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農業
傳統農業(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是在自然經濟條件下,採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鐵器等為主的手工勞動方式,靠世代積累下來的傳統經驗發展,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居主導地位的農業。[1]
傳統農業 | |
---|---|
傳統農業是一種生計農業,農產品有限,家庭成員參加生產勞動並進行家庭內部分工,農業生產多靠經驗積累,生產方式較為穩定。傳統農業生產水平低、剩餘少、積累慢,產量受自然環境條件影響大。在不同學科領域中,傳統農業有着不同的分類方式。人文地理學中的傳統農業類型有旱作農業、水稻農業、地中海農業、遊牧業。
目錄
基本信息
簡介
基本特徵是:金屬農具和木製農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農具,鐵犁、鐵鋤、鐵耙、耬車、風車、水車、石磨等得到廣泛使用;畜力成為生產的主要動力;一整套農業技術措施逐步形成,如選育良種、積肥施肥、興修水利、防治病蟲害、改良土壤、改革農具、利用能源、實行輪作制等。傳統農業在歐洲是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奴隸制社會(約公元前5世紀-6世紀)開始,直至20世紀初葉逐步轉變為現代農業為止。
基本特徵
發展改進
傳統農業 是由粗放經營逐步轉向精耕細作,由完全放牧轉向舍飼或放牧與舍飼相結合,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產力水平等均較原始農業大有提高。傳統農業的特點是精耕細作,農業部門結構較單一,生產規模較小,經營管理和生產技術仍較落後,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差,農業生態系統功效低,商品經濟較薄弱,基本上沒有形成生產地域分工。
傳統農業從奴隸社會起,經封建社會一直到資本主義社會初期,甚至現在仍廣泛存在於世界上許多經濟不發達國家。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古國,歷來注重精耕細作,大量施用有機肥,興修農田水利發展灌溉,實行輪作、複種,種植豆科作物和綠肥以及農牧結合等。
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仍需保持和發揚中國傳統農業特點,逐步走"生態農業"和"現代農業"道路,建設優質、高產、低耗的農業生態系統,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在中國
中國傳統農業延續的時間十分長久,大約在戰國、秦漢之際已逐漸形成一套以精耕細作為特點的傳統農業技術。在其發展過程中,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儘管有很大的改進和提高,但就其主要特徵而言,沒有根本性質的變化。中國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對世界農業的發展有過積極的影響。
重視、繼承和發揚傳統農業技術,使之與現代農業技術合理地結合,對加速發展農業生產,建設農業現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傳統農業有什麼缺點
農民自古以來就被文學家們形容成「面朝黃土背朝天」,整天與泥巴打交道的下里巴人,工作又髒又累。但現代的農民將是面朝各種先進的儀表機具,上控衛星,下操電腦。
農民真正變成了土地的「主人」,而不再是土地的「奴隸」。
在整潔的操作室里,農民只需按按不同的電鈕,聯合收割機就可以收割玉米了。由於使用全球定位衛星和計算機相結合的系統從事「精確農業」耕作,在收割時監視器計算每株玉米的產量,全球定位衛星接受器精確記錄每株玉米的位置,結果便繪成了一幅這塊土地的產量圖。
收穫後播種前,土壤採樣器把土壤數據輸入計算機,全球定位衛星接受器記錄採樣位置,繪成土壤圖。計算機比較產量和土壤圖,再通過全球定位衛星系統控制的噴施器根據不同的要求施肥和噴藥。
傳統的灌溉技術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作物只能被動地接受灌溉。這些作物比不會說話的嬰兒還可憐,嬰兒吃夠了奶就會扭頭拒絕再吃,可這些作物卻無法表達,往往不是「喝」水太少,就是「喝」水太多。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幫助農作物「學會喝水」。
原來,植物從土壤中吸取水分的力量很大,當缺水時,這種吸力可以使作物莖內的水柱斷裂。於是科學家們就利用作物的這一特性,把植物與計算機控制的灌溉系統聯繫起來,讓植物「自己決定」什麼時候打開水龍頭。
同樣是澆水,這種方法不但節水,而且省時省力。最重要的是讓作物自己給自己「喝水」,這不是更有利於其生長嗎?當然,為農業服務的還少不了機器人。它可以稱得上是「新型農民」了。
隨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長和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傳統農業已經走到盡頭,只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為農業找到出路。
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有哪些區別
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區別:
一、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經營目標不同
傳統農業生產技術落後,生產效率低下,農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非常有限,農業生產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靠天吃飯」的現象比較普遍。為了預防自然災害給人們生存帶來威脅,農民儘量地多生產、多儲備糧食以備不測,即以產量最大化為其生產目標,而增產的主要手段就是加大勞動的投入。
而現代農業的經營目標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即以一定的投入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因為現代農業像現代企業一樣,僱主要向被僱傭者支付工資,只有勞動的邊際收益大於工資時,僱主才有利可圖,才會增加勞動投入。
所以,傳統農業要過渡到現代農業,就必須將農業生產的目標由滿足自給性消費的產量最大化轉變為商品性生產的利潤最大化。而完成這一轉變的首要條件是農業勞動力比重的下降和農業人口壓力的緩解,在巨大的農業人口的壓力下,農業生產目標由傳統到現代化的轉變是不可能實現的。
二、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技術含量不同
農業領域的技術進步是通過凝結着先進技術的現代農業要素的不斷投入來實現的。傳統要素是從農業部門內部和大自然中獲取的,技術含量低,且長期處於停滯狀態,國家對農業的投入較少,農業生產所需的勞動力數量較多。在這種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狀態下,農業機械的使用反而會進一步加劇這種矛盾。
所以,在傳統農業社會中,農業機械的應用和推廣往往受到抑制。而現代農業是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農業,其要素大都是由農業部門外部的現代化工業部門和服務部門提供的。現代農業要素投入的增長和農業現代科學技術含量的提高就意味着農業部門勞動力容量的減少。所以,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和農業人口的戰略轉移是密不可分的。
三、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經營規模不同
現代農業的明顯標誌之一就是它的規模效益,這是因為:
第一,現代農業是經營者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農業。這一目標在小規模或超小規模的以滿足自給性消費為目的的傳統農業基礎上是不可能實現的,而必須在較大的經營規模上,農民擺脫生產者的生存壓力,把利潤最大化作為自己追求目標的情況下才能實現。
第二,現代農業是高收入的農業。縱觀世界發達國家,農民都是比較富裕的階層,收入很高,而這種高收入必須建立在較大農業經營規模之上。
第三,現代農業是農產品高商品率農業。衡量一個國家農業的發展水平,關鍵看它農產品商品率的高低,而農產品的商品率必然與較大的農業經營規模相聯繫。
第四,現代農業是高技術農業。傳統農業主要是利用人力和畜力,而現代農業是利用現代機械技術、現代生物化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技術武裝起來的農業。特別是大型農業機械的應用必須有較大規模的作業空間,因而也需要較大的農場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