威望的老人選定,木材優良、粗大,高度均勻,樹齡古老,方可作為鼓樓建造用材。未優先標記,其他用材不得取用。可見打上標記的杉木,自然是「杉海」之王了。據傳說;鼓樓一詞含義,應該是侗寨古時放鼓之樓。因此,有鼓則有樓,有樓則置鼓,後來人民習慣,俗稱鼓樓。鼓以樺樹作身,名為「樺鼓」,安放於鼓樓高層。在侗族歷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議,起款定約,抵禦外來官兵騷擾,均擊鼓以號召群眾。由寨中「頭人」登樓擊鼓,鼕鼕鼓聲響徹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來。無事是不能隨便登樓擊鼓的。

鼓樓下端呈方形,四周置有長凳,中間有一大火塘;樓門前為全寨逢年過節的娛樂場地。每當夏日炎炎,男女老少至此乘涼,寒冬臘月來這裡圍火,唱歌彈琵琶、講故事。侗寨有坐鼓樓的習俗。特別是春節期間,村村寨寨聚集鼓樓廣場,吹蘆笙,「哆耶」對歌作樂。或以侗族民間傳統故事為題材,自編自扮侗戲,登台演唱。

清代雍正年間有資料記載: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樓高數丈,歌者夜則緣宿其上……」。侗族鼓樓建築是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象徵和標誌。哪裡有侗族,哪裡就有鼓樓,只有侗寨才有鼓樓,有了鼓樓才算侗寨。鼓樓是侗族人民娛樂、儀事的公共場所,為侗族多元文化之載體。侗族鼓樓一般始建於明末清初,清朝中葉尤為盛行。建造鼓樓的主要大柱、枋梁需經過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選定,方可作為鼓樓建造用材。樓中最高層的中心位置一樺樹牛皮大鼓,凡有重大事宜商議,起款定約,則擊鼓以號召群眾。

鼓樓建築系木質的四柱貫頂,多柱支架八角密檐塔式結構。「神奇的建築師」憑一根丈杆,一支筆,錯綜複雜的金瓜梁方、斗拱支柱,以杉木開糟穿榫和接而成,不用一釘一鉚,銜接不隙,絲毫不差,牢固嚴謹,經風霜,歷雨露,百年不倒。更為罕見者是神奇的獨柱鼓樓。為了裝飾、防腐,在鼓樓的外額上抹粉描繪或白灰泥塑龍鳳鳥獸,古今人物,以及侗族生活風情的油飾圖案。琳琅滿目,栩栩如生。形式生動活潑,內容豐富多彩。

鼓樓是侗寨老年人教歌、青年人唱歌,幼年人學歌,民間老藝人傳歌編侗戲的集中場所。侗鄉被稱為「歌的海洋」,是名副其實的。侗族大歌不僅曲調優美動聽,而且在曲式上緊密完整。演唱形式活潑多樣,特別是合唱中自由和諧地出現多音部,在我國各民族的民歌中是罕見的。侗戲就是在大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為廣大侗族人民所喜聞樂見。

從外觀上來看,侗族鼓樓是一種極富有視覺效果的建築。一座建好的鼓樓,樓頂是連串葫蘆形的頂尖,直刺蒼穹,猶如塔尖一樣。中部是層層疊樓,形如寶塔的樓身。樓檐一般為六角、八角、四角,六角的俗稱「六面倒水」,每一分水的突出部分都有翹角,它的重檐層層疊疊,從上而下,一層比一層大。鼓樓底部,多是正方形,四周有寬大結實的長凳,供人歇坐。中間是一個或方或圓的大火塘。從基本的輪廓和整體的形式上來說,鼓樓的形態的最顯著的特點是,大體上在不脫離杉樹原型的基礎上揉合漢族密檐多層佛塔的造型,形成下大上小的樓塔形。鼓樓形態的第二個特徵是它的高密度重檐疊加的樓體塔身。這是侗族鼓樓同漢族的重檐樓塔明顯不同的地方。鼓樓形態的第三個特徵是侗族的鼓樓在重檐數上皆為單數。最少的有1層,最多的達21層。這是由於侗族把奇數視之為吉祥之數。[1]

