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导性聋
传导性聋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耳的传音系统结构改变或功能障碍所造成的传导性听力损失,称为传导性聋。又称传音性聋。积极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分泌性中耳炎等,去除中耳病变是防治传导性聋的重要措施。耳部传音系统有外耳道、鼓膜、听骨链、蜗窗等。外界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分为气传导和骨传导两个途径。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及听骨链活动,使内耳淋巴液产生液波振动,该传声过程为声音在人体内常见的传导过程,称为空气传导。若声波是通过颅骨的振荡传入内耳,引起声音的感觉,称为骨传导。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骨传导不受影响,而空气传导途径中的传音结构改变或功能障碍,均可导致进入内耳的声能减弱,所造成的听力减退为传导性听力损失,称为传导性聋。听力损失的程度随病变的位置和程度而异。
目录
症状
儿童保护耳朵知识学习
1、环境噪音对传导性聋患者的听力干扰轻微,这种患者在噪音较大的环境中接受语言的能力往往和正常者相仿。
2、传导性聋的听力损失一般不超过60分贝,因大于60分贝的声音可经颅骨直接传入内耳。
3、音叉检查:林纳试验气导大于或等于骨导,韦伯试验偏向患侧耳,施瓦巴赫试验骨导延长。
4、电测听(听力图):骨导曲线正常或接近正常,气导曲线听力损失在30~60dB之间,一般低频听力损失较重,存在气骨导间距。
5、声导抗检查:通过鼓室导抗图和声反射来判断。
6、言语测听法:言语测听法是测试受试者的言语听阈和言语分辨得分的一种方法。正常情况下言语判别得分可达90%~100%,传导性聋言语判别阈提高而言语判别得分不受影响,耳蜗病变所致感音神经性聋不仅言语判别阈提高,而且言语判别得分降低。听神经病变言语判别得分下降更明显。 [1]
概述
耳朵结构
外耳或中耳病变引起的听力障碍称为传导性耳聋。可导致传导性耳聋的外耳疾患有:取聆栓塞、外耳道闭锁、外耳道炎症、肿瘤所致的外耳道狭窄等。可导致传导性聋的中耳疾患有:各种急、慢性中耳炎、中耳肿瘤、鼓膜外伤、听骨骨折或脱位、耳硬化等。其中中耳炎是常见的疾病,特别是在儿童中。病程可以是急性,常伴有疼痛、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对症治疗;也可以是慢性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炎症,其病因可以是急性中耳炎迁延不愈、咽鼓管阻塞、鼻部鼻咽部慢性病变等。慢性中耳炎可以分为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症状为耳部流脓、听力下降、耳痛甚至耳朵周围出现脓肿等。听力下降与鼓膜穿孔、听骨链破坏或迷路炎症有关。其中单纯型中耳炎病灶较为局限,仅有鼓膜穿孔或听骨病变,耳部停止流脓两个月以上即可行鼓膜修补、听骨链重建手术以重建鼓室和听力;而骨疡型、胆脂瘤型中耳炎均可破坏骨质,严重时可引发神经性聋、眩晕、面瘫、脑膜炎等颅内外并发症,一旦确诊须行乳突根治术清除病灶并酌情进行鼓室成型术。
病因及诊断
1、外耳畸形、外耳道闭锁、中耳畸形所致传导性耳聋。
2、鼻甲肥大、鼻息肉、鼻咽部肿瘤、增殖体肥大等,压迫咽鼓管造成传导聋。
3、耳外伤听骨链断裂、血鼓室。
4、中耳炎症如鼓膜充血、鼓室积液、鼓膜大小穿孔,急性期治疗不当,造成鼓室粘连,鼓膜内陷,纤维组织增生,听骨链与鼓室壁发生粘连,影响其活动功能。
5、纯音测听骨导在正常范围〈25dB),气导一般不超过60dB。
6、声导抗检查鼓室压图B、C型,镫骨肌反射正常或消失。
防治
1、早期积极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分泌性中耳炎是防治传导性聋的重要措施。
2、传音结构修建术(鼓室成形术)对提高传导性聋的听力有一定效果,如能早期施行鼓室探查和鼓室成形术,可保存和恢复听力。
3、对传导性聋较重者,可配戴助听器,以提高听力。 [2]
疾病治疗
患传导性耳聋病人的治疗
传导性耳聋是由于外耳和/或中耳的先天或后天性疾病致使外界声波传至内耳过程障碍,从而引起听觉减退的一类疾病。临床最常见的致聋性疾病包括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其后遗症(中耳粘连、鼓室硬化)、耳硬化症以及先天性耳畸形等。显微外科手术仍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随着耳科学的发展和显微外科技术的提高,传导性耳聋的外科治疗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传导性耳聋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外、中耳畸形、各种压迫咽鼓管疾病、耳外伤均可通过不同的手术方法使听力恢复。
2、保守治疗:此种情况指的是各种炎症所致的传导性耳聋,主要以抗菌素为主,可以通过静脉点滴或局部滴药,使炎症消退,也可应用激素和抗组织胺药物,减少渗出,使听力尽快恢复。
混合性耳聋的治疗原则:混合性耳聋是指传导性耳聋与感音神经性耳聋两种耳聋并存,如患药物中毒性耳聋属于感音神经性耳聋,同时又患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属于传导性耳聋,治疗如前所述区别对待,对于无法治愈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又和并中耳炎者,在给与配带助听器的同时,要积极治疗中耳炎。
治疗
一、保留或重建耳部结构与功能成为传导性聋外科治疗的主流
依据循证医学的准则根据不同病因和病变范围选择最佳的诊疗策略已逐渐成为耳外科临床医师的共识。基本原则为:彻底去除病变,最大限度地保留、修复或重建耳部解剖形态,恢复外耳、中耳的传音功能。
