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郎
侍郎
侍郎,官名。東漢以後,尚書的屬官,初任稱郎中,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漢代郎官的一種,本為宮廷的近侍。自唐以後,中書、門下二省及尚書省所屬各部均以侍郎為長官之副,官位漸高。相當於現在的部長、副部長級別。
目錄
基本信息
名稱 | 侍郎 | 拼音 | shi lang |
性質 | 官職 | 職責 | 負責侍從皇帝,傳達詔命 |
基本解釋
侍郎為中國官制名稱,一般來說,創建於漢代,並被沿用到20世紀初。
中國古代官名,明清時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部長,地位次於尚書。 漢朝為郎官的一種,本為是宮廷的近侍。東漢以後,作為尚書的屬官,初任為中令,滿一年為尚書郎,滿三年為侍郎。之後隨着尚書台的權利加大,侍郎日漸重要。隋唐之時,於京城內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掌管國家政務。其中,每部一名之侍郎為輔佐尚書主官之事務實際執行者,相當於今部會次長。中書省的副官稱為中書侍郎,門下省的副官稱為門下侍郎(黃門侍郎)。宋元明清不改。1368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將六部侍郎升為正三品。之後,清朝沿襲舊制,亦設左右侍郎,左右侍郎均為滿漢人各一,也就是六部各部之間均有侍郎四名
引證解釋
古代官名。 秦 漢郎中令的屬官之一。《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 秦 官,掌官殿掖門戶,有丞。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祿勛。屬官有大夫、郎、謁者……郎掌守門戶,出充車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皆無員,多至千人。"《後漢書·百官志二》:"五官侍郎,比四百石。本注曰:無員……凡郎官皆主更直執戟,宿衛諸殿門,出充車騎。"清趙翼《餘叢考·侍郎郎中》:"葢本執兵侍衛者。侍郎之官,至 漢 始有。" 古代官名。 漢 制,郎官入台省,三年後稱侍郎。 隋 唐 以後,中書、門下及尚書省所屬各部皆以侍郎為長官之副。至 清雍正時,遞升至正二品,與尚書同為各部的堂官。《後漢書·百官志三》:"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主作文書起草。"劉昭 注蔡質《漢儀》:"尚書郎初從三署詣台試,初上台稱守尚書郎,中歲滿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唐韓愈《贈馬侍郎》詩:"紅旗照海壓南荒,徵入中台作侍郎。"《宋史·胡銓傳》:"近者禮部侍郎曾開等引古誼以折之, 檜 乃厲聲責曰:'侍郎知故事,我獨不知!'"明孔貞運《明資政大夫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上不聽,旋以平蓮功加(袁可立)秩兵部侍郎。"鄭觀應《盛世危言·書吏》:"自大學士、尚書、侍郎及百司尹,唯諾成風,皆聽命於書吏。" 古代官名。 晉 制,諸王國皆置侍郎,大國四人,小國二人,專司贊相及通傳教令。
歷史沿革
西漢侍郎為郎官之一,掌守宮廷門戶,充當車騎隨從皇帝。東漢在尚書台六曹各設尚書一人,下設侍郎,每曹六人,共三十六人。被選入台者先稱守尚書郎,一年後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魏以後尚書曹數增多,一尚書轄數曹,遂以郎官掌曹。
隋文帝定製,以尚書省統六部,各部尚書下有侍郎數人,分掌本部下各部門,地位相當於後來的司官。門下省之給事黃門侍郎及內史省(唐改中書省)之侍郎,則為主官之副,諸曹侍郎均改稱郎。
唐沿其制。明侍郎升至正三品,與尚書同為各部堂官。清亦設左右侍郎,侍郎升至從二品,清左右侍郎均為滿漢人各一,也就是六部各部之間均有侍郎四名。
