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佩蘭的鑑別方法

佩蘭的鑑別方法

目錄

【鑑定中藥材名】

佩蘭

【生境分布】

生於路邊灌叢及山谷路旁。分布於陝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亦有栽培。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菊科植物佩蘭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的乾燥地上部分。該植物為芳香草本,香似蘭花,古代婦女、兒童喜歡將其佩於身上,故名佩蘭。

【藥材歷史考證】

佩蘭原名蘭草,其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圖經》云:「葉似澤蘭,尖長有歧,花紅白色而香,生下濕地。」《本草綱目》曰:「蘭草、澤蘭一類二種也。俱生水旁下濕處。二月宿根生苗成叢,紫莖素枝,赤節綠葉,葉對節生,有細齒。但以莖圓節長,而葉光有歧者,為蘭草;莖微方,節短而葉有毛者,為澤蘭。」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蘭草考證,與菊科植物佩蘭相符。

【植物形態鑑定】

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莖葉及花序揉之有香氣。莖直立,有分枝,莖枝被稀疏的短柔毛,花序分枝及花梗上毛較密。葉對生,葉柄長7~15mm;葉片通常3裂,裂片長橢圓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5~12cm,寬2~4.5cm,邊緣有鋸齒,兩面光滑,無毛,無腺點,葉脈羽狀。

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排成復傘房花序;總苞鍾狀,長6~7mm,總苞片2~3層,外層短,中內層漸長,長約7mm,長橢圓形,常帶紫紅色;每個頭狀花序有4~6朵管狀花,白色或帶微紅色,花冠長約5mm。瘦果黑褐色,長橢圓形,具5棱,長3~4mm,冠毛白色,長約5mm。花果期7~11月。[1]

【藥材性狀鑑定】

本品莖呈圓柱形,長30~100cm,直徑0.2~0.5cm;表面黃棕色或黃綠色,有的帶紫色,有明顯的節及縱稜線;質脆,斷面髓部白色或中空。葉對生,有柄,葉片多皺縮、破碎,綠褐色;完整葉片3裂或不分裂,分裂者中間裂片較大,展平後呈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基部狹窄,邊緣有鋸齒;不分裂者展平後呈卵圓形、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氣芳香,味微苦。

【藥材顯微鑑定】

取本品葉的粉末1g,加乙醇10ml,置水浴上溫浸20分,濾過。取濾液2ml,加3%碳酸鈉溶液2ml,加熱至沸,放冷後,加新制的重氮對硝基苯胺試液2滴,即顯紅色。

【採集加工】

夏、秋二季分兩次采割,除去雜質,曬乾。

【飲片炮製】

除去雜質,洗淨,稍潤,切段,曬乾。

【性能功用】

辛,平。歸脾經胃經肺經。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發表解暑。用於濕濁中阻,脘痞嘔惡,口中甜膩,口臭,多涎,暑濕表證,頭脹胸悶。內服:3~9g,水煎服。

【附註】

置陰涼乾燥處貯藏。[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