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达刚
学习经历
2003.09—2007.07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读本科,导师:冯小明教授,袁立华教授
2007.09—2012.07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有机化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施章杰教授
工作经历
2012.10—2014.12 德国明斯特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洪堡学者,导师:Prof. Frank Glorius
2015.01至今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教授, 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
研究方向
工作业绩
二氧化碳(CO2)作为空气中的重要组分,也是广泛存在、廉价易得、无毒、稳定、可再生循环使用的“碳一”(C1)资源。由于CO2在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有较高的稳定性,反应活性较低,CO2活化具有巨大的挑战。2015年余达刚博士独立建组以来,坚持围绕CO2活化与转化的基本科学问题开展独特研究,发展了CO2高效活化与选择性转化的新理念、新策略和新反应,具体如下:
针对碳氢键氧化羰基化反应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使用剧毒的CO和当量的氧化剂),我们首次提出“CO2 = CO + [O]”理念,利用CO2代替CO和氧化剂参与碳氢键羰基化反应,发展了近十类重要含羰基杂环类化合物的高效合成方法,提出了新反应机制,不仅变废为宝,还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基于过渡金属催化和可见光催化策略,我们发展了“自由基型CO2转化”模式,一方面通过调控自由基参与不饱和烃转化反应的选择性,在室温常压下实现了𫫇唑啉酮和多种类型羧酸的高效制备,另一方面基于“可见光促进单电子活化”策略,通过单电子还原CO2或底物形成自由基负离子,实现了具有独特区域选择性的烯烃羧基化反应;基于极性翻转策略,我们通过惰性化学键(如碳氟键和碳氮键)的选择性断裂实现了CO2参与的羧基化反应;此外,我们实现了铜催化CO2参与的芳基烯烃和1,3-二烯的不对称还原羟甲基化反应,取得了优秀的对映选择性、化学选择性、区域选择性和Z/E选择性,高效构建了具有手性(季碳)中心的高苄醇和高烯丙醇。这些工作实现了CO2的变废为宝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精准合成,为研究CO2活化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新的实验基础和理论模型,为促进我国CO2化学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
独立工作以来,余达刚博士以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Catal.、Acc. Chem. Res.、CCS Chem.,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ure Commun.,《中国科学:化学》和《中国化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有多篇论文成为相应期刊封面、扉页文章、VIP和当月下载量前列的文章,多篇被ChemistryViews、Synfacts、Organic Chemistry Portal、OPR&D和《有机化学》等作为亮点介绍。此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大学和企业做了60余次报告,其中包括2018国际配位化学会议二氧化碳化学专场上主题报告。此外,他还作为共同客座编辑组织《中国化学》、Green Chemistry 和《催化学报》的“二氧化碳化学”专辑。
奖励和荣誉
2020年“Science China Chemistry” Emerging Investigator
2020年“Chemical Communications” Emerging Investigator
2020年 四川大学“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培育计划”
2019年四川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2019年四川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优秀指导教师
2019年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指导教师
2019年四川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
2018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
2018年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
2018年四川大学优秀教师
2018年四川大学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
2017 ACP Lectureship Awards to Japan
2017 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
2017年四川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2017年四川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优秀指导教师
2017年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指导教师
2016年四川大学青年科技人才奖
2016年四川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2014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
2013-2014年德国洪堡奖学金
2013年Reaxys PhD Prize (Finalist)
2012年陶氏化学可持续发展创新奖(特等奖)
2012年北京大学“学术十杰”
2012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优秀博士论文
2011年SciFinder Recognition in Excellence Program for OMCOS16
2011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之星”二等奖
2010年北京大学“三好学生”
2010年北京大学“常青特等奖学金”
2009年北京大学“常青一等奖学金”
学术报告
1. ChemComm 新锐科学家系列报告会,线上报告,2021年4月29 号
2. 中国化学会第32届学术年会,珠海,2021年4月21号
3. 中国化学会2021电催化与电合成国际研讨会,福州,2021年4月10号
4. 厦大百年校庆系列学术论坛--有机化学前沿研讨会,厦门大学,2021年4月7号
5. 合成化学青年学者研讨会,清华大学,2020年12月23号
6. 15th Syngent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线上报告,2020年10月21号