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传统的中耳乳突根治术逐渐为各种改良与成形术式所取代。开放式手术的同时施行鼓室或外耳道重建并缩小乳突腔,最大限度地保留中耳结构成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外科治疗的主流。许多大宗病例报告了同期进行听骨链重建的临床经验。对于中耳粘膜严重不可逆病变(粘膜化生、肥厚增生或鳞状上皮化),主张分阶段手术,即分期鼓室成形,彻底清除不可逆组织(通常形成鼓室骨壁裸露)并置人硅胶膜(O.1~1.O mm)防止粘连,引导粘膜再生并恢复鼓室含气腔。6-12个月后二期探查并进行听骨链重建,此法对于咽鼓管功能尚存者的效果较好。保留外耳道后壁的闭合式手术仍为某些类型胆脂瘤中耳炎的治疗选择之一。
2、耳硬化症
临床性耳硬化症的有效治疗仍以手术为主。在术式选择、激光显微技术与人工镫骨应用方面均有明显进步,治疗的效果也有提高。对于早期或轻度耳硬化症,曹钰霖报告了镫骨撼动并提升的术式,随访1~12年,近期有效率94.7%,远期86.8%。本术式优点:简便、微创、疗效稳定,可施行再次手术或因术中镫上结构损伤而改行底板手术。
3、先天性耳畸形
随着高分辨CT影像和导航技术的应用,对各种先天耳畸形术前的诊断水平明显提高,术中面神经损伤率有所下降。汪吉宝报告了53例前上径路的直入式技术,除1耳外,52耳均顺利探入鼓室。此法适用于硬化型或松质,随访1~9年,听力恢复较满意。此入路有安全、省时、易于掌握的特点。
传导性耳聋详细图解
二、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应用
1、影像导航技术的应用,影像导航技术用于复杂耳部手术,可精确定位,减少盲目性,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应用价值。先天性外耳道闭锁的导航手术经验,通过预先配;隹患侧头部参考点和颞骨位置,准确定位外耳道,仅7~27分钟即可探入鼓室并发现听小骨,缩短了手术时间,避免了面神经损伤,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2、颞骨高分辨CT或双螺旋扫描影像重建技术已广泛用于传导聋的术前诊断与术后评估,极大提高了先天性耳畸形、外伤性解剖异常以及肿瘤、炎性病变的诊断水平。代表性技术包括薄层扫描(1.Omm~2.Omm),水平加冠状双体位扫描,多平面与曲面重建及3D成像。小视野密集重建可良好显示鼓室、听小骨、窗区、面神经管、半规管等结构,灰度值定性与定量测量功能可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诊断信息。
3、内镜辅助的中耳手术。内镜(包括软性镜和硬性镜)用于耳部检查源于20世纪8O年代,最初仅为对鼓膜和咽鼓管口进行观察。随着光学与成像技术的进步以及内镜外科技术推广应用,人们又开始重新考虑它在耳外科领域中的应用价值。耳内镜的应用包括术前检查、术中辅助以及术后复查三个方面。优点是视野清晰、视场宽广,照明充分。选用特定角度的侧视镜(如30~7O)可看清某些在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到的部位(如鼓室窦、面神经管下气房群、下鼓室等),这对于隐匿病变的处理十分重要。文献报告多为较简单的中耳手术,如单纯鼓膜修补、鼓室胆脂瘤珠或小的肉芽组织清除。在中耳疾病的检查、诊断和外科治疗中有选择地使用内镜是必要的,但不应夸大其作用并扩大适应证。
4、听骨移植物的研发与应用。听骨重建是传导性耳聋外科治疗的重要环节,植入材料包括自体、同种异体组织和人工赝复体。后者可分为生物陶瓷、金属(钛合金、铂丝活塞、纯金)和高分子聚合物等。自体和异体组织仍在使用,但存在取材创伤、吸收移位、来源有限、携带病原体等问题。
5、术中神经功能实时监测。中耳手术中面神经监护具有特殊意义。
治疗现状
爱护耳朵
中国传导性耳聋外科治疗的整体水平与国外并无显著差距,但在以下方面还需不断努力。例如:与传导性聋相关的基础研究有待深入,如耳硬化症的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听骨假体植入后的力学与机械特性以及术后听觉生理的改变,胆脂瘤成因中的细菌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仍将是研究重点;听骨假体的外形设计过于简单,生产工艺仍较粗糙,型号难以满足个体化要求;活塞式人工镫骨尚无经国家药品监督局(SFDA)批准的商品化供应;
中国国产耳显微外科手术器械(包括动力系统)的制造工艺仍有待改进术中实时神经监测仪在国内仍在少数医院开展,相关技术推广与人员培训应当加快:在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术式和分型(如鼓室成型)方面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方面要保持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如影像导航和内镜微创技术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减少重复性工作;已有的人工助听装置(人工中耳、可调节式听骨)应加快研究和产业化进度。在我国广大耳鼻咽喉科工作者近十年来的不懈努力下,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传导性耳聋诊断与外科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其内涵也在不断地扩展。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患有传导性听力障碍的人群基数是很大的,耳鼻咽喉科工作者仍将面对新的挑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 ↑ 1237关注度传导性聋能治好吗39问医生
- ↑ “传导性耳聋”怎么治疗?应该注意什么?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