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伦敦自然史博物馆


伦敦自然史博物馆坐落在伦敦南肯辛顿地区,形似中世纪大教堂,总建筑面积为 4万多平方米。

伦敦自然史博物馆1881年正式对外开放,而实际上加上前身的历史,已有250多年之久,拥有7500万动植物和化石矿物标本,是欧洲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目录

发展历史

原为1753年创建的不列颠博物馆的一部分。

1881年由总馆分出。

1963年正式独立。

建筑布局

生物馆

恐龙[21展厅]

恐龙展厅是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生物馆中最热门的地方了,许多游客包括我一进门便迫不及待的奔向这里。这儿有许多机器人恐龙,最有名的是名为T-Rex的巨型恐龙了。这个1:1尺寸的仿真恐龙能随着人的移动来回转身并发出咆哮声。还有恐龙蛋孵化的模拟现场,真实感一流!

人类生物展[22展厅]

这个展厅通过各种人机对话形式的展览,演示了人体各部分是如何科学运作的,如荷尔蒙和遗传基因。2楼的“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105展厅]则更详细地介绍了遗传学和遗传工程的各种可能性,原来现在种瓜不一定得瓜,种豆也不一定得豆哦。

哺乳动物展[23和24展厅]

这里展出的哺乳动物标本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有的标本也许你在动物园都看不到活体了。其中有关物种灭绝的统计数据也警醒了我们有更多的物种正不断从地球上消失。

鱼类和两栖动物展[12展厅]

这里展出的鱼类标本品种多样,有生活在海平面下400米海洋过渡区的,也有在海平面下1000米完全黑暗中生存的,有的还会自己发光照明。巨大无比的蓝鲸是这里最吸引眼球的。我觉得这里比伦敦水族馆要好看。

沃特豪斯长廊

这条中央走廊的墙上,布满了各种海洋化石,仿佛进入了海底的时光隧道一般。

爬行动物展[33展厅]

这里除了看到动物标本,我们还可以坐在实物大小的白蚁穴模型内,或观看南美切叶蚁的群居活动。

地质馆

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地质馆看起来很有科幻气息。地面上是几个神话雕塑守护着化石,我们需要搭上长长的电梯进入楼上一个巨型的旋转地球模型。

其他展厅

万变地面厅[Restless Surface,62展厅]展示了地震和火山喷发现场,身临其境感觉到自然灾难的可怕。强烈建议不要错过地震模拟的体验!切记要抓牢扶手。

万物之初厅[From the Beginning,63展厅]则讲述了宇宙间的许多故事,从150亿年前宇宙大爆炸直到预想的50亿年后太阳系的终结。

地球宝藏厅[Earth’s Treasury,64展厅]中展出了许多岩石、宝石和矿石。估计用价值连城来形容这个展厅也毫不夸张。

馆藏文物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拥有,其中古生物化石标本700多万号,图书馆有书刊50万种,并保存着大量早期的自然研究手稿和图画等珍贵品。全馆有20间大陈列厅,内容包括古生物、矿物、植物、动物、生态和人类等六个方面。中央大厅为现代生命科学陈列厅,用立体景观、展柜介绍进化论和人类学知识。1层右翼各陈列厅展示古生物化石标本,它展出有鱼龙,蛇颈龙,5米高的霸王龙,体态极小的新颌龙,尾翼达17米的翼龙以及完整的始祖鸟骨骼等;左翼各陈列厅展出现代动物,包括海洋无颈椎动物,鱼类,鸟类及爬行动物。其中以鸟类的陈列最为出色。2层左侧展出哺乳动物,其中较精采的是非洲热带草原动物和澳大利亚有袋动物的陈列;右侧陈列矿物、岩石、宝石,大理石并有专室陈列陨石。3层是现代植物和化石植物的陈列。

科学研究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1978年有工作人员750人,其中有300名各类科学家,分别在动物学、昆虫学、古生物学[1]、矿物学和植物学等5个研究部工作。科学家除了从事本学科的室内研究外,还组织和参加野外研究活动。该馆是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国际分类学研究中心之一,为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所利用。该馆对动植物和矿物鉴定和命名,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生物进化的理论,还致力于解决医药、农业、林业、渔业、矿业和石油[2]勘探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

公共服务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伦敦群众性科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每年观众和参加各种活动的人数达200万以上。该馆设有教育部门和讲演厅,组织对公众演讲,传授自然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还开展多种对外服务和国际性活动,为有关的科研和生产单位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与其他国家的科研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参加大学的教学工作,担任讲课和培养研究生。作为一家公共机构,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通过对IT网络进行升级来改进网络管理方面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该博物馆每周七天要雇佣2500个人接待访问博物馆的游客,并进行重要的调研项目。他们最近选择了与IP通信公司Mitel进行合作,安新网络的应用将为博物馆减少开支,并改进工作人员以往由于工作量过大而造成的工作和生活不平衡的状况。除了应用新的网络之外,该博物馆的另外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准备搬进正在建设之中的新楼。Estcourt表示,虽然整个项目的完成还需要四年的时间,但新网络的应用已经使原来既费时又费钱的工作变得简单多了装一个综合的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以代替从1988年开始使用的旧网络,以新的IP通信系统代替旧的PBX电话交换系统。