7. 华东师范大学绿色化学导向的新药创制研究生学术论坛,线上报告,2020年9月29号
8. 2020兰州有机化学高峰论坛,兰州,2020年8月17号
9. 2019年第二届国际有机光化学合成论坛,南昌,2019年11月23号
10. 江西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南昌,2019年11月22号
11. 第一届全国二氧化碳资源化会议,天津,2019年11月10号
12. 清华大学化学系, 北京, 2019年10月31号
13. 1st International Green and Sustainable Chemistry Conference,北京,2019年10月18号
14.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均相催化学术会议,武汉,2019年9月27号
15. 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上海,2019年9月2号
16. 德国雷根斯堡大学,2019年07年04号
17. 德国海德堡大学,2019年07年02号
18. 德国明斯特大学,2019年07年01号
19. 德国哥廷根大学,2019年06年28号
20. 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rbon Dioxide Utilization,德国亚琛,2019年06年26号
21.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2019年06年25号
22. 第十五届中美化学教授会议,新乡,2019年06年18号
23. 四川大学博士后交叉学科论坛,成都,2019年4月26号。
24.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adical Chemistry, 福建物构所,福州,2019年4月16号。
25. 第二届全国有机自由基化学会议,南方科技大学,深圳,2019年4月13号。
26.华中师范大学有机光化学合成论坛,武汉,2018年11月27号。
27. 第二十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南京,2018年11月3号。
28.第一届全国光功能材料青年学者研讨会会议,昆明,2018年9月16号。
29. The 4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ordination Chemistry (ICCC),日本仙台,2018年8月4号。
30. 北海道大学,日本札幌,2018年7月30号。
31. 东京工业大学,日本东京,2018年7月27号。
32. RIKEN,日本东京,2018年7月26号。
33. 京都大学,日本京都,2018年7月24号。
34. 大阪大学,日本大阪,2018年7月23号。
35. 第三届齐鲁有机论坛,山东大学,济南,2018年6月15号。
36. 中国化学会第31届学术年会,杭州,2018年5月6号。
37.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2018年4月24号。
38. 南开大学,天津,2018年4月11号。
39. 第十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深圳,2017年12月17号。
40. 空气中关键组分的活化及利用研讨会,新昌,2017年12月9号。
41.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tting-Edge Organic Chemistry in Asia (ICCEOCA-12),西安,2017年11月4号。
42. 第十二届全国物理有机化学学术会议,武汉,2017年10月17号。
43.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rganic Chemistry in Western China, Chengdu, 10/08/2017
44. 第十五届全国均相催化学术讨论会,杭州,2017年9月27号。
45. 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兰州,2017年8月23号。
46. 19th IUPA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Directed Towards Organic Synthesis (OMCOS19), 韩国济州,2017年6月27号。
47. 教育部“春晖计划”德国专家工作团西南石油大学交流研讨会, 2017年4月17号。
48. 江西同和药业公司,奉新,2017年1月24号。
49.四川师范大学双一流系列学术报告,成都,2016年12月16号。
50. Tateshina Conference on Organic Chemistry 2016, Tateshina, 2016年11月10号。
51. 第十九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杭州,2016年10月30号。
52. 2016年纳米催化和清洁合成学术研讨会,苏州,2016年10月29号。
53. 201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 Activation, Himeji, 2016年10月27号。
54.The 12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rganic Free Radicals,上海,2016年9月11号。
55. 2016西部有机化学论坛,成都,2016年8月5号。
56.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大连,2016年7月2号。
57. 第12届中美化学华人教授会议,广州,2016年6月25日。
58. 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长春,2015年7月29日。
59. 第11届中美化学华人教授会议,苏州,2015年6月23日。
60.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所,江油,2015年4月24日。
61. 第七届中德华人教授论坛,明斯特,德国,2015年4月18号。
62. 2014 Reaxys Inspiring Chemistry Conference, Grindelwald,瑞士,2014年9月22号。
63.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 Activation,Rennes,法国,2014年7月2号。
64. 留德华人化学化工学会北威州分会(GCCCD-NRW)第7 届学术年会,波鸿,德国,2014年5月17号。
65.中国化学会留德华人化学化工学会(GCCCD)第25 届学术年会,杜伊斯堡,德国,2013年9月7号。
66. 第四届“CCME-IOC & ICCAS-LMRF”Alfa Aesar 研究生学术研讨会,2011年2月18号。
代表性成果 (获奖成果、专著、论文、专利)
1. J.-H. Ye, T. Ju, H. Huang, L.-L. Liao, D.-G. Yu*, Radical Carboxylative Cyclizations and Carboxylations with CO2. Acc. Chem. Res. 2021, DOI:10.1021/acs.accounts.1c00135 (Cove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