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倫理學體系》,全名《倫理學體系及政治學和社會學概論》。倫理學概論性著作。弗·包爾生著。1889年出版。1910年由蔡元培據日譯本譯出了該書的第2編,以《倫理學原理》為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88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該書的又一中譯本,何懷宏、廖申白根據紐約查爾斯·斯克里布納父子出版公司1899年弗·梯利英譯本譯。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有4編和1個導論。導論介紹了作者對倫理學的概念、對象、職能和方法等問題的看法。第1編為人生觀和道德哲學歷史綱要。分6章論述了從古希臘到現代的人生觀和道德哲學。第2編論述了倫理學體系的基本概念與原則。分9章論述了善與惡,目的論與形式論;至善,快樂主義和自我實現論;悲觀主義;邪惡、實禍和護神論;義務與良心;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德性與幸福;道德與宗教的聯繫;意志的自由。第3編為德性和義務論。分11章論述了德性與惡性、道德教育、肉體生活與精神生活、榮譽、自殺、同情與仁慈、正義、誠實等問題。第4編為國家和社會理論綱要,主要論述了他的政治學和社會學觀點以及他對合理的社會形式的看法(該編為英譯本略去,故中譯本也無此編)。

本書倡導一種自我實現的倫理觀,其思想源流屬康德主義倫理學,但在許多問題上轉向了目的論觀點,並對康德倫理學提出了許多批評。書中認為,道德分析判斷的形式是先天的,道德分析判斷的內容是經驗的,是風俗習慣的表現。倫理學是一門實踐科學,研究的方法應是經驗的而不是直覺的。康德的直覺主義倫理學是不對的。書中還試圖調和動機論與效果論。認為善惡判斷的標準不在意向而在效果,善實際上是達到最高目的的行為方式和意志,它要以能否增進人的幸福和自盡其義來衡量。但又指出這種觀點不同於效果論,它主張判斷行為的善惡不是依其事實上的效果,而是根據該行為性質中存在着產生什麼樣效果的傾向。書中還特別重視人生觀和道德理想,認為哲學的目的在於指導人生、教人達到至善。這種至善既非主觀快樂,也非彼岸自在之物,而是人的精神和行動上都充分滿足的狀態。認為個人和社會互相依賴才能生存,正如軀體的四肢彼此結合才有生命。但又說各人由國民而發生,其所意所欲乃是國民的感情和欲望,這就帶有明顯的國家主義傾向。本書是在德國哲學與古典文化的氛圍下使倫理學體系化的一個嘗試,同時又反映着傳統倫理思想與新倫理思想的抗爭。本書的蔡元培譯本曾對中國思想界發生過廣泛的影響。

作者簡介

弗·包爾生(Friedrich Paulsen 1846—1908),德國哲學家、倫理學家、教育學家,一生的主要活動是在柏林大學從事教學和著述活動。他在哲學上屬於康德主義二元論。其主要著作還有《哲學導論》、《教育學》等。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凡例

1.本辭典為書籍文獻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

2.一部著作,或一篇論文、作品,立為一條詞目。古籍[1]中個別篇章,習慣上認為有特殊意義的,也獨立設目。

3.一部著作[2]一般只在一卷出現。少數著作是幾個學科不可缺少的,在有關各卷互見。互見條目用(參見第 頁)註明。

視頻

倫理學體系 相關視頻

【Boma】人工智能時代建立多元而正向的科技倫理體系
倫理學是怎樣一門研究(三)

參考文獻

  1. 中國古籍和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的定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2016-07-26
  2. 專著和論文哪個含金量高,搜狐,20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