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佛祖歷代通載

 

 

 

目錄

佛祖歷代通載

佛祖通載一般指佛祖歷代通載 二十二卷。 元·念常撰。 又稱《佛祖通載》。 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九冊。 念常,俗姓黃。 號梅屋,世居華亭。 為元代禪宗名僧。 本書是一部有關中國及印度之佛教傳播的編年體佛教史。 自七佛偈、宇宙初始、盤古、三皇等事敘述起,迄元順帝元統元年(1333)為止。 依各朝代帝王紀元之年月記事。 所含史事甚多,因此卷帙亦大。 古人之着史書,常有襲用前人同類著作之某部份之情形。 如班固《漢書》中,即有沿用司馬遷《史記》內之文字者。 佛教史書、目錄書亦然。 而此書沿襲前人之處尤多。 近代著名史家陳援庵曾加指摘。 並指出其書之多處訛誤。

介紹

卷一含七佛偈與《彰所知論》若干品。 前者所述之七佛中,前六佛(毗婆尸佛迄迦葉佛)事跡,悉錄自《景德傳燈錄》。 《彰所知論》為元朝國師八思巴(Hphags-pa,又譯發合思巴)所撰。 此處摘錄其書之器世界品、情世界品等,敘述佛教之宇宙觀、世界觀,並敘及蒙古歷史。 卷二敘述盤古、三皇五帝,以迄周康王時代之簡史。皆與佛教無關。 卷三至卷八起自周昭王至南朝齊滅為止。 除記載中國佛教大事外,並敘及釋迦牟尼,及印土二十七祖事跡。 卷九至卷二十二起自梁武帝,迄元順帝即位為止。 記載中國佛教大事,間及儒道及世俗之大事。

