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旭
何志旭,男,漢族,1967年10月生,四川成都人,中共黨員,華西醫科大學畢業,研究生學歷,醫學博士學位,中山醫科大學博士後,二級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1]、貴州省核心專家[2]。
何志旭 | |
---|---|
遵義醫科大學黨委書記 | |
出生 |
1967年10月 四川成都 |
國籍 | 中國 |
母校 | 華西醫科大學 |
現任遵義醫科大學黨委書記[3],主持學校行政全面工作,負責科技工作。
目錄
人物簡介
中共黨員,華西醫科大學畢業,研究生學歷,醫學博士學位,中山醫科大學博士後。
先後主持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其他10餘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在幹細胞應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人類胚胎幹細胞系,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地開展了"人體細胞與哺乳動物卵母細胞克隆"來源的胚胎幹細胞系,實現了發育生物學及治療性克隆技術上的重大突破,獲得國際專利兩項;在國際上首次使用胚胎幹細胞來源的樹突狀細胞成功製備抗骨髓瘤疫苗獲得成功,為"工廠化"製備腫瘤疫苗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在國際上首次發現小劑量阿司匹林抗氧化的新藥理作用。上述研究填補了國內及國際學科領域的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03年以來分別獲得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4]、貴州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等榮譽稱號,並獲第七屆貴州省青年科技獎和貴州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次。
人物履歷
2015年8月-2016年4月,任醫科大學校長。
2016年4月-2018年8月,任貴州醫科大學校長、貴州省中國科學院天然產物化學重點實驗室(貴州醫科大學天然產物化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何志旭事跡材料
何志旭,男,1967年10月17日出生,博士,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四川大學兼職教授,貴陽醫學院副院長、組織工程及幹細胞研究中心主任、兒科學教研室副主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高級訪問學者,美國血液病學會會員,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新加坡生物醫學學會會員,2003年以來分別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省管專家、享受省政府特貼專家、貴州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榮譽稱號,第七屆貴州省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評審委員,衛生部臨床醫師規範化培訓專家,中華兒科學會全國委員,中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理事。2006年度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九屆中國青年科技獎、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候選人。擔任國內3個核心學術期刊編委及2個省級學術期刊副主編及編委。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Blood》(SCI收錄,影響因子10.0)、《Cell Research》(SCI收錄,影響因子2.5)等國內外雜誌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參編教材及學術專著4部。
一、 科研上突出業績及學術水平
先後參與了國家973重大基礎研究攻關項目"人體細胞治療性克隆技術的研究"和國家863攻關項目"胚胎幹細胞來源的造血幹細胞臨床應用技術的開發"等研究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等研課題18項,累計科研經費達300餘萬元。其主要學術貢獻為:
(1)2000-2002年在中山醫科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期間,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和"973"項目子課題的研究,成功地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人胚胎幹細胞系,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擁有該細胞系的國家,為體外構建各種組織器官用於"再生醫學"的治療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具有巨大的科學價值。該研究成果已在《中華醫學雜誌》和國際權威學術期刊《Stem Cell & Cellular Therapy 》上發表,同時申請了相關專利。
