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董玉明)
作品欣赏
似水流年
——我读《傅雷家书》
我对傅雷先生的仰慕,缘于上世纪90年代,那时我青春年少,对文学几近狂热,终日在书海中徜徉,于是就发现了隐遁在大师身后的大师。
翻阅法国名著,常常被作家丰沛的思想和情感所折服,而独具神韵的文笔与叙事风格,又常令我陷入痴迷。于是,一种透过文字发现世界,拂去尘垢洞悉人性的阅读体验,引领着我走进了翻译家傅雷。
这个傅雷隐藏在巴尔扎克睿智与雄辩的叙事里,潜伏在罗曼·罗兰雄浑与激越的畅想中,散播在王尔德、伏尔泰、司汤达和福楼拜的唯美、讽喻、锐利与哲思中,就在这时,我有幸读到了一部让我怦然心动的,白色塑封的书信集——《傅雷家书》。
在此之前,我曾浏览过几部书信集,包括鲁迅,奥斯特洛夫斯基,劳伦斯,三毛和梵高。这些书信都是我敬佩的名人所著,大多是生活琐事和情绪随感构成的时光札记。对于破解人生轨迹,理清情感脉络,确实大有裨益,这很像是一些等待梳理的羽毛,表面上很轻,实际却挺重。
傅雷是不一样的,与巴尔扎克们相比,我从来没把他当成名人,直到通读了《傅雷家书》以后。我敢断言,只要读者能安顿身心,进入阅读,就仿佛能看见一只白色的天堂鸟,傲然而优雅地飞翔在由文字构筑的天地间。你可以信步前行,偶尔停下脚步,回味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生智慧,体察世态人情,就一定能看见那只在前面傲翔的大鸟。那大约就是傅雷先生不畏宠辱不惧风尘的,绝世的灵魂吧。
一部亲情至上的平凡的家书,就这样有始无终地,感染并影响着我。
收录本书的信札,起止日期是1954年1月18日——1966年9月2日。时间跨度十二年,共收录了中外文信函185封,约30万字。信函中涉及的时代背景,是我倍感神秘而又特别陌生的,这也激发了我的好奇心。
带着疑虑,我开始捧读那些书信,我没能从先生率真而严谨的文字中,读到那个年代应有的大背景下的苍白与动荡,但我并不遗憾,我收获了更多的欣慰。
沉思中的先生,是文学、音乐、艺术的化身。他不屑于在世风变换、人情淡泊的现实中,消磨自己的意志,虚纵有限的光阴。他对祖国的挚爱忠贞,对伟人的敬仰忠诚,对儿子的关怀呵护,对自我灵魂的审视,乃至对艺术对文学的探究,都是经得起时间拷问。
他像一棵卓绝的老树,从不掩饰自己的斑驳与伤痕。他真实地矗立在时间的尽头,以谦卑而自省的姿态,守护着中国文人应有的骨气。他用心培育的儿子傅聪,攻读乐理,埋头琴键,走出国门,震惊世界,从先生那里继承了一颗谦逊而傲世的心。
先生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审慎,严苛,深刻,极具坦诚,亦父亦师的情怀跃然纸上。令人动容的是,先生曾以忏悔者的身份,反省自身,希望得到儿子的理解与宽恕。作为一位处事严谨,学养深厚的翻译家,先生对自我的约束与苛求,已经达到执拗的程度。虽然学惯中西,骨子里却浸淫着传统文人的气节。正因如此,通读这些信笔实录的书信,才能领略到父辈对子女的深层关爱;才能洞彻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如何在艺术与亲情的导引下,最后成长为参天栋梁的思想历程。
先生的警示与告诫,让我想起当兵十年的父亲。父亲在我高考那年,溘然长逝,与傅雷先生离世时同年。我至今仍珍藏着父亲的日记。同样的不苟言笑,亲历亲为,不畏权势,一身正气……于是,最为平常的对话中,便多了几分追思与感伤……
书信中有许多力透纸背的话,我把其中的几段铭刻在了心里。其一: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其二:世界上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其三:人生之中,不如意的时候往往占大多数,此时心中的苦闷该如何排解,是任由郁闷的心情侵蚀自己的生活,还是用更积极的态度来从容面对?!
这些朴素真诚而又暖心的话语,就像缤纷的落英和秋叶,散布在400页的文本中,信手拈来,无一不是智慧的结晶。仿佛能看见时间的流逝,能听见光阴的行走,能咀嚼出人生的况味,能洞悉人心的悲悯与高贵。
与文学大师们的巨著相比,《傅雷家书》无疑是一部艺术与生活交织成趣的,至真至善的文本,它以博爱、清新、深邃,及至对艺术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触动了读者的心弦。时隔多年,那些文字仍会引领着我们,跨越时空,去感受并领悟来自于不同领域的风景。
傅雷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了,但先生一直活在巴尔扎克和罗曼·罗兰的文字里,活在他的书信中,活在读者心灵深处,这是时间所不能抹杀的。
我聆听了全书的音频,那种老友重逢的悲喜,让我为之怦然。电视里开播了读信时间,有人在诵读那些熟悉的文字,听着听着,我禁不住潸然泪下。
傅雷的话就像一把暗夜烛火:悄无声息地照着前路:尽管人生那么无情,我们还是应当把自己尽量做好,少给人一些痛苦,多给人一些欢乐……
失明二十年了,我曾经的抱怨与愤懑,都化成了坦然。每每想起先生的文字,就会在困顿与徘徊中,平添一股力量。我告诉自己:对于勇往直前的人,没有走不出的长夜,在时光的流年中,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都是守护信念的智者,胜利属于那个永不言败的人。 [1]
作者简介
董玉明,笔名方程,男,69年生人,原在某医院工作,80年代初开始创作,98年因病双目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