鼓樓的作用

在侗族歷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議,起款定約,抵禦外來官兵騷擾,均擊鼓以號召群眾。由寨中「頭人」登樓擊鼓,鼕鼕鼓聲響徹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來。無事是不能隨便登樓擊鼓的。

鼓樓模仿杉樹形狀建造,在侗寨中屬高層建築,因為樓上置鼓得名,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擊鼓聚眾、議事的會堂,平時是村民社交娛樂和節日聚會的場所。侗族的文化與鼓樓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動都在鼓樓里舉行,鼓樓是侗族文化的載體和精華,因此,侗族文化又叫鼓樓文化。風雨橋的建設即利於交通、休息避雨、會友、觀賞江面風景,同時可美化侗寨環境,所以,風雨橋又叫花橋。

歷史沿革

追溯鼓樓的起源,也許要追究越僚人的「巢居」了。關於中國南方古代民族的巢居,古文獻中亦多有記載。張華的《博物志》中有「南越巢居」。《魏書》中有僚人「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欄』」。不過,巢居只是還未完全開化的民族簡陋的住屋而已,但從起源上看,所有干欄式木構建築都同巢居有淵源關係,鼓樓當然也不例外。 鼓樓始建於何時?由於侗族無文字記載,無從考究。不過,侗鄉世代相傳:從有侗族村寨的時候起,就有鼓樓了。據清代雍正年間有關資料記載: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樓高數丈,歌者夜則緣宿其上……」。可見明末清初開始見於史冊了,距今約三個多世紀。侗族人民自古以來就有集中居住的特點,較大的侗寨上千戶人家,小者三、五十戶。侗寨鼓樓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個族姓一座鼓樓。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時有幾個鼓樓並立,上述紀堂侗寨的三座鼓樓即其一例,這在侗鄉是常見的了。

侗族三寶

侗族有三大國寶——鼓樓、花橋和大歌。

鼓樓

鼓樓是侗族村寨的標誌性建築,從形式上分為歇山式(俗稱屋頂形,因侗族房屋多為歇山頂形而出名)和攢尖頂式(俗稱傘頂或尖頂)。鼓樓全用杉木鑿榫銜接,不用釘鉚,也沒有木楔,結構精巧,造型美觀,頂層懸有一長形大鼓。鼓樓一般高達十多米,有幾層至十幾層不等。它與居民相比,從高度上、功能上和造型上看都是不一樣的。鼓樓形似寶塔,最早是為了便於人們有一個集會的場所以及擊鼓傳信息而建。所以在侗族村寨中,人們常常環繞鼓樓建造房屋。侗寨中,高高的鼓樓矗立中央,居民環繞在周圍,依山勢層層延展,這種格局體現出侗族親和團結的文化內涵。

風雨橋

花橋是侗族人民建築藝術的精華。侗族人民在環繞村寨的河流上或穿寨而過的小溪上,建起一座座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花橋。花橋的全部橋身都是用杉木橫穿直套,卯眼相接,不用一根鐵釘和鐵部件,結構極為合理。他們還在橋身上建起一個長廊式的建築,把橋身完全遮蓋起來。長廊上有供過路人休息的長凳。因為人們可以在橋上避風躲雨,所以花橋也被人們稱為風雨橋。

大歌

侗族大歌無論是音律結構、演唱技藝、演唱方式和演唱場合均與一般民間歌曲不同,它是一領眾和,分高低音多聲部諧唱的合唱種類,屬於民間支聲復調音樂歌曲,這在中外民間音樂中都極為罕見,侗族大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形式,對於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傳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體現。

視頻

三江 侗族鼓樓 侗鄉鳥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