(2)2002年5月被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發育生物學研究中心聘為客座研究員,與"973"幹細胞項目南方中心首席科學家盛慧珍教授合作,在國際上成功地進行了人與兔之間的體細胞克隆,並建立了胚胎幹細胞系,在發育生物學和治療性克隆研究上獲得了重大突破,該研究成果已經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上發表,並被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424,711<14 August 2003> ;425,11 March,2004)報道。美國《華爾街日報》和英國《泰晤士報》等著名新聞媒體均對該研究的意義發表了大篇幅的文章進行介紹。英國倫敦皇家醫學研究所的細胞生物學家Robin Lovell及美國哈佛大學的細胞生物學家Doug Melton等生命科學界權威人士對該研究成果盛讚不已,認為這是新世紀生命科學界最傑出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們已對該技術申請了2項國際專利。
(3)參與國家863項目,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一套穩定和簡便的胚胎幹細胞體外誘導分化為造血幹細胞的技術方法和安全監測系統,並使用胚胎幹細胞來源的造血幹細胞重建造血功能獲得成功,為體外"工廠化"生產造血幹細胞打下了基礎。這是胚胎幹細胞應用科學領域內的重大突破,研究成果已在第45屆美國血液病學術大會(2003年)上進行了交流,並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Blood》(2003年11月)上發表。
(4)在國際上首次使用胚胎幹細胞來源的的樹突狀細胞成功製備骨髓瘤疫苗,並獲得良好的抗腫瘤生物學活性,為大規模製備功能正常的抗腫瘤疫苗開創了一條新的途徑。該研究在2005年全國實驗血液學大會上進行了報道,被同行評價為具有極高市場前景和臨床應用價值的技術,論文即將發表在《Stem cell》上。
(5)在國內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幹細胞體外定向分化為目的細胞的技術體系,使用胚胎幹細胞誘導分化獲得表皮幹細胞、肝細胞,以及骨髓基質細胞誘導分化為神經細胞、脂肪細胞、軟骨細胞等,為細胞及組織替代療法提供了新的細胞來源;該技術已部分在省內外醫療單位推廣應用,並獲得較好臨床效果。
何志旭 | |
---|---|
黨委副書記、院長何志旭主持會議 |
(6)在臍血移植實驗及臨床研究上獲得了部分突破,開展了臍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歸巢、臍血與特異性T淋巴些細胞、NK細胞聯合移植、骨髓基質細胞與造血幹細胞聯合移植的研究和臨床應用工作。2004年在我院開展了國內首例"雙份臍血移植治療再障-PNH綜合徵"的技術,實現了該疾病治療學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由於幹細胞技術是當今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其技術含量高,應用範圍廣,科學意義重大。而我們上述研究成果代表了中國幹細胞研究領域的最高學術水平。因此,受到學術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世界上最權威的學術期刊《Science》、《Nature》以及德國的《明鏡周刊》等雜誌和《人民日報》、《新華社內參》、《科技報》、《健康報》、《香港大公報》等數十家新聞媒體從2002年以來對我們的研究和成果作了大篇幅的專題報道,中央電視台科技頻道及貴州電視台"貴州人"欄目對我本人的研究作了半小時的採訪報道。在社會各界及人民大眾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為推動我國幹細胞和相關領域的開發利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7)除幹細胞研究外,還首次在國際上揭示了"小劑量阿司匹林抗氧化損傷的作用機制",發現了阿司匹林新的藥理作用,在成果鑑定時被我國工程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胡亞美教授評價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得了2003年貴州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8)1995年在我國內率先開展了"靜脈丙種球蛋白(IVIG)防治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揭示了IVIG治療該疾病的免疫學機制,在國內外首次提出IVIG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參考劑量。該研究目前在臨床得到廣泛推廣應用,對於控制病情、減輕炎症反應,特別是預防因病毒性心肌炎導致的擴張性心肌病具有較好的療效,實現了病毒性心肌炎治療學上的重大突破。該治療技術及其理論已被寫入2004年發行的第6版《兒科學》教科書(本科專業)及其它學術專著。
二、教學工作成績
(1) 1990年~1994年在貴陽醫學院兒科教研室從事專業理論及臨床實踐教學工作,所講授的"小兒先天性心臟病"被評為"優質課程",1993年獲得院級"青年優秀教師"稱號。1992年開始承擔了WHO "衛IV項目"的教學工作。
(2) 1994年~2000年在華西醫科大學攻讀研究生期間承擔了兒科學本科生及進修醫生實習教學指導任務。參與編寫人民衛生出版社發行的《缺鐵性貧血基礎與臨床》、《現代小兒血液病學》等教材,並參與了國家級醫學繼續教育項目《小兒血液病的診治進展》的教學工作。