世界最大鱿鱼

2006年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了一条世界上最大的鱿鱼,引起了众多参观者极大的兴趣。这条鱿鱼长约9米。2005年4月,它在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被捕获,目前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展出。巨型鱿鱼通常生活在海下1000米深处,它们很少被人发现且从来没有被科学家进行过合适的研究。它们通常有8只粗“手臂”,外加两条超长的用于捕食的触须。日前展出的这条巨型鱿鱼还拥有一双长约0.25米的巨眼。有关巨型鱿鱼的传说很多。早在1530年,海员就发现了巨型鱿鱼,并把它们误认为传说中的男性人鱼或海中毒蛇。2005年9月,日本科学家首次拍到巨型鱿鱼的照片。

宝石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收藏着一块罕见的“德里紫蓝宝石”,然而60年来,这块宝石却一直被锁在博物馆的柜子中,因为据称这块宝石携带“诅咒”,它的多任主人都灾难连连,甚至突遭横祸。该博物馆本周将公开展出这块尘封了百年的“魔咒宝石”。

据报道,这块“德里紫蓝宝石”是1857年印度兵变期间被士兵掠夺得到,并被一名叫做W·菲里斯的骑兵上校带到英国的。然而,宝石的新主人菲里斯来到英国后,就遭遇了连串厄运,他不但失去了所有金钱,并且还百病缠身。

菲里斯的儿子继承了这块宝石后,也遭遇了同样的厄运。菲里斯的一名家庭朋友将这块宝石借去把玩了几天,结果没多久,他就自杀身亡了。

这块价值连城的“德里紫蓝宝石”顿时成了灾祸的象征,人们纷纷谣传它遭到了“诅咒”,任何拥有它的人都会厄运缠身。1890年,英国科学家爱德华·海伦·艾伦得到了这块宝石,成了它的新主人。爱德华本是一名律师和小提琴制作者,但后来却成了一名科学家,对有孔虫类、单细胞水上有机生物深有研究,爱德华还是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的朋友。

爱德华得到了这块“德里紫蓝宝石”后,结果也遭遇了一连串倒霉事。爱德华的两个朋友曾向他借这块宝石回家观赏,结果一个朋友从此屡屡遭遇不幸事件;而另一个朋友则是一名歌手,自从她借回这块宝石观看后,她竟突然开始“失声”,从此再也没有唱过歌。

尽管爱德华一开始并不相信什么“魔咒”,但当他的朋友双双遭遇厄运后,爱德华终于一狠心,将这块无价宝石扔进了伦敦摄政运河里,可没想到3个月后,这块宝石又离奇地回到了他手中。原来一艘挖泥船从运河中捞到了这枚宝石,一名商人从船员那儿买下了它,并将它“物归原主”还给了爱德华。1904年,爱德华终于受够了这枚“魔咒宝石”的阴影,将它寄给了自己的银行管理人,要求银行将它保管起来,直到他死都不要再被他看到。据称爱德华当时说:“我感到它会对我新生的女儿带来不利的影响。”

爱德华在1943年去世,去世前,他将自己的许多收藏品都捐给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爱德华最后在遗嘱中,将那枚“魔咒宝石”也捐给了自然历史博物馆。让博物馆官员意想不到的是,爱德华竟然还在盒子中留下了一张警告性纸条,上面写道:“这块宝石显然受到了诅咒,它上面沾染了鲜血,每个拥有它的人都会失去荣誉。无论谁打开这个盒子,都应该先阅读一下这份警告,然后按自己的意愿处理这块宝石。我对他或她的建议是,他们应该立即将它扔进大海里。”

直到日前,这枚被冷藏多年的“魔咒宝石”才得以重见天日,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决定在公共矿石馆重新开馆之际,将“德里紫蓝宝石”进行永久性展出,同时展出的还有它的“诅咒故事”。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矿石收藏部主任艾伦·哈特承认,对于这样一个世界知名的科学博物馆,讲述一块宝石的“超自然”故事显然很不适宜,但哈特声称,这样的故事能给博物馆中的收藏品带来一种文化视角,并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然而,爱德华的后人却深信这块“德里紫蓝宝石”的确具有“魔力”,爱德华77岁的孙子艾弗·琼斯是一名前海军军官,他拒绝和这块宝石打任何交道。琼斯对记者说:“我的母亲生前从来不愿触碰这块宝石,她也要求我们不要和它扯上任何关系。

举办赛事

2006年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BBC野生生物杂志合办了2006年度野生动植物年度图片。获奖者不仅能够得到野生动植物年度摄影师称号,还能得到巨额奖金。此次评选分为五个大类:年度野生动植物摄影大奖、特别奖类、成年组、少年组及票选最佳。同时,每个大类还包括若干小类。这一比赛吸引了来自78国家的32000件作品。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10月26日将展出2007年壳牌野生生物摄影奖获奖作品,获奖作品随后还将在英国和海外展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