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岳
人物生平
湖南省岳陽縣人,1939年11月出生於岳陽縣農村。只讀過小學,自學成才。1956年參加工作,歷任岳陽縣農業局農業技術員,區農技站站長、秘書,縣文化館文物幹事。他自學中國古典文學、古漢語、歷史地理和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潛心於中國和世界歷史地理的研究,掌握了大量的史料。1977年得到復旦大學歷史地理教授譚其驟的重視,向上海有關院校推薦他。1981年他以《昆吾氏諸國興亡與遷徙》等幾篇論文,被批准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中國歷史地理討論會。1978年,經湖南省委批准調到湖南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從事古代史、歷史、民族史研究工作,參加湖南省歷史學會。1979年當選為全國青聯常委、湖南省青聯常委。1985年獲全國總工會職工自學成才金獎。1986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和省委省政府頒發的理論、文藝新聞和出版工作獎。1992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6年作為社會科學界的唯一代表獲湖南省科技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歷任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副所長、副研究員,炎黃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
作品
他是著名的中華民族源流史研究專家,長期從事遠古歷史和炎黃文化的研究,在「中華民族源流史」、「 中國姓氏源流史」、「 炎黃歷史文化」專業研究方面具有專長和突出成就,填補了中國學術上的一些空白。80年代以來,出版了20多部歷史專著,發表300篇研究文章,約計910萬字。江西教育出版社先後出版了他的《南蠻源流史》、《百越源流史》、《東夷源流史》、《炎黃源流史》(獲湖南省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夏源流史》、《商源流史》(獲湖南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秦趙源流史》;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楚源流史》、《中原古國源流史》;他還出版了《周源流史》、《漢源流史》、《岳陽樓志》、《中國帝王大全》、《中華姓氏通書》等。其論文代表作有《虎方、白虎夷的來源和遷徙》、《荊楚的來源及其遷徙》、《陳國史考》、《古羅子國考》、《鹿子國考》、《鐘相楊幺起義各據點探索》、《楚國疆域的開拓和演變》等。 他對先秦古國及民族源流作了深入研究,認為華夏集團的一支楚族,在長期遷徙過程中,融合了東夷、西戎、南蠻、九黎諸族而形成強大的楚國。它在先後2000年中已遷徙17次,所滅之國有鹿子國、古羅子國、盧戎國、庸國、申國、杞國、許國、呂國、陳國、蔣國、唐國、柏國、胡國、夔國、鄂國、鄧國、蔡國等。他撰寫的《屈原的故鄉、北行和東遷》、《屈原在湖南的遺蹟》等論文,是研究屈原和《楚辭》的重要參考材料。他經過細緻的考證,寫了《長沙古無青陽之稱》,論證長沙自古以來就叫長沙、沙鄉,未有青陽之稱,而《中國歷史地圖集》戰國楚越圖把位於安徽的青陽標在長沙市內是錯誤的。90年代以來,他致力於開拓和促進炎黃文化的研究,組建了省炎黃文化研究會,並指導一些地市開展炎黃文化的研究和宣傳工作。
評價
他的自學成才事跡和歷史研究成就國內多家報刊廣泛報道和宣傳,稱為:"失學之後不氣餒,困難面前不低頭,農民何光岳自學成為歷史地理學者。"他嗜書如命,大量購買書籍,藏書達數萬冊,被評為湖南省十大藏書家之首。其心愿是:70歲時完成著述達1500萬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