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何华峰
财新网助理总编
出生 1976
国籍 中國 浙江宁波
职业 现任资深记者
知名于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知名作品 《财经》


何华峰,男,男,水瓶座,1976年生于浙江宁波,财新网助理总编。

1992年和1996年分别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和厦门大学读本科和研究生,经济专业。

1999年初,被民生银行上海分行录用。

2000年10月起,在英国路透社上海记者站一年,首次涉足新闻界。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2001年10月,加入《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记者站,首次涉足新闻界,主要报道银行报道;一年后,调至香港新闻中心。

2003年6月起任香港新闻中心负责人。

2005年6月,加入《财经》杂志社,现任资深记者,负责互联网与风险投资的报道。财新网助理总编。

2018美好生活创造者高峰论坛暨第五届新媒体盛典”圆满落幕,快手公司副总裁何华峰出席了本次活动,并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与手机短视频的交汇处》的主题演讲[1]

目录

微博语录

我早上是相信《信报》的分析的。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卫星发射果然没有成功,但北朝鲜人民显然是知道了,因为朝鲜的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这个消息。朝鲜的中央通信社和中央电视台为什么要播出卫星发射失败的消息呢?

信报:在先军政治及建立威信的前提下,发射卫星是开启金正恩时代的重要事件,发射过程远较结果重要,反正即使堕下北韩人民也不会知道。

【25个重点城市3月新房销量同比上涨73%】其中既有季节性因素,又受到流动性改善的影响。 季节性因素是指,去年2月以后,各地密集出台限购措施,受此影响,全国新房销售的基数较低。但兴业证券的报告认为,流动性改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香港信报:梁振英进京接受任命,先见温总理,见的时候,气氛比较好,两个人都跷着脚。但照片刊发后,香港就有人说,这样见总理太随便了。接下来,见胡主席,就没有跷脚,两脚平放在地,两手搁腿上。照片出来后,香港坊间的异议就消失了

访谈

  • 从香港走向世界

主持人说:主持人(康建中):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参加记者在线特刊《21世纪经济报道》周。今天我们请到的嘉宾是《21世纪经济报道》香港新闻中心负责任何华峰先生

  • 何华峰说:大家好,我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何华峰。

我现在是《21世纪经济报道》香港新闻中心的负责人,我的简历是浙江宁波人,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读本科,在厦门大学读研究生,先进的上海银行做信贷员,之后去的路透社上海记者站,两年前加入《21世纪经济报道》,在上海工作了一年,去年12月就开到香港新闻中心,今年6月开始做这边的负责人。

主持人说:您对《21世纪经济报道》香港新闻中心做一下介绍。在21世纪报道当中《21世纪经济报道》是处于什么位置?是如何讯作的?跟其他总部之间是怎么协调的?

  • 何华峰说:香港新闻中心是去年12月成立的,刚开始的时候有三位记者,去年我跟他在1月份就在香港筹办,12月的时候我跟另外一个同事前期到了这里,一开始是三个人,我是从上海记者站调过来的, 钱琪是从北京记者站调过来,这样的情况持续到今年4月份,我们又来了一位新的同志叫刘晓希,6月份孙小玲去广州总部做编委,这边的负责人就由我来做,后来又来了一位新同事叫王康,我们在香港这边又招了一个记者叫陈少方,还有一位特约记者,这样加起来是6个记者。

我们跟总部之间的协调就是编辑跟记者站的关系,比较简单。跟其他新闻中心的协调一个是选题上合作,比如说大家合作做一个题目,有的时候是我们这边发现选题,介绍给他们来做,因为有时候香港发现一个题目这边来不及做,或者是由其他新闻中心来做更方便。基本上是这样的。

前几天我看到《经济导报》副总编这样写到,21世纪经济报道年轻记者钱琪、刘晓希、何华峰亿周内要在广州和香港之间跑上好几个来回,却条条重大经济新闻不落,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外,就是柴放和写稿,写的头昏脑胀了,唯一的消遣该是到潜水湾去游泳,笔者也曾被他们拽去过一次,我想问一下是什么支撑您以这样的工作状态去工作呢?