佛祖通載

(摘錄自《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卷六) 本書為編年體。 先是有隆興府石室沙門祖? 撰《僧寶正續傳》,又撰《隆興佛教編年通論》二十八卷,附一卷。 始自漢明帝,終於五代。 曰隆興者,作書之時地; 曰佛教者,書之內容; 曰編年者,書之體制; 曰通論者,每條之後,多附以論斷也。 其書採摭佛教碑碣及諸大家之文頗備。 編纂有法,敘論嫻雅,不類俗僧所為,然不甚見稱於世,遂為《佛祖通載》所掩襲。 今《通載》前數卷,二十八祖悉抄《景德傳燈錄》,自漢明帝至五代十餘卷,悉抄《隆興通論》,其所自纂者,僅宋元二代耳。 其抄《通論》,不獨史料抄之,即敘論亦抄之。 計所抄敘論三十八段,招為石室論者,僅藏本卷五及卷十一等三段,其中有有立論主體者,如〈五代敘〉雲「予嘗以唐新舊本紀參校,粗見文忠師仰春秋紀事褒貶之妙,因采數十端着新唐史本紀略例一篇。 及得五代史,閱其自發述作之意,與予亦頗合。」 此所謂予,祖? 自謂也,今抄之於《通載》,而不招為? 敘,則所謂予者,念常自謂乎? 念常亦嘗着《新唐史本紀略例》乎? 「作奏雖工,宜去葛x」, 此《笑林》之所以為笑也。 而卷首凡例,並未明言本書敘論悉采《通論》。 又五代以後,漢明帝以前,不復見一敘論,不啻表暴其除抄襲外,不能自撰一論也。 至其自纂一部分,體例亦多可議。 《通論》編年,悉依「正史」本紀之法,《通載》則改之,只以甲子二字標題,而不盡着年號及年數,每條起始,多以「某月」或「是歲」等字冠之。 欲知其事在何年,輒翻數葉或十數葉而未得其確數,此本書之大病也。 又《通論》所采諸家之文,如《牟子理惑》三十七篇,采二十篇,已覺繁冗。 《通載》於卷首載八思巴《彰所知論》,於金代載李屏山《鳴道集》,於元代載《至元辨偽錄》,連篇累牘,不知所裁。凡此諸書,在當時皆有單行本也。 又如《元遺山集》〈紫微觀記〉,撰於金亡以後,時遺山年四十七八,今乃係於泰和四年,時遺山年才十五。 又瀛國公學佛法於土番,在至元二十五年,見《元史》十四〈世祖紀〉,時瀛國年十八,今乃係於至元十四年,時瀛國才七歲,此失之移前者也。 又天竺三藏口+牛哈口+羅悉利, 卒於金·大定五年,無著妙總卒於宋·乾道六年,今亦統繫於嘉泰四年之末,此則失之移後者也。 又元·至大三年庚戌條,有元太祖、木華黎及耶律楚材紀事,移後且八九十年,瞀亂至此。 卷首虞集序乃謂其「參考訛正,二十餘年,始克成編」,不知二十餘年中,其所考正者何事也。 虞集序為《道園學古錄》所未載,抑《佛祖統紀》而揚《通載》。 吾嘗見崇禎七年董其昌撰〈佛祖綱目序〉則反之,曰「宋僧志磐撰佛祖統紀,以天台為統。 元僧念常復作通載,名依統紀,而立例則殊。 始用史家編年之法,以宗為主,以教為輔,凡淨行神足,性相義觀,無所不備,而識者摘其漏誤,至不可置辨,蓋史之難如此」云云。 則《通載》之謬誤,明人已先有言之者。 清初費隱容撰《五燈嚴統》〈辨惑編〉,乃極力推崇之,謂「通載梵本,計卷三十有六,久入北京皇藏我字函中,元朝華亭念常禪師所集,歷今幾四百年」雲。 則以其載丘玄素偽碑,信有兩天王道悟,謂雲門、法眼二宗,皆出馬祖,與費隱臭味相同,意有所偏,則好而知其惡者鮮矣。 惟此書撰自元代,時有佚聞,如瀛國公之死,宋、元史皆闕載,此書於卷末至治三年條,載是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於河西,與洪武初無慍撰《山庵雜錄》同,此釋典之有補世典者。 《雜錄》言:「瀛國公為僧後,至英宗朝,適興吟詩云版寄語林和靖,梅開幾度花,黃金台上客,無復得還家。 X諜者以其意在諷動江南人心,聞之於上,收斬之。既而上悔,出內帑黃金,詔江南善書僧儒,集燕京書大藏經」雲。 《宋稗類抄》二亦載此詩,然未載其死。 《元史》二十八〈英宗紀〉雖未載其死,然載「至治三年四月朔,□天下諸司,命僧誦經十萬部,同月又勒京師萬安、慶壽、聖安、普慶四寺,揚子江金山寺,五台萬聖釣國寺,作水陸佛事七晝夜。」 皆似與此事有關。特恐瀛國公之死,在四月以前,念常以是年五月入燕,其入燕即為繕寫金字大藏,故載瀛國公之死為四月,然則瀛國公之不得其死,殆可信也。 《四庫提要》謂念常所見之帝師為八思巴,誤已見前。 又夸其能自彌罅漏,如論唐憲宗、懿宗之迎佛,為崇奉太過,不知此祖? 《通論》二十七之言也。 又謂其論王縉、杜鴻漸,但言福業報應,故人事置而不修,不知此《通論》十八引《新唐史》之言,非念常之論也。又謂韓愈為一代偉人,乃引西蜀龍氏之言,詆其言行悖戾,不知此《通論》二十一所引,非念常自引也。 江南釋教總統楊璉真加,發掘有宋諸陵,事載《元史》〈釋老傳〉及〈世祖紀〉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條,而《通載》不載。 惟至元二十五年楊璉真加集江南禪教朝覲登對事,《通載》載之,凡二千餘言。 此徑山長老雲峰妙高與教家在元世祖面前辯論禪宗之旨,與楊璉真加無涉。 楊固不知禪,亦未隨同至京。 蓋其時釋道之爭甫完,又有教家讒毀禪宗之事,故令楊傳集禪教諸僧,到京庭辯。 妙高年已七十,不惜跋涉一行,禪宗賴以安堵,此禪宗史一重要公案也。 《提要》徒見卷端有「楊輦真加」四字,遂謂「楊璉真加窮凶極惡,《通載》乃沒其事跡,但詳述其談禪之語,儼然古德宗風」云云。 此誤認雲峰妙高之言為楊璉真加之言,自是選《提要》者閱書x忽之咎,以此譏《通載》,《通載》惟有敬謝而已。    [1]

參考文獻

  1. 佛祖歷代通載搜狗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