(3)2000年~2002年在中山醫科大學博士後流動站期間,直接參與指導了2名博士研究生、5名碩士研究生的科研及實驗教學工作。博士研究生及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均被評為優秀論文。2001年10月承擔了中山醫科大學舉辦的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臍血移植學習班"的教學任務,培訓學員110人。參編人民衛生出版社發行的《小兒內科學》。
(4)2003年開始擔任貴陽醫學院碩士生導師和四川大學兼職教授,培養了12名碩士研究生。其中畢業的3名研究生的畢業課題均被評為優秀碩士研究生論文。2004年主持了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幹細胞基礎及其應用研究新進展》(2004-02-08-005國)。2005年參編人民衛生出版社發行的《現代臨床腫瘤學》,本人承擔"兒童腫瘤學"的全部編寫任務(10萬字),2006年受教育部邀請參編十一五規劃教材《兒科學》的編寫任務。
三、臨床醫療工作成績
(1)1990年~1994年在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先後擔任住院醫師及主治醫師工作。參與建立了省內首個兒科ICU病房,開展了一系列重症救治新技術;參與了全國小兒白血病協作網,在省內獨家開展了小兒白血病的規範化療技術,5年生成率達到60%以上,進入國內先進水平;同時在國內較早使用"胎肝"療法輔助白血病的治療,提高了白血病的治療率。
(2)1994年~2000年在華西醫科大學研究生學習期間,學習掌握了大量小兒心血管疾病及血液病診治新技術。先後參與過50餘次心導管檢查術,能夠運用該技術對各類常規及部分複雜心臟和血管疾病進行檢查及診斷。同時,對運用心臟介入技術治療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積累了較好的工作經驗。此外,還重點學習和較熟練掌握了各類小兒血液病的治療新技術等,在骨髓移植治療兒童白血病方面有所專長。
(3)2000年~2002年中山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工作期間,重點學習和掌握了臍血移植以及外周血幹細胞移植治療地中海貧血及各類白血病的適應症、移植技術、各種併發症的處理。開展了"臍血與外周血混合移植"、"雙份臍血混合移植"及"骨髓基質細胞與臍血混合移植"等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最新技術。並參與了"造血幹細胞"庫的建立工作。
(4) 2003年7月在貴州開展了國內首例"雙份臍血移植治療重症再生障礙貧血合併PNH綜合"的工作,為提高貴州省在造血幹細胞移植和惡性血液病的治療水平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2004年開始在我院兒科開展局部層流淨化技術預防白血病患兒院內感染臨床新技術,較好地解決了化療合併感染之一難題。2005年首次 在國內開展了"自身骨髓幹細胞治療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和"自身骨髓幹細胞治療肺動脈高壓"的臨床技術。與香港大學瑪麗皇后醫院合作開展"骨髓幹細胞治療缺血性心肌病"的技術。並與省紅十字會組建了"中華骨髓庫貴州分庫",承擔配型實驗室的建設任務。
四、其他方面的成績
2002年9月在全省公開招考高校領導幹部中,何志旭教授以理論考試和面試兩個第一名的身份脫穎而出,開始擔任貴陽醫學院副院長,任職以來努力學習管理科學知識,鍛煉出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分管全院科研工作中,利用科學的管理制度,大膽改革創新,樹立了"科研"強校的目標。經過不懈的努力和紮實的工作,使我院的科研工作邁上了一個大的台階,高質量的科研成果頻出。科研經費翻番,連續三年突破1千萬元大關,科研平台建設突飛猛進,科研成果連續幾年居於全省前列。為貴陽醫學院實現"申博"成功和建設"西南一流"的醫科大學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何志旭博士在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和學術造詣的同時,還十分注意政治思想素質和道德情操的修養,一貫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努力學習和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工作認真負責, 勤奮敬業,謙虛謹慎,團結同志,熱愛集體,作風民主,廉潔自律,具有良好的的醫德醫風。在關鍵時刻能夠表現出一個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體現了共產黨員和領導幹部的優秀本色。
任免信息
2015年8月,何志旭任貴州醫科大學校長;
2016年4月,何志旭任貴州省中國科學院天然產物化學重點實驗室(貴州醫科大學天然產物化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兼)。
2018年8月,何志旭任遵義醫科大學黨委書記。
視頻
對話貴州醫科大學校長何志旭.mpg 2016-08-11
2016-10貴州電視台何志旭教授專訪 2016-12-06
參考來源
- ↑ 何志旭博導簡介 ,貴州醫科大學, 2013-03-19
- ↑ 何志旭 博士 二級教授 ,貴州醫科大學
- ↑ 遵義醫科大學黨委書記何志旭一行來貴州醫科大學交流座談 ,搜狐, 2019-08-22
- ↑ 何志旭 ,遵義醫學院 , 2018-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