其实他的名字叫赵兹,他这么些其实是有点儿过夸了,可能他说我们一周内在香港和广州之间跑上好几个来回可能是三四个人加起来跑一个来回,我一般可能就两周去一趟广州。条条新闻都不落我想这是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好说的。如果都落的话我想我就失职了。至于说除了吃饭睡觉就是采访写稿,可能也差不多。

因为本身在香港家都不在这里,所以生活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点。给人感觉我们一天到晚都在工作,我觉得不是这样的,还不是那么紧张的。

  • 主持人说:你们平时做些什么?
  • 何华峰说:可能确实会比较忙一点,我是比较喜欢游泳,而且有空就去游泳。我礼拜一到礼拜五确实是比较忙的,平时没有太多娱乐的时间,礼拜六、礼拜天我都是不工作的,所以这还是比较正常的生活。[2]

主持人说:《21世纪经济报道》作为一个年轻的报纸,到底是什么样的魔力吸引你们以这样的精神状态拼命地去工作呢?

何华峰说其实这也不叫拼命地工作吧,只是做好分内工作而已,当然香港这边的节奏快一点,我想作为一个记者本来就应该这样来做事情的。当然《21世纪经济报道》作为要跟国际接轨的媒体,我相信记者就是应该这样来工作,才有可能让我们称为一个国际媒体。

主持人说:下面我们聊一下何先生最开始专业的事情,您最初是学经济的,毕业之后首先是在民生银行工作,我想问您是做经济方面的工作,为什么最后会转行做一个财经记者呢?

  • 何华峰说:我是99年1月份就到了民生银行上海分行,2000年10月份离开,做了一年零十个月。应该说在民生银行做并不是特别开心,因为民生银行作为一个初创的商业银行,我一开始做的是信贷工作,而且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拉存款,对我来说这既不符合我的个性,也不符合我的理想。

不太开心之后,在2000年9月份的时候,正好路透社想招我,其实我只知道路透社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媒体,甚至不知道它是英国的,还以为它是法国的。当时的想法是有机会去这样一个知名的国际跨国机构不管怎么样都是值得的,所以就去了。 从这以后就跨入了新闻这个行当。而且本身在路透社也是做财经新闻,到了《21世纪经济报道》也是做财经新闻,前后的连贯性还是很强的。

主持人说:我们也知道学经济的人去做新闻有这样一个优势,在内容和分析方面非常有深度,但是也会碰到这样一些问题,比如说怎么把自己的文章写出来更符合新闻的规范,怎么吸引读者的眼球,怎么把专业的东西用大众化的新闻语言表达出来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何先生是否碰到过?当初是怎么克服这些问题?

  • 何华峰说:我想这些问题是存在的,尤其是一开始的时候。因为我一开始在报纸主要是写关于银行方面的新闻。做银行面的新闻我确实有优势,因为我在银行待过,知道银行怎么运作。但是确实也跟学新闻或者是中文出来的同事相比在文笔方面、还是有些差距,但是路透社的新闻风格跟中国还是不太一样,它的语言比较简练,跟《21世纪经济报道》的差距还是蛮大的。

这个适应过程主要是编辑跟同事们的帮助。一开始写的文章编辑可能要费蛮大的劲来改,当然我自己比较努力,还有就是向同事学习,比如你们采访的李明伟他是新闻系毕业的,我也跟他出去采访,从他身上学到很多。尽管原来没有学过中文、没有学过新闻,但是做的时间长的自然就懂了。

记者,跟学经济的人来做财经记者哪个优势更大一些?

