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眾生,一般而言,此詞系指具無明 惱,流轉生死之迷界凡夫;然若就廣義而言,則亦含攝悟界的佛、菩薩等。音譯禪頭、社伽、薩埵、仆呼繕那;又稱有情、含識、含生、群萌、群類、稟識等。《雜阿含經》卷六雲(大正2·40a)︰'佛告羅陀,於色染着纏綿,名曰眾生;於染着纏綿,名曰眾生。'《摩訶止觀》卷五(上)雲(大正46·52c)︰'攬五陰通稱眾生。眾生不同︰攬三途陰罪苦眾生、攬人天陰受樂眾生、攬無漏陰真聖眾生、攬慈悲陰大士眾生、攬常住陰尊極眾生。'又,《大智度論》卷二雲(大正25·72b)︰'如諸法中涅盤無上,眾生中佛亦無上。'[1]

眾生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眾生 [2]

梵語 Sattva

詞義 迷界凡夫

藏 skye-ba-po

巴 satta

出處 《雜阿含經》

基本解釋

【眾生(梵jantu、bahu-jana、jagat、sattva,巴satta,藏skye-ba-po、skye-bo man%-po、h!gro-ba、sems-can)】

梵語Sattva(音譯薩埵),仆呼善那。新譯曰有情,舊譯曰眾生。

眾生有多義

(一)眾人共生之義。法華文句四曰:'中阿含十二雲: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

(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二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六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四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

(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七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四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一上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盤,故不言眾死。'唯識述記一本曰:'梵雲薩埵,此言有情,有情識故。(中略)言眾生者,不善理也,草木眾生。'

眾生是什麼意思

眾生的意思是泛指一切生物。

眾生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zhong sheng,是儒家用語,泛指一切生物。

出自《禮記·祭義》:「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

《南華真經·德充符第五》云:「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於天,唯堯舜獨也正,在萬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眾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堯舜, 「既能正己,復能正物。正己正物,自利利他。內外行圓,名為大聖。」

擴展資料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我等當以願力,普令一切眾生使得見聞讀誦書寫供養,得是經法威神之力。」

《敦煌變文匯錄·妙法蓮花經變文》:「念念欲求無上道,心心只願度眾生。」

無名氏《來生債》第一折:「佛說大地眾生,皆有佛性,則為這貪財好賄,所以不能成佛。」

明·邵璨《香囊記·祈禱》:「清都貴神,妙林經卷,祈禳眾生,廣開寶殿,星冠鶴氅禮重玄。」

清·范陽詢《重修袁家山(袁可立別業)碑記》:「神仙者以金丹永保性命,以寶筏普渡眾生,獨善兼善,亦出世之聖賢也。」

清·龔自珍《發大心文》:「我生天下,慧照天人,多聞第一。當念眾生,少見寡聞,於一切處,自疑自駭。我當令其到心皆平,而以度之。」

參考來源