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會(拼音:huì,kuài),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 。最早見於甲骨文 。本義未明,可能是積聚禾穀的意思,引申為聚合、會合。由此義引申為盟誓、聚會、相遇、符合,還引申出兩個名詞義:一是器蓋兒,二是都會,即人口集散之所。又由相遇義引申為機會和副詞義恰、適逢。由符合義引申為領悟、理解、能進行、熟悉或擅長,還引申為應當。讀音"kuài",主要用於由聚合義引申出的計算、總計義。

2019年11月20日,"漢語盤點2019"活動啟動,清博大數據的推薦字為"國、愛、治、紀、會"。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會

拼音; huì,kuài

繁體; 會

部首; 人

五筆; wfcu

倉頡; ommi

鄭碼; odbz

字級; 一級字

注音; ㄏㄨㄟˋ,ㄎㄨㄞˋ

平水韻部; 去聲九泰

總筆畫; 6

四角號碼 80732

統一碼; 基本區 U+4F1A

造字法; 形聲字

結構; 上下結構

字源演變

形聲字。從合,夾置於"合"形中間的聲符,目前還不能說定,疑是"胃"字象形初文,像胃袋內存有米粒之形。今見最早的"會"字在西周早期。字形演變主要表現在聲符上,西周晚期有省去胃袋形而只存"A"。春秋時代,先是承西周象形,寫作"B",後來出現了兩種簡寫形式:其一,簡寫作"C",這在戰國(主要在楚國)秦漢得到廣泛繼承;其二,簡寫作"D",見於秦國兵符,是小篆所本,漢隸中也有據此作形的,但數量明顯低於作"田"形的。在漢隸中數量未占優勢的"E"形,在後世楷書規範中取勝,淘汰了原來占優勢的"田"形,這大概是以《說文》小篆為正字的結果。此外,戰國時代,三晉地區或把原聲符寫作"F""G"形,前者若去掉雙耳形飾筆,就與"胃"字小篆的象形部分"H"沒什麼本質區別了,而後者是從前者進一步變化的,這些寫法沒能擴展和延續。

另一方面,"會"字義符"合"中的下半,居全字之底,自春秋時代起,內加短畫而成"I"形,小篆變作"J",隸變作"曰",楷書中漸與"日"混同。1956 年《漢字簡化方案》採用草書楷化方式,把"會"字簡化作"會"。本義未明,可能是積聚禾穀,是"K"的古字。引申為聚合、會合。《爾雅·釋詁》:"會,合也。"《廣雅·釋詁三》:"會,聚也。"《書·禹貢》:"濰、沮會同。"由聚合、會合義引申為盟誓、聚會、相遇、符合,還引申出兩個名詞義:一是器蓋兒,二是都會,即人口集散之所。由相遇義引申為機會和副詞義恰、正值。由符合義引申為領悟、理解、能進行、熟悉或擅長,還引申為應當。以上諸義皆讀huì。" 會"還有一音kuài,主要用於由聚合義引申出的計算、總計義,也用於買賣中間人義,這在後來寫作"儈(儈)"。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合也。從亼,從曾省。曾,益也。凡會之屬皆從會。㣛,古文會如此。黃外切

注:㌭、Ð、㥈、㞧,亦古文會。

說文解字注 合也。

見釋詁。禮經。器之葢曰會。為其上下相合也。凡曰會計者、謂合計之也。皆非異義也。

從亼、曾省。

三合而增之。會意。黃外切。十五部。

曾、益也。

說從曾之意。土部曰。增、益也。是則曾者、增之假借字。如曾祖、曾孫之曾卽含益義。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黃外切,音繪。合也。《易·乾卦》:亨者,嘉之會也。疏:使物嘉美之會聚。《書·禹貢》:灉、沮會同。疏:謂二水會合而同。

又《洪範》:會其有極。疏:會,謂集會。《禮·樂記》: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眾。

又《周禮·天官·大宰》:大朝覲會同。

又《春官·大宗伯》:時見曰會。

又《禮·檀弓》:周人作會,而民始疑。注:會,謂盟也。《左傳·昭三年》:有事而會,不協而盟。

又《左傳·宣七年》:凡師出與謀曰及,不與謀曰會。

又《集韻》《韻會》$古外切。音儈。與繪通。《書·益稷》: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傳:會,五采也。《釋文》:馬、鄭作繪。

又《詩·衛風》:會弁如星。箋:會,謂弁中之縫也。《釋文》:會《說文》作䯤。《周禮·夏官·弁師》:王之皮弁會五采。注:會,作䯤。鄭司農雲:謂以五采束髮也。《士喪禮》曰:檜用組,乃笄。檜讀與䯤同,書之異耳。

又《周禮·天官·小宰》:聽出入以要會。注:謂計最之簿書,月計曰要,歲計曰會。

又《天官·司會》注:會,大計也。

又《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揚州,其山鎭曰會稽。注:會稽,在山陰。

又姓。《姓氏急就篇》:漢武陽令會栩。

又《集韻》古活切,音括。《莊子·人間世》:會撮項椎也。向秀讀。

又《韻補》今聲濁,葉泰。古聲淸,葉祭。卻正《釋譏》三方鼎峙,九有未乂。聖賢拯救之秋,列士樹功之會。[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