《後漢書.百官志》:"[尚書]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本注曰:一曹有六人,主作文書起草。"李賢注引蔡質《漢儀》:"尚書郎初從三署詣台試,初上台稱守尚書郎中,歲滿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新唐書.百官志二》:"[中書]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貳令之職。'又'門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貳侍中之職。"瞿蛻園《歷代職官簡釋》:"侍郎之名始於漢代,本是郎官之一種。郎即後來的廊字,因為在殿廊中侍立,所以有此名。各部侍郎員額是因事務繁簡而定的,如吏、戶、兵三部侍郎在唐代是二人,余為一人,明、清則固定每部皆設左右侍郎。清代又定左右侍郎滿、漢各一人共有四人。但清代習慣,漢侍郎往往是進士翰林出身的,經常出差充任主考或學政。
歷朝職能
- 漢代
- 郎官的一種,本為宮廷近侍之職。東漢以後,尚書的屬官,初任者稱郎中,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漢代稱為黃門侍郎。黃門侍郎:黃門即宮門,黃門侍郎為任職於宮門之內的官員,內朝官之一,負責侍從皇帝,傳達詔命。級別不高,卻是距離皇帝最近的官員。
- 唐代
- 中書省、門下省及尚書省所屬各部均以侍郎為長官之副,官位漸高。稱為中書侍郎。唐初為內史侍郎,武德三年(620),復稱中書侍郎。高宗曾改西台侍郎。武則天曾改鳳閣侍郎,玄宗曾改紫微侍郎。唐中書令缺,侍郎即為長官,品級亦高於前代為正三品。中唐以後,中書令常缺,且不輕易授人,中書省事務實際由中書侍郎主持。
- 明代
- 正三品。明朝在中央設置吏、戶、禮、工、刑、兵六部,與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書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後,朱元璋廢丞相之職,取消中書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設一個尚書,兩個侍郎,原有的各科尚書降為郎中。各部尚書和侍郎的官階也上升。其中以吏部(主管文官升遷)最為重要,戶部人員最多。禮部(主管祭祀大典)與工部(主管公共建設)地位較低。
- 清代
- 遞升至正二品,與尚書(從一品)同為各部的長官。清代的六部尚書,也沿襲明制。可是明代六部尚書的權相當大,尤其是吏兵兩部。全國用人調兵,都歸這兩部管。皇帝上諭下頒,要經六部,全國事情上去,也要經六部,兵部尚書還有權下命令給督撫。清代的六部,權就小得多。六部尚書已經不能對下直接發命令,六部尚書已經不成其為行政之首長。清代則要滿漢分開,有一個漢尚書,一定還要有一個滿尚書。有兩個漢侍郎,一定還要有兩個滿侍郎。於是一部就有了六個長官,六部長官就有三十六個。每個人都可以單獨向皇帝講話。
更不同的是六部尚書侍郎對皇帝皆得單獨上奏這一點。照理講,兵部尚書對於全國一切軍事,他該負責計劃,軍隊他可以下令調動,侍郎只是他副手,事權該由首長負責。現在兵部尚書也只能對皇帝上一個條陳而止,而且尚書可以單獨上奏,侍郎也可以單獨上奏,這樣一來,尚書就管不着侍郎。從前的六部,每部一尚書,一侍郎,本來是正副長官。
官職簡介
- 古代的六部是國家管理各方面事務的機構。六部初建於隋朝,正式定製於唐初。
- 各個部有一個尚書,兩個侍郎,左侍郎和右侍郎。
- 各部的最高長官是"尚書",相當於現代的部長;副長官稱"侍郎",相當於副部長。
- 吏部:主管全國文職官吏的挑選、考查、任免、升降、調動、封勛,大體相當於現代的組織部的職能。
- 戶部:主管國家戶籍、田畝、貨幣、各種賦稅、官員俸祿,大體相當於現代的農業部、財政部。
- 禮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禮(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舉考試、接待外國來賓,類似於現代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禮賓司。
- 兵部:主管全國武職官員、練兵、武器、彈站,相當於現代的國防部。
- 刑部:主管國家司法、行政,大體相當於現代的司法部。
- 工部:主管興修水利、主要的土木建築工程,大體相當於現代的水利部和建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