  • 何华峰说:我觉得无所谓。我在路透社的时候首席记者是斯坦福学化工的,我觉得后来是可以学的,关系不是特别大。当然有人会说做经济学问有一些门槛,比如同样做银行的报道,可能有一定专业背景的人上手会快一点,但是只是开始的时候,后来我想就差不多了。


主持人说:您刚才说在加盟《21世纪经济报道》之前是在上海路透社记者站工作的,我想请您比较一下这两家媒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如说企业文化、内容报道风格方面等等。

何华峰说:这两家首先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路透社是一家通讯社,而我们是一家报纸,而且并不是日报,一开始是周报。文章更倾向于像杂志,因为文章程度是比较大的。在路透社里面的文章主要分消息、分析跟特写,我们的文章会更像他们的特写。当然《21世纪经济报道》尤其是在初创阶段是比较强调事件性的,追求硬的新闻,所以跟纯粹的特写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但是我想可能能够算作特写的一种吧。

随着我们变成一周两刊,你最近可以注意到我们的短消息越来越多,对分析也越来越重视,所以可能文体方面在接近,这是第一。

第二,从他们的年龄来看,路透社是150年了,而我们的报纸只有三年的时间,所以成熟的程度不太一样。路透社已经有一套非常完备的原则,或者宗旨,一切都已经非常成熟了。像我们报纸很多的东西都是在摸索阶段,路透社已经150年了,它的员工收到非常强大的文化的影响,而我们的员工相对来说流动性会比较大,而且最开始都是从其他媒体来的,从各行各业来的,我想我们还没有完全形成一套自己的文化或者是历史,我想这也是一个区别。

我非常希望我们的报纸能够成为一个百年报纸,这也是中国媒体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从报道风格来看,显然路透社会更加成熟,而且他们的权威性会更高。如果是路透社的报道很少有人会去怀疑,如果它不权威的话就没有办法把新闻卖给全世界,我们的报纸在这方面还是有欠缺的,当然也跟它时间不长有关系。我想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改进,还有一个方面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我想这应该是两家媒体的异同点吧。

主持人说:还有一点路透社作为一百多年比较大的报纸,可能做的东西会更中规中矩一些,更成熟一些,而《21世纪经济报道》作为新的媒体会显得冲劲十足。

  • 何华峰说:应该是这样的。可以从路透社跟彭博社也可以看得出来,彭博社的历史比路透社要短很多,只有20多年的时间,但是现在对路透社构成很大的挑战。

很多人说彭博社会更长一点,这当然跟英国人的性格是不是有关系,我不太清楚。但是作为一个时间比较长的媒体会更中规中矩,我想我们也应该更中规中矩一点,这样才能长远发展。

网友: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记者?

  • 何华峰说:这个问题我觉得有点儿难以回答,其实我也不太清楚自己是不是合格,并不是我谦虚,其实在香港可以看到很多外国的媒体记者年纪都已经很大了,他们在这个行当里面已经工作了十年、二十年,他们也热爱他们的工作。

像我做媒体总共才三年的时间,我觉得并不一定能够以合格的记者来定义自己,因为也许你现在合格,但是并不知道过了几年是不是,中国普遍做记者的心态还比较浮躁,好像很少有人能够认认真真做很多年的记者。一般做了几年就当官了,不写文章了。我觉得还需要努力,要有认认真真做的想法,然后再一步步做。

合格不合格我想只要认认真真做就行了。

主持人说:刚才也谈到路透社,其实国外有很多知名的财经类的媒体,并且这些媒体大多数是以一种国际化的视角作为自己特色的,比如说《金融时报》FT他们报头上都有一行小字,写的就是World Business Newspaper,全球的一个商业报纸,而《华尔街日报》被很多评论家称为是世界政治的风向标, 世界经济的多棱镜,和世界股市的晴雨表,《21世纪经济报道》也要逐步走向做亿张财经大报的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状态下,肯定国际化的视野要放开,而很明显香港新闻中心在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请何先生谈一下在做国际化方面怎么努力做的?

