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道德觀
倫理道德德行規範當代「倫理」概念蘊含着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學、公共意志等屬性,「道德」概念蘊含着更多的東方文化的情性、人文、個人修養等色彩。「西學東漸」以來,中西「倫理」與「道德」概念經過碰撞、競爭和融合,二者劃界與範疇日益清晰,即「倫理」是倫理學中的一級概念,而「道德」是「倫理」概念下的二級概念。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它們有着各自的概念範疇和使用區域。[1]
目錄
倫理道德是一種規範
堯新瑜在《倫理學研究》2006年第4期撰文指出,「倫理」與「道德」是倫理學或道德哲學中的兩個核心概念,但二者長期處於概念模糊和邏輯混亂狀態,導致倫理學和道德教育「名不正而言不順」。作者通過對這兩個概念進行以詞源學為基礎的三重比較:漢語言文化中的比較、英語文化中的比較、中西文化中的比較,進而得出結論。
區域
人們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既有自我的要求,又受社會的政治、法律、倫理的支配和約束。為了使人真正成為人,社會成為真正的理性社會,就必須有道德的自覺規範。作為社會調控體系的重要手段,倫理道德與法律規定共同構成人們的行為規範內容。 本專題包括四個主要內容:倫理規範與道德傳統、品德與自律、誠信與德行,以及民事行為與法律規範。 本專題的教學目的在於:通過對道德傳統與倫理規範的學習,對品德與自律、誠信與德行、民事行為與法律規範的知識的掌握,使學生進一步了解道德品質和民事法律,引導學生自覺錘鍊道德品質、恪守德行規範。 重點和難點是品德的特徵、個體德行由他律到自律、誠信的當代價值、民事行為和民事法律行為的區別與聯繫。
規範
本專題的教學要求是以道德、倫理與法律相結合,探討社會的德行規範。 倫理與道德 總的來說,本節主要闡述了道德和倫理的含義、範疇、道德與倫理的異同;應用倫理學及其分類;中西方論理淵源與社會主義道德體系。 本節介紹了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是指調節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倫理,從本質而言,是關於人性、人倫關係及結構等問題的基本原則的概括。倫理與道德是有着顯著區別的兩個概念,倫理範疇側重於反映人倫關係以及維持人倫關系所必須遵循的規則,道德範疇側重於反映道德活動或道德活動主體自身行為的應當;倫理是客觀法,是他律的,道德是主觀法,是自律的。 本節闡述了應用倫理學的目的在於探討如何使道德要求通過社會整體的行為規範與行為程序得以實現。應用倫理學包括生命倫理、環境倫理、網絡倫理、休閒倫理等。中國傳統道德是以儒家的道德精神為主,西方倫理道德觀則以個人主義為核心。我國社會主義道德規範以為人民服務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集體主義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原則。 本節目標:讓學生掌握道德和倫理的含義和範疇,分清道德與倫理的異同,認識應用倫理學及其分類,更深刻地了解中西方倫理的淵源和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深化對社會主義道德規範和道德建設的認識,提高學生道德水平。重點和難點是道德與倫理的區別與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