  • 何华峰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这么知名肯定跟时间有关系,经过优胜劣汰,经过筛选被证明是很好的报纸。其实所谓的国际化是跟你服务的读者相关的。《金融时报》跟《华尔街日报》的读者我想都是中层以上的商务人士或者是投资者,这些人的视角已经全球化了,当然要求为他们服务的报纸视角也要全球化。

对于《21世纪经济报道》来讲我想同样也是一样,未来我希望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人读《21世纪经济报道》,我想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其实现在我们的读者关心的不仅仅是中国内地的事情,其实香港也是离中国内地越来越近了。去年在香港设立新闻中心完全是一种客户的需要推动的。

在香港设立新闻中心我们就可以报道很多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也可以更加接近在内地投资的香港公司,还有接近很多通过香港进入中国的国外的企业。这也跟很多中国企业把香港作为走向世界的跳板一样,我想报纸既然是为这些企业服务的,香港必然是我们走出国门的跳板。归根到底还是根据读者的需求服务。

另外香港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内地,我想我们逐渐有可以承担起一种来填补这个市场空白的作用。因为毕竟跟香港当地媒体比起来,我们对内地的报道肯定超过香港的媒体。我相信走出香港以后,非常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到台湾也去设立记者站,到台湾发行我们的报纸。当然可能不是很短的时间内能够实现的。

但是我相信我们报纸整个内容都是根据读者的视野来改变的。我想这就是香港新闻中心的作用吧。

主持人说:我想问一下《21世纪经济报道》在香港地区的发行、影响力方面的情况?

  • 何华峰说:去年12月我们到香港的时候,在香港一些便利店就有得卖了,大概今年6月份的时候我们在香港一千多个报摊都有卖了。因为跟当地香港的发行公司签订了合同,通过它来帮助我们发行。现在很多公司可以直接到报摊订阅我们的报纸了。我相信在香港应该是蛮大的突破。另外在香港地区的广告已经开始有了。

何华峰说:大概10月份的时候华润在我们报纸上做了第一个广告,是我们第一个香港广告客户。这个月香港的贸发局也会在我们报纸上投广告。我觉得这些都是标志性的证明将来空间还是蛮大的。

主持人说:您觉得《21世纪经济报道》跟香港本地媒体相比有哪些优势呢?

  • 何华峰说:在香港地区我们的卖点主要还是内地的新闻,因为针对的客户群主要还是希望了解内地新闻的人,这肯定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另外对香港新闻中心来说,能够给他们提供的价值主要还在于对于香港本地的读者来讲,可能对香港发生的某一个事情,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视角或者是更深的调查,能够让他知道发生这个事情内地有什么影响、有什么根源,实际上也是起到了一种降低两地信息成本的作用。

但在香港本地的新闻,如果是纯粹香港本地新闻方面,我想我们跟香港媒体还是有差距的。在目前这个阶段我们没有想跟完全香港本地的报纸竞争,我想这是他们的优势。

主持人说:刚才我们对比的是《21世纪经济报道》跟香港本地的差异和优缺点,下面请您对比一下《21世纪经济报道》跟国内同类财经媒体之间的区别、优势或者是劣势,比如说《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财经时报》等等这些媒体。

  • 何华峰说:跟同行比起来,我们记者的调查能力、记者的采访能力可能有一定的优势。相对来说跟《经济观察报》或者《中国经营报》,首先我们记者的人数就比他们多得多。其实我也很感谢他们对我们的竞争,能够促进我们的进步。如果没有竞争的话,这个市场就会很没有味道,而且互相之间也很难进步。

但是具体的互相之间有什么优劣,我不太方便做评论。但是至少有一点,我是在《21世纪经济报道》工作,我并没有想过要去其他媒体工作。

主持人说:这也是《21世纪经济报道》最大的优势,非常吸引人。其实同类媒体之间的竞争跟企业也差不多,的确是竞争对手的关系,也是一种合作伙 伴的关系。比如说当初内蒙古的企业蒙牛就曾经打出过这样的口号,感谢伊利,伊利是它最大的竞争对手。

何华峰的微博

视频

  • 行业人物[2]
  • 彼岸香醍总裁V+沙龙 楼市股市总裁论道—资讯—视频高清在线观看-优酷

参考资料

  1. 快手何华峰:用简单、平等、普惠的原则实现全民纪录 经济观察报,发布时间;2019-01-29 19:07
  2. 与美相伴 争做“四美”人 ——记三角店小学2017年秋学期开学典礼 武义县三角店小学 ,发布时间;2017-09-06 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